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浙江力解小微金融三大瓶頸 貸款餘額10年平均增速15.4%

發布時間:2024-04-10 14:32: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杭州4月9日電(奚金燕) 9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浙江監管局召開新聞發布會(hui) ,介紹了該省十年來探索創新,著力構建既“普”又“惠”金融服務體(ti) 係,普惠型小微企業(ye) 貸款餘(yu) 額、增量、各項貸款占比、戶數、轉貸效率等指標連續多年保持全國首位。

  民營經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力軍(jun) ,也是浙江發展的“金名片”。信息不對稱、缺抵押擔保、轉貸成本高是小微企業(ye) 獲取金融服務時普遍麵臨(lin) 的痛點、難點、堵點。浙江通過製度改革、模式創新,力解小微金融三大瓶頸。

  截至2024年2月末,浙江省小微企業(ye) 貸款餘(yu) 額9.6萬(wan) 億(yi) 元,10年平均增速15.4%;其中普惠型小微企業(ye) 貸款餘(yu) 額4.9萬(wan) 億(yi) 元,5年平均增速27.8%,高於(yu) 各項貸款12.4個(ge) 百分點。普惠型小微企業(ye) 貸款餘(yu) 額占全國的16.9%、戶數占20.2%。

  “信息不對稱”是“小微企業(ye) 融資難融資貴”的症結所在。2019年以來,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浙江監管局依托“數字浙江”建設基礎,會(hui) 同浙江省發改委、省大數據局等部門牽頭建設浙江省金融綜合服務平台。3年多來,平台累計為(wei) 企業(ye) (個(ge) 體(ti) 工商戶)授信34萬(wan) 筆、24萬(wan) 億(yi) 元;其中,17.2%的企業(ye) 為(wei) 首貸戶,93.3%的貸款為(wei) 普惠型小微貸款。

  政府性融資擔保體(ti) 係是普惠金融的重要基礎設施,是解決(jue) 普惠客群融資抵押物不足的有效途徑。針對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省市縣三級法人、資本分散、規模效應差的製度性缺陷,2021年,浙江省政府出台《關(guan) 於(yu) 深化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體(ti) 係改革切實支持小微企業(ye) 和“三農(nong) ”發展的意見》,聚焦支小支農(nong) 的原則,整合縣級融資擔保機構資源,逐步向省市兩(liang) 級擔保體(ti) 係過渡,以尋求放大倍數和風險防控的最佳組合,推動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與(yu) 普惠金融服務的精準對接。同時,探索批量擔保、見貸即保、全流程線上擔保貸款等模式創新。截至2023年末,全轄銀擔合作支持小微企業(ye) 貸款餘(yu) 額1286億(yi) 元,同比增長22.59%。

  針對小微企業(ye) 貸款到期後轉貸續貸的過橋成本高的問題,2012年,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浙江監管局率先推動機構開展還款方式創新,突破了貸款到期必須先還款才能再借款的傳(chuan) 統模式,大幅降低了企業(ye) 轉貸成本,隨後在全國推廣。此後,浙江持續推進無還本續貸、年審製、隨借隨還、循環貸款等模式,並整合形成“連續貸+靈活貸”機製。截至2023年末,全轄無還本續貸餘(yu) 額1.24萬(wan) 億(yi) 元,連續多年保持50%以上的續貸率;“連續貸+靈活貸”占企業(ye) 流動資金貸款比例已超過60%。

  普惠金融關(guan) 係千萬(wan) 市場主體(ti) ,也涉及千家萬(wan) 戶。針對山區海島縣等重點縣域,浙江推進建立“一縣一策、一縣一品”差異化金融支持機製,助力縮小地區發展差異。據悉,浙江累計開辦主要服務縣域的地方特色險種120餘(yu) 個(ge) ,是全國農(nong) 險險種最多的省份之一。

  十年來,為(wei) 適應經濟社會(hui) 轉型發展趨勢,浙江還大力推進普惠與(yu) 科技、綠色、養(yang) 老、數字金融融合。如,圍繞科技普惠,推進“科創積分貸”“科創指數貸”等模式探索,率先落地知識產(chan) 權線上質押登記試點,目前知識產(chan) 權質押融資全國第一。同時,積極創新知識產(chan) 權保險、人才創業(ye) 相關(guan) 保險,為(wei) 初創型科技小微企業(ye) 提供風險保障;圍繞綠色普惠,依托“碳金融”等綠色金融創新,支持企業(ye) 碳效、居民綠色行為(wei) 等信息納入授信評價(jia) ,探索創新“碳效貸”“個(ge) 人碳賬戶”貸款等服務模式。

  會(hui) 上,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浙江監管局黨(dang) 委委員、副局長王軍(jun) 表示,過去十年浙江普惠金融發展的核心經驗,就是堅持商業(ye) 可持續原則,市場化和政策扶持相結合,幫助普惠客群提升造血功能。下一步將持續深入推動構建具有浙江特色的現代普惠金融體(ti) 係,更好助力高水平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完)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