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港澳作家“回家” 共敘萬水千山情

發布時間:2024-04-02 10:29:00來源: 《中國新聞》報

  3月29日,中國作家協會(hui) “萬(wan) 水千山總是情——歡迎港澳作家回家”活動在北京啟幕,這也是中國作協“作家朋友 歡迎回家”係列2024開年首場活動。在為(wei) 期三天的活動中,來自香港、澳門的43位作家、詩人、文化工作者先後走進位於(yu) 北京市朝陽區的中國現代文學館、鍾鼓樓北側(ce) 的“觀中”中軸線文化博物館、北京故宮博物院,以及天津大學馮(feng) 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與(yu) 莫言、馮(feng) 驥才等內(nei) 地文化界人士共敘情誼,共話文學創作的“海闊天空”。

  莫言讀金庸:讀得“五迷三道”

  “說起香港、澳門,我們(men) 每個(ge) 人都感到非常親(qin) 切,也很熟悉,最熟悉的是一些文學界藝術界的朋友,比如坐在這邊的潘耀明先生。20世紀90年代,我們(men) 去香港,經常收到潘先生塞給我們(men) 的信封,信封裏裝的是港幣,拿在手裏沉甸甸的,感覺用它好像能買(mai) 到人民幣買(mai) 不到的東(dong) 西。”3月29日上午,在中國現代文學館舉(ju) 行的“港澳文學暢談會(hui) ”上,莫言聊起與(yu) 香港文化界人士“攜手同行”的往事,開場白引起一片笑聲。

  潘耀明是香港作家聯會(hui) 會(hui) 長、香港文學館館長,也是此次香港作家代表團團長。給莫言塞“信封”的時候,他正擔任《明報月刊》總編輯兼總經理。笑過之後,潘耀明趕緊解釋:“那是莫言給我稿子,我給他發的稿費。”

  在此次活動舉(ju) 辦兩(liang) 天前,潘耀明在中國現代文學館參加了一場金庸百年誕辰紀念座談會(hui) 。這次暢談港澳文學,金庸仍是一個(ge) 繞不開的名字。

  莫言還記得自己多年前一口氣讀完金庸小說後的感受。1990年前後,他利用一個(ge) 暑假,找了個(ge) 提包,從(cong) 一個(ge) “金迷”朋友家裏把金庸全部的小說背到自己家,“從(cong) 頭到尾開始讀,讀了大概有40天,讀得天昏地暗、五迷三道。讀完以後,雙手把書(shu) 掩上,眼睛一閉,腦子裏一片空白,感覺(自己)寫(xie) 了半天,還沒有金庸先生的(作品)可讀性高。如果我們(men) 的讀者拿著我們(men) 的書(shu) ,能像我拿著金庸的書(shu) 那樣廢寢忘食地讀下去,該是多麽(me) 大的幸福”。

  莫言說:“在金庸筆下,武俠(xia) 小說這個(ge) 門類被發揚光大,變成了一個(ge) 世界性的文化現象,變成了香港文化的一個(ge) 鮮明標誌。可以說,金庸用他的小說為(wei) 我們(men) 的漢語(文學)增添了一道亮麗(li) 的風景。”

  內(nei) 地文學的香港“推手”

  活動現場,莫言還談到已於(yu) 2022年故去的香港作家西西。他佩服西西的“廣采博覽”,以及在魔幻現實主義(yi) 創作上“比我們(men) 都要登峰造極”。而最令人感佩的是,“內(nei) 地的文學被介紹到港台,西西立下了很大的功勞”。

  “1987年,兩(liang) 岸文化交流不像現在這麽(me) 便利,是西西把我們(men) 的小說介紹給台灣的出版社,包括《紅高粱》《爆炸》等。”莫言說的這段往事,是1980年代西西為(wei) 台灣洪範書(shu) 店編了一套《一九八〇年代中國大陸小說選》,介紹了約20位大陸小說家。西西也成了最早將莫言、餘(yu) 華、王安憶、史鐵生、韓少功等當時內(nei) 地新銳作家的作品介紹到香港和台灣的人。曾任台灣《聯合報》副刊主編的知名詩人瘂弦曾說,“海外知道莫言的人,多半是洪範這一係列的出版所造成的印象”。

  當年西西為(wei) 聯係這套書(shu) 的出版事宜經常來北京,每次都請內(nei) 地作家吃飯。“剛開始我們(men) 認為(wei) 她是香港來的富婆,請吃飯是應該的,後來才知道她過得比我們(men) 還要艱難。”莫言回憶道,“記得有一次我浪費了一點食物,西西迅速把它吃了,一下子讓我感到心裏一顫。我才知道,她為(wei) 了文學,自己節衣縮食,然後幫助我們(men) ,把我們(men) 的作品往外推薦。”

  澳門文學什麽(me) 樣?“我們(men) 目中有人”

  在此次活動的幾場交流座談中,一些內(nei) 地作家坦言對澳門文學不夠了解,來自澳門的作家們(men) 也自嘲,“一提澳門文學就有人疑惑:澳門還有文學嗎?”

  “一些內(nei) 地朋友也許看過一部由寧靜主演的電影《大辮子的誘惑》,這部電影改編自澳門土生葡人作家飛曆奇先生的同名小說。去年,澳門舉(ju) 行了飛曆奇誕辰100周年紀念活動。”澳門文化界聯合總會(hui) 副會(hui) 長兼作家專(zhuan) 委會(hui) 主任、作家穆欣欣從(cong) 一部電影說起,向內(nei) 地和香港的文友們(men) 介紹澳門文學。

  “澳門的曆史體(ti) 現了中華文化和其他文化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過程。”穆欣欣說,“就中文創作而言,澳門文學的一個(ge) 顯著特點就是我們(men) 絕大多數作家都是利用業(ye) 餘(yu) 時間寫(xie) 作,幾乎沒有專(zhuan) 職作家。我們(men) 用別人喝咖啡吃飯聚會(hui) 的時間來進行文學創作,完成文字與(yu) 心靈的碰撞。澳門作家李觀鼎先生(還珠樓主李壽民之子)說過一段話,很多澳門作家應該都會(hui) 認同——作為(wei) 文學創作的個(ge) 體(ti) ,個(ge) 人因未能奉獻出好的作品而感到慚愧;作為(wei) 澳門文學創作的集體(ti) ,我們(men) 又感到很驕傲。”

  穆欣欣說,此次澳門作家代表團的成員很多是從(cong) 報紙副刊、“豆腐塊”專(zhuan) 欄起步,經過長期的“報刊體(ti) ”訓練,逐漸形成短小精悍同時又很有溫度和親(qin) 切感的風格。“與(yu) 以人民為(wei) 中心、為(wei) 人民創作的導向一致,澳門作家從(cong) 來都是心中裝著讀者,我們(men) ‘目中有人’。”

  兩(liang) 封信劄 傳(chuan) 承老一輩作家精神

  “港澳文學暢談會(hui) ”結束後,穆欣欣接受了《中國新聞》報采訪。她表示,此次澳門作家代表團的10多名成員中有不少早就加入了中國作協,但一直沒有來過作協。去年中國作協首次舉(ju) 辦“作家朋友,歡迎回家”作家活動周活動,澳門文化界聯合總會(hui) 作家專(zhuan) 委會(hui) 便提出想要參加,“今年是澳門回歸25周年,‘回家’變得更有意義(yi) 了”。

  “這次‘回家’除了跟同行交流,中國現代文學館還邀請我們(men) 帶來個(ge) 人作品入藏。另外,我們(men) 還帶來了很珍貴的前輩作家的手稿,包括我自己帶的兩(liang) 封信函,分別是《澳門日報》兩(liang) 位老社長——李成俊和李鵬翥兩(liang) 位先生親(qin) 筆寫(xie) 的。其中一封,是當年澳門作家叢(cong) 書(shu) 要編一本李成俊的文集,當時年事已高的他委托我從(cong) 其已出版的文集裏選一些文章出來,編成《待旦集》後,他寫(xie) 信給我說,這本書(shu) 應該把我作為(wei) 編者的名字加進去,同時要我來寫(xie) 後記,跟讀者說明這本書(shu) 是怎麽(me) 編的。另一封信是我1997年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書(shu) ,我把書(shu) 送給當時是《澳門日報》總編輯的李鵬翥先生,沒幾天他就回信給我表達感謝和關(guan) 注,還給書(shu) 的封麵設計提出一些建議。當年我們(men) 仰望的前輩,百忙之中竟然認真地讀了默默無名的小輩的書(shu) ,這讓我非常感動。這種精神,也是我說的‘目中有人’。”

  穆欣欣說:“這兩(liang) 封信我一直珍藏著,聽到中國現代文學館有收藏作家手稿信劄的活動,我就決(jue) 定把這兩(liang) 封信帶回‘家’,安放在最應該安放的地方,由此將老一輩作家對後輩的關(guan) 愛之情、謙和之心傳(chuan) 承下去。我們(men) 現在講傳(chuan) 承,更重要的是對他們(men) 精神的傳(chuan) 承。”(完)(《中國新聞》報記者 程小路 報道)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