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機器人”有了“AI大腦” 人形機器人時代來了嗎
數智風向標
當“機器人”有了“AI大腦”
人形機器人時代來了嗎
簡單明了的口令下達後,機器人便開始搬箱子、運小球,在各類不同的地形行走……這些身上布滿芯片和傳(chuan) 感器的機器人,有一個(ge) 共同特點:它們(men) 都是模仿人類外觀和行為(wei) 的機器人,極具未來感。
日前,由中國人形機器人百人會(hui) 主辦的人形機器人大賽暨未來產(chan) 業(ye) 揭榜掛帥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舉(ju) 行,共116支項目和隊伍參賽,涵蓋人形機器人的“核心基礎”“重點產(chan) 品”“公共支撐”及“典型應用”四大板塊,包括觸覺傳(chuan) 感器、機械臂與(yu) 靈巧手、麵向工業(ye) 製造的典型應用等19個(ge) 細分方向。來自國內(nei) 人形機器人領域的代表企業(ye) 、專(zhuan) 家學者、科研團隊等,攜前沿技術方案及研發成果亮相。
在大賽期間舉(ju) 辦的論壇上,圖靈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姚期智指出了人形機器人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人形機器人的研發可以指導人工智能的前沿研究方向,能夠促成人工智能研究在多模態方麵發展形成統一標準,進而‘集其大成’,讓大腦(人工智能)和身體(ti) (機器人)結合。在各種人機互動的‘窗口’上,有著很多具體(ti) 的場景和目標,來推動人工智能的研究。”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人工智能+”,這也成為(wei) 論壇上幾乎每位專(zhuan) 家發言的關(guan) 鍵詞。他們(men) 認為(wei) ,這意味著人工智能將更廣泛地應用於(yu) 各個(ge) 領域,並與(yu) 傳(chuan) 統行業(ye) 深度融合,實現高質量發展。而人形機器人,有可能就是“人工智能+”的一個(ge) 突破口。
當人工智能與(yu) 人形機器人結合
自動駕駛、智能家居、教育培訓、零售電商、工業(ye) 製造……當人工智能與(yu) 人形機器人結合,答案或許是“1+1>2”。
“最新的發展得益於(yu) 深度學習(xi) 技術的顯著進步。隨著深度學習(xi) 、強化學習(xi) 、AI大模型理論和技術研究的深入,人工智能技術進入一個(ge) 快速發展的階段。在這個(ge) 階段,原先一些難以處理的視覺識別、自然語言交互、翻譯以及複雜決(jue) 策等問題,通過深度學習(xi) 和強化學習(xi) 等技術的應用,都取得了顯著的進展。”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多模態人工智能係統全國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智能機器人係統研究部負責人王碩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說。
據王碩解釋,目前,關(guan) 於(yu) 人工智能的工作較多聚焦於(yu) 深度神經網絡。過去人們(men) 主要在紙麵上書(shu) 寫(xie) ,但現在大量的文字、書(shu) 籍、知識已通過數字化手段形成了豐(feng) 富的數據,這些數據為(wei) 深度神經網絡的訓練奠定了基礎。結合神經網絡算法和大量的計算能力,可以“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香港大學新興(xing) 技術研究所所長席寧也提到,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新技術的快速發展,給研究者提供了新的機遇,去解決(jue) 人形機器人發展過程中麵臨(lin) 的挑戰和問題。
“原先當我們(men) 與(yu) 機器進行對話時,總感覺機器似乎很笨拙,我們(men) 說‘東(dong) ’,它回答的卻是‘西’。但現在,特別是在使用AI大模型這類技術後,我們(men) 與(yu) 機器的對話體(ti) 驗發生了顯著變化。機器似乎變得聰明了,對於(yu) 很多問題,它都能給出清晰且相對準確的答案。”王碩說。
他舉(ju) 了一個(ge) 例子:早期的人機對話,每次隻能實現十幾個(ge) 字的短語句交流。但現在,即便把一整篇文章交給機器,也能迅速生成摘要、提煉重點,甚至生成相應的數據表格。
“從(cong) 這一段時間的發展來看,這些進展不僅(jin) 對我們(men) 的應用實踐產(chan) 生了積極影響,也極大地推動了相關(guan) 學術研究工作。因此,我們(men) 可以看到,整個(ge) 領域,無論是從(cong) 應用層麵還是學術層麵,都因為(wei) 這些進步而深受鼓舞。”王碩感慨地說。
人形機器人正在展現無限可能
在人形機器人大賽現場,盡管機器人的很多動作“機械屬性”明顯,但參賽的年輕人依舊信心滿滿。他們(men) 展示著自己長期攻關(guan) 取得的成果,將機器人應用在航空航天、抗震救災等領域。
“我是看科幻小說長大的,希望機器人和人可以共同生活在我們(men) 的社會(hui) 裏。”來自浙江大學的學生韋婉笛,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講起了自己從(cong) 事人形機器人研發的初衷,“各種各樣的機械臂、機械狗也很好,不過做人形機器人對我來說更‘帶勁’”。
韋婉笛所屬的團隊,這次帶來的機器人名叫“悟空”,是全場景通用型機器人。團隊希望它能夠適應不同場景、不同類型的工作,因此在機器人的穩定性方麵做了特別設計。答辯時,團隊也邀請大賽評委親(qin) 自“踹上一腳”,以展示“悟空”麵對外力幹擾時的快速恢複能力。
來自宇樹科技的參賽代表王啟舟表示:“人工智能讓機器人更快走進我們(men) 的行業(ye) 應用、走進我們(men) 的生活,有了更大的可能性。我們(men) 也會(hui) 抓住這次機會(hui) 。”
相較於(yu) 四足機器人,王啟舟提到,人形機器人會(hui) 有更大的應用空間,外觀對人類而言也更加友好。他同時指出,四足機器人具有更高的穩定性,在野外等特殊場景會(hui) 有更好的應用,“機器人以後也會(hui) 成為(wei) 一種生態,不同的機器人有不同的優(you) 點,做不同的事情”。
當前,王啟舟所在的團隊努力讓機器人更穩定、更智能,“這也是這個(ge) 行業(ye) 都在做的事情”。
2023年9月,工業(ye) 和信息化部印發通知,組織開展2023年未來產(chan) 業(ye) 創新任務揭榜掛帥工作,並將人形機器人列為(wei) 創新發展的四個(ge) 重要方向之一。
“去年是大模型快速發展的一年,而今年或許是AI大模型應用的元年。人形機器人一定是最好的載體(ti) 之一。”科大訊飛副總裁劉聰說。
論壇上,他介紹了團隊兩(liang) 年前啟動的星火大模型攻關(guan) ,用他的話說,這一攻關(guan) 任務叫做“1+N”,既要做“1”的核心底座,也要結合團隊在教育、醫療、辦公等行業(ye) 的場景,來形成產(chan) 業(ye) 應用。
今年1月底,星火大模型最新版本發布。對於(yu) 下一個(ge) 版本,團隊的目標是“對標GPT-4當前的水平”。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所長劉勇關(guan) 注的人形機器人應用場景有三種,分別是邊海防、麵向危險作業(ye) 的“人機黑”(人機隔離、機器換人、黑燈工廠),以及智能製造領域。他說,目前有一些人還在從(cong) 事與(yu) 危險行業(ye) 相關(guan) 的工作,希望通過人工智能賦能後的人形機器人,能夠把這些人從(cong) 危險作業(ye) 中替代出來。
他同時提到,人形機器人還麵臨(lin) 不少問題,比如成本高、迭代慢,“硬件工程師似乎一直在忙碌,軟件工程師和算法工程師似乎一直在等待”。劉勇表示,如今采用“大語言模型+視覺語言模型+機器人”,距離真正實現具身智能,要做的工作“還有很多”。
技術創新的同時需加強倫(lun) 理規範
王碩也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人工智能技術“正為(wei) 科學研究和社會(hui) 生活帶來巨大的變革”。
他以生物學為(wei) 例:研究蛋白質結構,以往主要依賴生物學家在電鏡下的觀察和分析。然而,蛋白質的結構種類繁多,不同的結構有不同的作用,其分析的工作量巨大。如今,結合人工智能的方法,研究者可以對不同結構的蛋白質功能進行預估,並得到較為(wei) 理想的幾種組合建議,從(cong) 而在這些組合中進行測試。這無疑將大大加快新藥研發的效率。
“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應用場景的不斷拓展,我們(men) 有理由相信人工智能將在未來發揮更大的作用。”王碩說。
論壇當天,不少專(zhuan) 家還提到人形機器人的安全問題。例如,在非密切接觸的場景下,人們(men) 可以與(yu) 機器人保持一定的距離,在保證自身安全的前提下觀察其作業(ye) 。但是,在養(yang) 老或人員幫扶等需要肢體(ti) 接觸的場景中,人形機器人的安全性和風險問題不可小覷,這需要在技術和應用場景上進行更多的研究工作。
同時,機器人倫(lun) 理也是一個(ge) 經常被討論的話題。如何權衡科技發展與(yu) 倫(lun) 理需求,如何在科技進步和社會(hui) 倫(lun) 理之間找到平衡,這是產(chan) 業(ye) 界和學界都非常關(guan) 心的問題。
據了解,多國政府也在積極推進人工智能倫(lun) 理標準的製定,我國也設有國家科技倫(lun) 理委員會(hui) 。2023年,科技部會(hui) 同教育部、工業(ye) 和信息化部等10部門印發了《科技倫(lun) 理審查辦法(試行)》,其中提到,開展科技活動應堅持促進創新與(yu) 防範風險相統一,客觀評估和審慎對待不確定性和技術應用風險,遵循增進人類福祉、尊重生命權利、堅持公平公正、合理控製風險、保持公開透明的科技倫(lun) 理原則,遵守我國憲法、法律法規和有關(guan) 規定以及科技倫(lun) 理規範。
“這一領域的挑戰與(yu) 機遇並存,值得我們(men) 深入研究和探討。”王碩對記者感慨,在這個(ge) “人工智能+”的時代,隻有通過不斷創新和完善技術,加強倫(lun) 理和法律規範的製定,才能確保人形機器人的健康發展。
在劉聰看來,人形機器人的發展是人工智能時代的重要標誌之一,它們(men) 的廣泛應用,正在深刻改變著人們(men) 的生產(chan) 和生活方式,同時也麵臨(lin) 很多挑戰。
“第一,現在的硬件成本過高,限製了人形機器人在各個(ge) 場景的應用,上下遊產(chan) 業(ye) 鏈還需要進一步完善。第二,要做大模型,對算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三,具身智能不僅(jin) 僅(jin) 是大模型應用,未來還要結合具體(ti) 的場景來探索。”劉聰說。
他也專(zhuan) 門強調,未來要注重人工智能領域和機器人領域的交叉人才培養(yang) 。
“我們(men) 不應該懼怕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對我而言,更多是一個(ge) 幫助我們(men) 實現更美好社會(hui) 的工具和手段。為(wei) 了掌握這一工具,我們(men) 需要學習(xi) 相關(guan) 的人工智能知識,並努力掌握其應用。”王碩說。
他認同,工具都有其利與(yu) 弊,人工智能也不例外。應該發揮其積極的一麵,同時設法抑製其可能帶來的負麵影響。“這需要我們(men) 從(cong) 法律、社會(hui) 觀念和文化等多個(ge) 方麵來進行引導和規範,以確保人工智能真正造福於(yu) 人類。”
王碩長期從(cong) 事機器人領域的工作,見證了機器人從(cong) 傳(chuan) 統的工業(ye) 應用,逐步擴展到服務領域,再到特種機器人的發展過程,現在已經深入到了眾(zhong) 多不同行業(ye) ,包括醫療、物流以及家務處理等,種類和涉及的社會(hui) 服務範圍越來越廣泛。
“我認為(wei) ,年輕人可以多關(guan) 注這個(ge) 充滿活力和發展前景的行業(ye) 。他們(men) 不僅(jin) 可以了解最新的科技動態,還可以為(wei) 自己的未來發展開拓更廣闊的道路。”王碩說。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渺 胡寧 實習(xi) 生 郭揚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4年04月08日 08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