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春耕一線看良種、良機與良法

發布時間:2024-04-10 10:57:00來源: 人民日報

  全環節、全過程挖掘糧食單產(chan) 潛力

  春耕一線看良種、良機與(yu) 良法(經濟新方位)

  本報記者 常 欽

  《 人民日報 》( 2024年04月10日 第 02 版)

  3月19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湖南考察時強調,“我國有14億(yi) 多人口,糧食安全必須靠我們(men) 自己保證,中國人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加大良種、良機、良法推廣力度,在精耕細作上下功夫,進一步把糧食單產(chan) 和品質提上去”。

  春管春耕一線,各地區各部門把大麵積提升糧食單產(chan) 擺在更加突出位置,更多現代農(nong) 業(ye) 科技成果向田野集聚。農(nong) 民辛勤耕耘,良種、良機、良法配套,全環節、全過程挖掘糧食單產(chan) 潛力。

  良種推廣——

  好種子帶來好收成

  東(dong) 北黑土地,北大荒各農(nong) 場陸續開始水稻播種。

  北大荒農(nong) 業(ye) 股份八五六分公司水稻種植戶邴學臣,今年選的是“龍粳3010”早熟水稻品種。“這個(ge) 品種是黑龍江省農(nong) 科院水稻研究所培育的,品種成熟後每平方米穗數能達500穗,穗實粒數得有90粒以上,妥妥的高產(chan) 良種!”育秧大棚內(nei) ,邴學臣忙著擺盤覆土。

  良種播下,良法跟上。“公司對種植戶進行技術指導,水稻管理高標準。”八五六分公司副總經理沈國春說,深化科研院企的合作力度,在社會(hui) 化服務、智能化管理和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全流程遙感監測等方向持續發力,用科技的力量助力好種子帶來好收成。

  近年來,北大荒以提升水稻、大豆等主要農(nong) 作物品質為(wei) 重點,引進高產(chan) 、優(you) 質、抗病品種,開展全程機械化、配方側(ce) 深施肥、科學灌溉、綜合防病等關(guan) 鍵技術創新研究,通過管理區示範基地和科技示範戶進行大麵積推廣應用。去年收稻季,邴學臣的水稻創下平均畝(mu) 產(chan) 1510斤的好成績。

  浸種催芽是保證水稻豐(feng) 產(chan) 豐(feng) 收的關(guan) 鍵環節。距邴學臣的稻田1000多公裏以外的查哈陽農(nong) 場,稻種催芽工作有條不紊。新培育的圓粒水稻品種“寒稻366”種子被送到智能催芽箱內(nei) ,通過智能操作麵板就可實時監測水溫、水位等數據。

  “這個(ge) 品種經過試驗種植,畝(mu) 產(chan) 能夠達到1400多斤。與(yu) 普通稻米比,香味更足,適口性更好。”查哈陽農(nong) 場有限公司農(nong) 業(ye) 發展部部長葉明剛介紹。

  種子是農(nong) 業(ye) 的芯片,選育推廣優(you) 新品種,夯實糧食高產(chan) 穩產(chan) 的根基。為(wei) 保證出芽率,縮短催芽時間,查哈陽農(nong) 場采用雙氧智能催芽技術,實現臭氧殺菌、氧氣催芽。

  “氧氣和臭氧循環注入,雙氧催芽加固種子包衣對種子的保護,提高了抗病性。”葉明剛說,使用雙氧智能催芽技術,不僅(jin) 出芽快、芽率高,而且還能提前5—7天播種,水稻平均畝(mu) 產(chan) 量可增加40—60斤。

  良機給力——

  丘陵山區小農(nong) 機顯身手

  “轟隆隆……”雲(yun) 南省昭通市魯甸縣新街鎮轉山包村地頭,伴隨著轟鳴聲,馬鈴薯種植戶萬(wan) 森林與(yu) 鄉(xiang) 親(qin) 們(men) 駕駛小農(nong) 機和微農(nong) 機在地裏來回穿梭,為(wei) 馬鈴薯進行機械覆土。

  在我國,丘陵山區耕地麵積約占1/3,是保障糧食產(chan) 量的重要來源。“擱以前,在我們(men) 這兒(er) 農(nong) 機下田,想都不敢想。”萬(wan) 森林說,轉山包村九成以上土地是丘陵山地,大部分地塊零星分布,大型機械進地難,一度影響農(nong) 民種地積極性。拿種馬鈴薯來說,以前以牛耕、馬耕、人工打塘為(wei) 主,隻能單壟單行種植,產(chan) 出效益有限。

  “後來小型開溝培土機經過改造,實現單壟雙行種植,種植密度從(cong) 3200多株提升至5000多株,提高了產(chan) 量,增加了收入。”萬(wan) 森林說,小農(nong) 機、微農(nong) 機體(ti) 型不大、功能齊全、操作簡便,在狹窄的田地裏靈活穿梭,能完成深耕、播種、施肥等複雜的農(nong) 事活動,而且成本低廉,深受鄉(xiang) 親(qin) 們(men) 歡迎。

  萬(wan) 森林借助小農(nong) 機和微農(nong) 機,精確控製播種密度和施肥量。地裏的馬鈴薯生長更加均勻,產(chan) 量和質量都有了顯著提升。“用開溝培土機來開溝、蓋塘種植馬鈴薯,效率比人工翻了10倍,每畝(mu) 產(chan) 量提升了20%左右。”他先後購置播種機、開溝培土機、智能噴霧植保機等各類農(nong) 機30多台套。生產(chan) 過程中,他還會(hui) 根據地形和土壤情況,對部分機械進行適當改裝,“那樣功能就更強大了”。

  如今,萬(wan) 森林的馬鈴薯機械化種植在當地出了名。他還利用現有的機械化設備,對外開展馬鈴薯種植服務3500畝(mu) 左右。

  小農(nong) 機、微農(nong) 機的廣泛應用,提高了生產(chan) 效率,降低了勞動強度,轉山包村煥發生機和活力。每到收獲季,黃澄澄的馬鈴薯鋪滿田野,吸引眾(zhong) 多客商前來采購。

  為(wei) 了讓更多農(nong) 民了解和使用小農(nong) 機、微農(nong) 機,昭通市相關(guan) 部門采取“農(nong) 機培訓入村進地”的方式,向農(nong) 民介紹操作方法和維護技巧。按照不超過購置費用30%的補貼標準,當地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門采取上門服務、幫辦代辦等方式,鼓勵農(nong) 民購買(mai) 和使用小農(nong) 機、微農(nong) 機。一些農(nong) 民通過組建農(nong) 機合作社,共享協作,提高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的組織化程度。目前昭通市農(nong) 機擁有量累計達84.18萬(wan) 台(套),機械化種植程度顯著提升。

  近年來,我國丘陵山區適用小型機具產(chan) 業(ye) 化應用持續突破。昭通市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農(nong) 機科科長李靜介紹,未來,昭通市將繼續加大對小農(nong) 機、微農(nong) 機的推廣力度,不斷完善相關(guan) 政策和服務。

  良法得當——

  莊稼“吃飽喝足”長得好

  水利是農(nong) 業(ye) 的命脈,全國春灌工作由南向北大麵積展開。華北平原冬小麥綠意盎然,農(nong) 民抓好肥水管理正當其時。

  這段時間,劉浩的手機沒有關(guan) 過。“眼下小麥起身拔節,喝夠、吃飽很關(guan) 鍵,不少鄉(xiang) 親(qin) 打電話谘詢,摸不準的,我就去實地探麥情。”作為(wei) 中國農(nong) 業(ye) 科學院農(nong) 田灌溉研究所研究員,劉浩的老本行——作物高效用水研究派上了用場。

  一大早,劉浩就接到了河南省新鄉(xiang) 市獲嘉縣位莊鄉(xiang) 大位莊村種糧大戶李長亮的電話。“老劉,快來看看吧,俺這塊麥地滴灌帶不給力,麥苗看著不太對勁啊。”

  劉浩不敢耽擱,趕忙直奔麥地。

  “水是肥的‘腿’,以前是‘澆大田’,效果不理想。現在滴灌帶連著機井和水肥罐,管道把水送達每一株麥苗根部,變成了‘澆作物’,用的水少了,莊稼更解渴。”李長亮說,今年春灌,他測試了滴灌帶,擔心新技術效果打折,這才請來劉浩幫忙。

  劉浩在田間地頭仔細探查,發現這塊地鋪設的滴灌帶與(yu) 機井流量不匹配,澆水的均勻性受到影響,麥地有的地方澆得好,有的地方上水費勁。

  找到原因,劉浩對症開方——建議李長亮選取滴頭間距更大、流量較小的滴灌帶,或減少單次灌溉麵積。“你瞧,滴灌帶要因地製宜。機井流量、土壤質地等都會(hui) 影響澆水效果,咱們(men) 得科學用水。”劉浩的解釋讓李長亮緊鎖的眉頭舒展開來。

  今年,獲嘉縣41萬(wan) 畝(mu) 麥田,用上節水灌溉設備的超過15萬(wan) 畝(mu) 。“高標準農(nong) 田配備了專(zhuan) 業(ye) 節水灌溉設備,在農(nong) 技部門推廣下,不少種糧大戶看到了節水灌溉的好處,自掏腰包主動購置了小麥滴灌帶、微噴帶等設備。”劉浩說,在小麥追水、追肥的春管時節,科技人員要深入田間開展設備維護、技術指導才能讓好技術落地見效。今年以來,灌溉所科技人員發揮專(zhuan) 業(ye) 優(you) 勢,派出專(zhuan) 家10餘(yu) 名,指導新鄉(xiang) 市百萬(wan) 畝(mu) 高標準農(nong) 田示範區春灌工作。

  近年來,我國智慧灌溉技術快速應用,有效提升了水肥藥利用率。在新鄉(xiang) 市,大型噴灌機已用上無人機光譜多源感知技術、田間精準灌溉控製平台和變量精準噴灑係統等灌溉新科技。“看著屏幕管地,手指輕點遙控,莊稼就能得到精準灌溉。”灌溉所智慧灌溉研究中心主任馮(feng) 俊傑介紹,“雲(yun) 裏灌,線上管,智慧灌溉成為(wei) 新趨勢。”(人民日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