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車修理兵的“工具意識”
工具之一:扳手
一把把不起眼的扳手背後,是精益求精的不懈追求
在第73集團軍(jun) 某旅“模範修理連”,修理兵的攜行工具箱裏,總是整齊碼放著一排排規格不同、型號各異的扳手。它們(men) 當中,最輕的僅(jin) 有幾十克,最重的達到數十斤。
這些扳手看起來平平無奇,對修理兵來說卻意義(yi) 非凡。
“我們(men) 每次組裝零部件,都要和這些扳手緊密配合。”中士陳乾一邊翻著手中的裝備維修手冊(ce) ,一邊告訴記者,“修理機械化部件,誤差是無法避免的,所以如何縮小誤差範圍,就是我們(men) 探尋的最優(you) 解。”
陳乾還記得4年前,自己第一次獨立擔負裝備維修任務。
根據裝備故障報修單進行排查後,陳乾很快找到故障原因——轉向垂臂上有一處螺母脫落。一把把扭矩扳手輪番上陣,他利落地完成了零件的緊固作業(ye) 。車輛順利交付那天,陳乾心滿意足地看著裝甲車駛離車間。
然而沒過幾天,這輛裝甲車再次被送回返修。駕駛員的反饋是,在通過限製路段駕駛訓練中,車輪的轉向精度達不到操作要求。
麵對裝備的二次故障,陳乾一籌莫展。就在這時,連隊的老技師、三級軍(jun) 士長張永衝(chong) 發現了問題所在:這可能是零件裝配誤差偏大造成的。
“控製誤差,是每名修理兵都必須掌握的‘看家本領’。”張永衝(chong) 告訴陳乾,“一輛裝甲車裏大約安裝了千餘(yu) 個(ge) 零件,要想讓裝備在戰場上自由馳騁,我們(men) 必須讓所有零部件在合理誤差範圍內(nei) 緊密配合。”
陳乾第一次意識到,一點小小的誤差,對於(yu) 裝備的戰鬥力來說意味著什麽(me) 。這一刻,他才真正開始明白:一把把不起眼的扳手背後,是精益求精的不懈追求。
那次維修,陳乾使用幾種型號的扳手相互配合,將誤差數值一點點減少。經過2個(ge) 多小時調整,他終於(yu) 將誤差控製在合理範圍內(nei) ,成功排除了車輛故障。
失之毫厘,謬以千裏——或許是對裝備維修最貼切的寫(xie) 照。在中士施凱華心中,“0.02毫米”就像是一把標尺,時刻提醒著自己,要保持認真細致的工作態度。
“那是我第一次對數字如此敏感。”回想起那次維修經曆,施凱華至今記憶猶新。
對修理兵而言,越精細的裝備零部件,規定的裝配誤差範圍就越嚴(yan) 苛。發動機作為(wei) 全車“心髒”,每一個(ge) 細小的零部件都十分關(guan) 鍵。
那次,距離規定交付日期僅(jin) 剩3天,施凱華對發動機的各個(ge) 零部件進行了多次拆卸檢查,始終沒找到故障原因。無奈之下,他隻得喊來“師傅”滕振華幫助自己。
來到修理車間,滕振華先對發動機進行了一番檢查。確認相關(guan) 部件性能正常後,他從(cong) 口袋裏掏出了幾把僅(jin) 有拇指大小的扳手。“工匠精神的真諦,就在於(yu) 對細節的精益求精。對裝備,我們(men) 更要在細微之處下功夫。”說罷,滕振華便帶著施凱華對發動機的百餘(yu) 顆螺絲(si) 釘逐一排查。
時值盛夏,修理車間溫度已經接近40℃。窗外的熱浪不斷襲來,師徒倆(lia) 的額頭上很快布滿汗珠,身上的迷彩服被汗水浸透。
時間一分一秒流逝,施凱華的心情也變得浮躁起來。他開始對滕振華的做法產(chan) 生懷疑:幾百顆螺絲(si) 釘,就一定要挨個(ge) 檢查嗎?毫米級的微小誤差,難道真的會(hui) 影響裝備使用嗎?
“你仔細測一下這個(ge) 氣門間隙的誤差!”突如其來的一聲喊,打斷了施凱華心中的抱怨。他猛地回過神來,迅速拿起手中的工具仔細測量。
“規定誤差範圍是0.05毫米,而你的誤差足足有0.07毫米。在戰場上,多出來的0.02毫米,代價(jia) 將是慘痛的!”滕振華嚴(yan) 厲批評了徒弟。說完,他直接伏在油汙斑駁的發動機上,用一把鑰匙大小的扳手,小心翼翼地對氣門旁一顆小螺絲(si) 釘進行緊固。經過反複測量後,氣門間隙終於(yu) 合格。
發動機重新恢複轟鳴那一刻,施凱華深深地鬆了一口氣。對他來說,“0.02毫米”從(cong) 此不再是一個(ge) 簡單不起眼的數據。
如今,陳乾與(yu) 施凱華早已成長為(wei) 連隊的修理骨幹。工具箱裏的一把把扳手,見證著一茬茬年輕官兵成長蛻變的軌跡。
工具之二:筆
筆尖勾勒下的一筆一畫,梳理出清晰縝密的修理思路
一級軍(jun) 士長柳強的左上衣口袋裏,總是裝著一支筆。
這個(ge) 習(xi) 慣,柳強堅持了30年。他時常說:筆,是修理兵的另一把槍。
這話讓人驚訝。
柳強解釋說,剛接觸火炮修理專(zhuan) 業(ye) 時,他常常對裝備維修手冊(ce) 中的零部件圖解和錯綜複雜的電路圖“摸不著頭腦”。為(wei) 了修好裝備,必須把圖紙上的每條“路”都摸清、看準、走通。因此在院校培訓期間,柳強接觸了大量裝備圖紙。每張圖紙,他都會(hui) 用筆在上麵仔細勾畫、反複研究。
零件一個(ge) 一個(ge) 過,電路一條一條走;遇到不懂的就標注出來,拿去向院校老師請教……就這樣,柳強積累起紮實的理論功底。
2017年,該旅開始列裝新裝備。這名資曆深厚的老兵,也迎來了全新的壓力和挑戰。
麵對陌生的裝備,柳強再一次握緊筆杆踏上“求學之路”,帶領連隊的維修攻關(guan) 小組,對著新裝備圖紙一處處斟酌推敲。
火炮維修涉及機械、物理、電氣等多個(ge) 領域,柳強和戰友們(men) 除了鑽研學習(xi) 外,還要進行歸納總結。兩(liang) 個(ge) 月時間裏,柳強用掉了100多支鉛筆和厚厚一遝A4紙,對裝備各零部件逐個(ge) 標繪備注。而後,他手繪了100多張底盤零部件圖紙,編寫(xie) 出《火炮維修經驗》《常見故障排除方法》等20餘(yu) 份教案,累計超過10萬(wan) 字。很快,柳強成為(wei) 該旅火炮維修保障和專(zhuan) 業(ye) 訓練的“行家裏手”。
對修理兵來說,小小一支筆,也能發揮巨大的能量。筆尖勾勒下的一筆一畫,梳理出清晰縝密的修理思路。守在這個(ge) 戰位,修理兵們(men) 始終“筆耕不輟”。
每逢換季保養(yang) ,二級軍(jun) 士長龍能君都要到各單位的裝甲車庫“巡診”,對老化電路進行檢修。
在戰友們(men) 眼中,龍能君像一位“畫師”。每次參與(yu) 修理保障任務,除了必不可少的維修工具,他還會(hui) 隨身攜帶一個(ge) 筆袋,裏麵裝著幾支顏色各異的記號筆。
一輛裝甲車,僅(jin) 火控係統就有數十條電路,全車加在一起線路達到數百條,而且電線外觀相近、難以區分。那天,龍能君前往該旅某裝甲車場進行電路檢修。正當一旁的官兵好奇他要怎樣操作時,龍能君淡定地鑽進裝甲車,有條不紊地對車內(nei) 電路逐一排查,並用隨身攜帶的記號筆開始標記。
“1號線、2號線、3號線……”排檢過的每一條電路、每一個(ge) 零件、每一處故障,龍能君都會(hui) 貼一塊白色絕緣膠布在上麵,同時分類標注好電路編號,一眼看過去清晰明了。
“這樣做不是會(hui) 多很多工序,變得更加麻煩嗎?”旁觀的官兵有些擔心,這樣精細的做法,會(hui) 把時間都浪費在繁瑣的步驟上麵。
但他們(men) 沒想到,沒過一會(hui) 兒(er) ,龍能君就帶著一份檢修報告從(cong) 車裏出來,用實際行動顛覆了在場官兵的認知。“追求速度的前提是保證效率,如果沒有精細化分類,很容易在排查中陷入混亂(luan) 。”龍能君說,“一個(ge) 人、一支筆,用好了就會(hui) 產(chan) 生‘1+1>2’的效果。”
手中的筆,象征著修理兵不懈怠、善鑽研的精神品質,也和他們(men) 一同不斷書(shu) 寫(xie) 著裝備維修保障的使命答卷。
工具之三:萬(wan) 用表
萬(wan) 用表不再“萬(wan) 用”的背後,是時代推著我們(men) 向前奔跑
夜幕降臨(lin) ,萬(wan) 籟俱寂。空曠的戈壁大漠上,一場實戰化訓練正在展開。
晚風不時卷起細小的沙礫,拍打著那座野外修理帳篷。帳篷內(nei) ,萬(wan) 用表的電流聲持續響起,二級上士李許榮正在緊鑼密鼓地搶修一輛戰車。
“一個(ge) 萬(wan) 用表,就把故障找。”這句話,曾是電氣維修專(zhuan) 業(ye) 的修理兵奉行的準則。
早些年間,裝備信息化、數字化程度較低,電氣維修遇到故障,往往隻要一個(ge) 機械萬(wan) 用表就可以確定故障來源。然而,隨著武器裝備更新換代速度加快,裝備的技術含量也直線上升。“一招鮮吃遍天”的時代早已不複存在,機械萬(wan) 用表也不再“萬(wan) 用萬(wan) 靈”。
“越來越棘手的故障問題,倒逼著我們(men) 為(wei) 專(zhuan) 業(ye) 技能儲(chu) 備‘擴容’。”對李許榮和戰友們(men) 而言,手中的萬(wan) 用表能不能用好用出新效能,與(yu) 未來戰場能否取得勝利密切相關(guan) 。
去年年初,該旅配發某新型裝備,內(nei) 部構造與(yu) 之前的裝備大不相同:從(cong) 單一電路變成組網電路,從(cong) 獨立單元變成集成模塊。這也對修理兵們(men) 維修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
“必須趕在明天中午全營機動編組前,把這輛車‘救’回來!”那次,新裝備突發故障,營長打來電話下達“死命令”。李許榮頂著巨大的壓力,拿著萬(wan) 用表開始探查故障位置。可任憑他怎麽(me) 測試,萬(wan) 用表都顯示電路暢通,並未發現故障節點。在此之前,維修小組也已排除相關(guan) 零部件的故障,這讓李許榮一時間無從(cong) 下手。
就在束手無策之際,李許榮的腦海裏突然靈光一閃:“會(hui) 不會(hui) 是電路虛接,導致車輛無法啟動?”他立即拿起萬(wan) 用表,對各個(ge) 電路的開關(guan) 熔接處反複測試。終於(yu) ,萬(wan) 用表的電流中顯示出一段十分微弱的電流差。一番摸索後,李許榮確認,原來是空擋開關(guan) 一處熔點發生脫焊。重新焊接完畢後,車輛果然成功啟動。
“隻有深研專(zhuan) 業(ye) 、學精技能,熟練掌握新形勢下裝備保障的規律特點,才能為(wei) 全麵提升部隊裝備保障質效,貢獻更多力量。”走出修理車間,李許榮深有體(ti) 會(hui) 地說。
“會(hui) 用不算啥,用好才能體(ti) 現價(jia) 值。”對於(yu) 中士李建波來說,正是一根不起眼的二極管,讓他真正意識到萬(wan) 用表的價(jia) 值,和修理兵這個(ge) 戰位背後的意義(yi) 。
那次新裝備維修,李建波經過排查,認為(wei) 是供電係統故障。然而更換電瓶後,裝備故障並未解決(jue) 。無奈之下,他隻好將裝備送返廠家。
但廠家漫長的維修周期,讓李建波等不起、睡不著。
那段時間,李建波一大早就起身前往修理車間,拿著萬(wan) 用表一次次檢查點火鎖、蓄電池、電路接口等部位。可幾天過去了,他依舊一無所獲。
一天熄燈後,李建波躺在床上輾轉反側(ce) ,不停地琢磨推敲:“電路既然沒有問題,會(hui) 不會(hui) 是電路上某個(ge) 元件發生故障造成供電係統短路,導致萬(wan) 用表顯示有誤?”
第二天一早,李建波就根據自己的猜想,改用分段測通方式,對每條電路上的幾十個(ge) 電氣元件逐個(ge) 排查。經過3個(ge) 多小時測試,他終於(yu) 成功將故障鎖定在電瓶之間的隔離盒。這場波折,竟然隻源於(yu) 隔離盒中一根二極管的損壞。
更換新二極管後,裝備的故障當即迎刃而解。對李建波而言,這次維修任務不僅(jin) 填補了自己在專(zhuan) 業(ye) 知識上的空白,也為(wei) 部隊節省了維修時間。
“萬(wan) 用表不再‘萬(wan) 用’的背後,是時代推著我們(men) 向前奔跑。隻有不斷思考、不斷前進,才能跟上裝備更新的速度。”李建波說。
每一種普通的工具,都銘刻著修理兵對裝備維修保障事業(ye) 的忠誠與(yu) 熱愛。他們(men) 發出的每一點光和熱,都是在為(wei) 強軍(jun) 興(xing) 軍(jun) 偉(wei) 大事業(ye) 貢獻青春能量。
本報記者 向黎鳴 特約記者 廖曉彬 喻潤東(dong) 通訊員 馮(feng) 楊
(解放軍(jun) 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