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尋味中華|文博)在殷墟,透過甲骨“卜見”三千年商文明

發布時間:2024-03-21 14:04: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安陽3月21日電 題:在殷墟,透過甲骨“卜見”三千年商文明

  中新社記者 闞力

  3000多年前,商人喜占卜,祭祀卜之,送禮亦卜之。一次,商王武丁用甲骨卜出十日內(nei) 有災禍發生,果不其然,幾日後,商王朝東(dong) 部與(yu) 西部邊邑受外敵侵犯。

  殷墟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ge) 有文獻可考、為(wei) 考古發掘和甲骨文所證實的商代晚期都城遺址,商人在甲骨文中將這座帝都稱為(wei) 大邑商。商滅亡後,殷商文明伴隨著大邑商的大型建築群、甲骨刻辭、青銅器、玉器等,一同深埋於(yu) 地下。

  直至1899年,清朝學者王懿榮偶然發現甲骨文,神秘的殷商王朝揭示而出。出土的約16萬(wan) 片甲骨文材料,記載了殷商社會(hui) 的政治、經濟、軍(jun) 事、宗教、文化等。今年2月,河南安陽洹河畔的殷墟博物館新館開館,推出“子何人哉——殷墟花園莊東(dong) 地甲骨特展”,用110餘(yu) 片甲骨鮮活、立體(ti) 地呈現了一位神秘的商朝“王子”。

  1991年10月,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殷墟花園莊東(dong) 地窖藏進行考古發掘,出土龜甲與(yu) 獸(shou) 骨1583版,其中689版契刻2250餘(yu) 條商王武丁時期的占卜記錄。商朝“王子”就是這些占卜記錄的問卜者,被尊稱為(wei) “子”。

  “子”,何人哉?甲骨卜辭記載,“子”與(yu) 商王武丁、婦好夫婦二人關(guan) 係極為(wei) 密切,擁有號令商王朝其他諸子及諸侯大臣的至尊權威。上述特展策展人、安陽市文物局文化遺產(chan) 與(yu) 文物保護及考古研究專(zhuan) 員於(yu) 成龍稱,根據占卜的具體(ti) 內(nei) 容,“子”可能是商王武丁與(yu) 婦好之子,即古代典籍中的“孝己”,也是商代甲骨文中的“小王”。

  3000多年前,生活在殷墟的商人,愛占卜、重祭祀、懂禮節。“子”向其父母商王武丁和婦好貢獻禮品前,也都要卜問一番,送什麽(me) 合適。於(yu) 成龍告訴記者,“子”在占卜活動中襲用的一係列禮俗,整體(ti) 與(yu) 商王相同,同時也在某些細節保留自身的獨特風格。如田獵前,商王和“子”都要進行占卜、祭祀,排兵布陣等。

  環視殷墟博物館新館三樓的“甲骨特展”廳,一部“王子日記”呈於(yu) 眼前,身為(wei) 商王武丁之子,“子”親(qin) 自主持祭祀,關(guan) 注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率軍(jun) 出征,組織田獵。進入“大學”後,“子”研習(xi) “射”“禦”“舞”“樂(le) ”等當時貴族子弟必備的技藝與(yu) 禮儀(yi) 規範,用心不倦。透過一條條卜辭,發現這位深得父母喜愛的“子”遇事必占卜。

  “占卜記錄勾畫出一位身份顯貴、文武兼修、興(xing) 趣廣泛的‘王子’形象,清晰生動。”殷墟博物館新館講解員劉夢珂舉(ju) 例稱,有一天“子”生病了,他便占卜是否去上學,可見當時學校已經有了嚴(yan) 格的規章製度,“王子”也不能無故曠課,“這條卜辭就像一張三千多年前的‘請假條’”。

  “讓我感觸最深的一條卜辭是,商王武丁去看‘王子’在學校學習(xi) 舞蹈,就類似今天小孩子第一次在幼兒(er) 園表演舞蹈,父母來看他。”於(yu) 成龍說,商王武丁在位59年,征戰無數,是一位鐵血君王,“通過商王去看‘王子’學習(xi) 舞蹈,我們(men) 能看出他的鐵血柔腸”。

  作為(wei) 策展人,於(yu) 成龍亦希望透過甲骨上飽含滄桑的曆史字符和一位“王子”的故事,呈現商代帝王家庭裏的“和合”,以及中國古代禮製文明的獨特風格。

  甲骨文與(yu) 數字科技融合、甲骨文與(yu) 文創融合……如今,在陳列殷墟甲骨的殷墟博物館新館等場所,甲骨文文化的創新融合無處不在。在館內(nei) 一隅,名為(wei) 甲骨文咖啡的茶水吧,讓匆匆的參觀者為(wei) 之側(ce) 目,咖啡杯裏漂浮的甲骨文字符,亦伴隨著咖啡被一飲而盡。

  在“甲骨特展”廳C位集中展出的16片實體(ti) 甲骨前,喝過甲骨文咖啡的巴基斯坦留學生明哈斯,開始翻看著甲骨前方的數字屏幕,並選擇一塊實物對應的虛擬甲骨點了進去,甲骨上的文字清晰呈現在屏幕裏。明哈斯說,一些簡單的甲骨文,可以從(cong) 字形上推斷出其含義(yi) ,但識別起來卻很難。

  殷墟博物館常務副館長趙清榮介紹稱,多方共創的數字互動展示,通過微痕增強、字形匹配AI算法、燭光釋字等讓甲骨文信息“看得清”、甲骨文字“查得到”、甲骨文數字資源“用起來”,“未來這裏將會(hui) 成為(wei) 甲骨文數字化成果展示的最大數據庫”。(完)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