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每年超500萬STEM畢業生,全球領先!

發布時間:2024-04-01 14:48: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每年超500萬(wan) STEM畢業(ye) 生,全球領先!(讀懂中國經濟新優(you) 勢 ②)

  最近,這樣兩(liang) 組數據在海內(nei) 外引發關(guan) 注——

  超500萬(wan) ,這是中國每年科學、技術、工程、數學專(zhuan) 業(ye) (STEM)畢業(ye) 生的數量,全球領先。

  約50%,這是國際智庫統計的中國高校培養(yang) 的頂尖人工智能(AI)研究人員全球占比,世界第一。

  數據的背後,是中國“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提升的發展優(you) 勢。經過多年努力,如今的中國,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升至11.05年,人才資源總量、科技人力資源、研發人員總量均居全球首位,這些有力支撐了科技創新、推動了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讓這個(ge) 世界第二大經濟體(ti) 有了更足的發展底氣。

  規模——

  人才資源總量達到2.2億(yi) 人

  進入3月底,劉立明教授的工作節奏更緊了些。作為(wei) 江南大學博士生導師,他正忙著指導3名博士畢業(ye) 生論文修改、發表,3個(ge) 月後他們(men) 將走上工作崗位,進入生物工程領域從(cong) 事相關(guan) 工作。

  “這幾年,我指導畢業(ye) 的博士生有17位,他們(men) 如今多已成為(wei) 所在單位專(zhuan) 業(ye) 人才,參與(yu) 並完成了微生物細胞工廠、醫藥中間體(ti) 的生物催化等一批重大項目。”劉立明說,在國家和學校的大力支持下,博士畢業(ye) 生有了更大發展空間。今年9月,江南大學新校區將投用,在集成電路、智能製造、數字科技等方麵還將加大人才培養(yang) 力度。

  在STEM領域,博士畢業(ye) 生規模占比雖小,但一直被看作引領相關(guan) 領域研究和發展的重要人才資源。美國喬(qiao) 治敦大學分析指出,中國高校的STEM博士畢業(ye) 生數量10年來明顯增長,預計到2025年其規模將達到美國的約2倍。

  立足人才這個(ge) 第一資源,中國持續推進教育強國建設,將STEM教育作為(wei) 培養(yang) 創新型、複合型人才的關(guan) 鍵,不斷加強人力資源開發利用,取得諸多新進展。

  看投入變化,中國人力資本投資穩步增長,2012年至2022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由2.2萬(wan) 億(yi) 元增加到4.85萬(wan) 億(yi) 元,年均增長8.23%。2022年全國教育經費總投入首次突破6萬(wan) 億(yi) 元,是2012年的2.21倍。

  看教育水平,中國勞動年齡人口近9億(yi) ,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上升到14年。全國共有高等學校3074所,各種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4763.19萬(wan) 人。2023年,理工農(nong) 醫類的碩士招生規模占比60%,博士招生規模占比超過80%。

  看人才規模,中國已成為(wei) 全球規模最宏大、門類最齊全的人才資源大國,人才資源總量達到2.2億(yi) 人。技能勞動者總量超2億(yi) 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6000萬(wan) 人。

  韓國媒體(ti) “Aju Korea Daily”近日刊文指出,對於(yu) 經濟發展而言,勞動效率是更加重要的因素。當前,中國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相比過去顯著提升,高質量勞動力資源逐年增加,所謂中國人口出生率下降將拉低經濟增長率的說法站不住腳。事實上,中國正在形成經濟增長的獨特優(you) 勢和嶄新引擎。

  效應——

  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上升

  人力資本持續積累,能夠帶來什麽(me) ?

  相關(guan) 研究顯示,對於(yu) 後發國家來說,其高精尖人才數量、人才整體(ti) 質量和人才創新活力形成的人力資本,對實現跨越式發展能夠產(chan) 生效率倍增效應。可喜的是,這樣的積極效應在中國已經開始顯現。

  科技創新動能更強了——

  從(cong) 研製出中國第一套量子計算機測控係統到第一個(ge) 量子計算機操作係統,再到第一款量子芯片設計軟件……中國科學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副主任郭國平帶領研發團隊近年在量子計算研究方麵取得一個(ge) 又一個(ge) 突破,助力中國成為(wei) 世界上第三個(ge) 具備量子計算機整機交付能力的國家。今年初,郭國平團隊再有新突破:研製的中國第三代自主超導量子計算機“本源悟空”上線運行並向全球公眾(zhong) 限時免費開放,標誌著中國自主超導量子計算機產(chan) 業(ye) 鏈基本成鏈。

  當前,中國研發人員總量超600萬(wan) 人、位列世界首位,研發投入連續多年穩居世界第二。日本《日經亞(ya) 洲》網站評論說,那些對中國經濟持悲觀看法的人忽視了中國大力培育的創新能力。中國持續增加創新投入,有助於(yu) 提高生產(chan) 率,實現長期、可持續的經濟增長。

  產(chan) 業(ye) 發展新意更濃了——

  人工智能,當下產(chan) 業(ye) 發展中頗受歡迎的“新寵”:攜手金融,優(you) 化客戶服務運營;進入車間,縮短工廠產(chan) 品交付周期;牽手醫藥,推動新藥研發提速……目前,中國人工智能核心產(chan) 業(ye) 規模不斷增長,企業(ye) 數量超過4400家,開發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廣泛應用於(yu) 智慧礦山、藥物研發、金融、智能製造等領域。賽迪顧問研究報告預計,2035年中國企業(ye) 生成式人工智能采用率將達到約85%。

  對於(yu) 中國人工智能產(chan) 業(ye) 發展及其背後的人才支撐,《紐約時報》報道稱,在人工智能尖端人才培養(yang) 上,中國已經成為(wei) 全球第一。報道援引美國麥克羅波洛智庫的最新研究,從(cong) 出身的本科院校來看,中國高校幾乎培養(yang) 了全球一半的頂尖人工智能研究人員,相比之下僅(jin) 有約18%研究人員來自美國大學,三年前二者的占比分別為(wei) 29%、20%,“變化的原因之一是中國在人工智能教育方麵加大投入”。

  由潛在優(you) 勢到現實生產(chan) 力,人力資本的積累與(yu) 轉化正在為(wei) 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根據世界銀行測算,中國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保持上升態勢,目前已超過36%。

  集聚——

  國際社會(hui) 看好中國人力資本潛力

  人力資本持續積累的效應,體(ti) 現在國內(nei) 經濟發展中,也在於(yu) 對國際資源的集聚。

  在上海,一個(ge) 新的國際性機構眼下正加快落地——國際STEM教育研究所,這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全球設立的第10個(ge) 一類中心,也是其在歐美之外首個(ge) 全球性一類中心,充分展現了國際社會(hui) 對中國STEM人才培養(yang) 的認可。

  “國際STEM教育研究所是中國與(yu) 教科文組織合作的重要成果。”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hui) 秘書(shu) 長秦昌威表示,國際STEM教育研究所有利於(yu) 中國提升科技創新人才培養(yang) 質量,也有利於(yu) 中國與(yu) 國際社會(hui) 分享STEM教育理念與(yu) 實踐,為(wei) 全球教育發展貢獻中國智慧、中國力量。

  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東(dong) 亞(ya) 多部門地區辦事處主任夏澤翰看來,STEM教育是創新的核心,可以促進經濟增長和發展,並應對全球挑戰。即將設在上海的一類中心不僅(jin) 僅(jin) 是一個(ge) 教育機構,更是希望的燈塔。

  看好中國人力資本潛力,分享中國“人才紅利”,成為(wei) 越來越多國際機構、企業(ye) 的選擇。

  平均不到2個(ge) 月開展1項研發投入,跨國企業(ye) 施耐德電氣集團過去一年在華開啟“高速”模式。施耐德電氣執行副總裁尹正表示,施耐德電氣近年在中國的研發投入不斷上升,去年以來先後成立了“數字配電中國研發中心”“關(guan) 鍵電源創新實驗室”“中國研究院自動化研發中心”“AI創新實驗室”“空氣斷路器創新能力中心”等研發機構。目前,中國已成為(wei) 施耐德電氣的全球四大研發基地之一。

  為(wei) 何頻頻擴大在華研發布局?中國的人才優(you) 勢是一個(ge) 關(guan) 鍵因素。尹正表示,施耐德電氣持續壯大本地創新隊伍,近三年來中國研發人員增長了30%,目前已經超過2000人,“我們(men) 還將進一步強化在華研發實力,落地更多研發機構,以創新支持中國打造新質生產(chan) 力,把更多‘中國智慧’源源不斷輸向全球”。

  羅蘭(lan) 貝格企業(ye) 管理谘詢有限公司全球合夥(huo) 人兼大中華區副總裁江浩認為(wei) ,近年來,外資在中國布局研發中心的步伐明顯加快,不僅(jin) 為(wei) 跨國公司自身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也促進了中國本土企業(ye) 的技術升級和創新發展。“由此,我們(men) 更加看到,中國積累的大量優(you) 秀管理人才和工程師資源,是其他新興(xing) 國家難以替代的優(you) 勢。外資正是看中了這一點,紛紛加碼中國研發中心建設。”江浩說。

  恰如蘋果公司首席執行官蒂姆·庫克日前中國之行的感觸:中國的人才隊伍令人驚歎,“看好中國市場,在這裏,一切皆有可能”。

  本報記者 邱海峰

  (人民日報海外版)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