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保持口氣清新?蘇東坡自製牙粉漱口
中新網北京3月20日電(記者 上官雲(yun) )今天是“世界口腔健康日”。現代人都挺重視口腔健康,可選擇的潔齒方式也多,那麽(me) ,在遙遠的古代,人們(men) 是怎麽(me) 清潔口腔的?那會(hui) 兒(er) 有“刷牙”這個(ge) 概念嗎?
很多人可能以為(wei) ,古代由於(yu) 物質條件不好,古人或許吃的挺清淡,壓根不用為(wei) 牙齒清潔發愁,實則不然。在北京師範大學曆史學院副教授李凱的講述中,古人很懂美食,比如“粔籹”,據說那就是古代的甜甜圈。“燒烤”這類東(dong) 西古代也有。
當然,聰明的古人有自己保持口氣清新的方法,比如,香料雞舌香,那就是古人的“口香糖”。
一天三頓飯,來點小燒烤?
要說刷牙,我們(men) 得先說下古人的飲食習(xi) 慣。
比如一日三餐。莊子在《逍遙遊》裏說,“三餐而反,腹猶果然。”說明在莊子生活的年代,人們(men) 可能就是以一日三餐為(wei) 主。
但話不能說死。因為(wei) 《左傳(chuan) 》裏明確提出“一日兩(liang) 餐”的說法,即“餘(yu) 姑翦滅此而朝食”,有朝食,那自然也有夕食,也叫“饔飧”二食。
當然,如今人們(men) 的飲食相當豐(feng) 富,一天三頓飯吃什麽(me) 選項很多,冬天涮火鍋,夏天來點小燒烤,那真是吃貨們(men) 的心頭好。
作為(wei) 烹飪方式,“烤”在中國的曆史相當久遠。有人推測,燧人氏教老百姓學會(hui) 用火之後,就應該有“烤”了,甚至可能有肉串,因為(wei) 肉切成小塊串起來,又方便又容易烤熟。
不過,古時的“湯”開始一般指熱水,有個(ge) 成語就叫“揚湯止沸”。而現在人們(men) 理解的鮮美可口的湯,早先一般叫做“羹”,起初做法很簡陋,就是把各種食材放水裏煮。
隨著生產(chan) 力進步,到了明清時代,人們(men) 越來越講究煲湯的方法。比如有人說,筍雖然是素食,但煲湯非常鮮美,寧肯不要肉,這湯裏也得把筍留下。
古人的“口香糖”
一頓飯吃完了,如何保持口腔清潔是個(ge) 重要問題。
古代也有類似口香糖的東(dong) 西。有個(ge) 故事是這麽(me) 說的:相傳(chuan) 東(dong) 漢恒帝年間,有位年紀挺大的侍中,叫刁存。由於(yu) 口臭比較嚴(yan) 重,他每次奏事,皇帝都很鬱悶。
終於(yu) ,忍無可忍的皇帝賜給他一樣東(dong) 西,叫他吃掉。結果刁老先生誤會(hui) 了,想起自己以往的過錯,越琢磨越害怕,覺得這是皇帝賞賜的毒藥,匆匆趕回去跟家裏人訣別。
朋友覺得不對勁,便攔住了刁存,最終發現這就是個(ge) 烏(wu) 龍,皇帝賞賜的是上好的香料雞舌香。
有意思的是,由此誕生了一個(ge) 典故“含香”。南朝詩人庾信在《哀江南賦》中說:“始含香於(yu) 建禮,仍矯翼於(yu) 崇賢。”後代以含香指尚書(shu) 郎、侍中等皇帝的近臣。
不過,古代條件簡陋,舍得用雞舌香當口香糖的,那大概率不是一般平民。
後來,人們(men) 又找到了保持口氣清新的好方法,就是用茶水漱口。在《紅樓夢》中,林黛玉來到賈府,上來先是用茶漱口,之後捧上來的茶,才是喝的。
據說宋朝還有一種“含香丸”,用雞舌香、藿香、丁香、麝香十五味藥研成細末,加蜜煉製成甜甜的丸藥,聽上去似乎比較好吃。
那刷牙怎麽(me) 辦呢?古人有個(ge) 辦法:用鹽。還是在《紅樓夢》裏,有這麽(me) 一段描述,“寶玉也不理,忙忙的要過青鹽擦了牙……”就很能說明問題。
宋代出現了牙刷,看描述還挺精致,宋人周守中說:“蓋刷牙子皆是馬尾為(wei) 之”,宋代還有店鋪叫“牙粉行”。
大文豪蘇東(dong) 坡熱愛美食,對口腔衛生也很重視。據說他曾自己動手做過牙粉,刷牙時舀一勺做好的牙粉,放進嘴裏,喝一口水漱口,然後吐出來,再刷牙。
古代“甜甜圈”長啥樣?
中國的美食文化,實在是源遠流長。仔細翻一翻海量的詩詞文章,就能知道古人深諳吃的藝術與(yu) 哲學,有時還融入了自己的精氣神和文化追求。
在自己的新書(shu) 《至味人生:三千年飲食文化與(yu) 人物風流》中,李凱分享過一個(ge) 觀點,“美食、食家、文化中國,水乳交融。既是曆史,也是現實。”
《楚辭》中有一篇《招魂》,提到很多山珍海味,甚至有一種東(dong) 西叫粔籹,是一種用蜜裹上麵的圈狀麵食,有人說,這是古代的“甜甜圈”。
曹操其實也是個(ge) 美食家。李凱說,曹操精於(yu) 釀酒,有自己的釀酒方,還獻給了漢獻帝。他寫(xie) 過《四時食製》,也寫(xie) 過“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蘇軾一路被貶,一路“吃吃吃”,被貶到儋州後,還研究出了烤生蠔。李凱認為(wei) ,蘇軾對美食的熱愛,恰恰都是豁達性格的體(ti) 現。(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