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渠道“眼見”不一定為實 防範“AI換臉”詐騙行為
防範“AI換臉”詐騙行為(wei)
本報記者 屈信明
《 人民日報 》( 2024年04月12日 第 19 版)
近年來,多個(ge) 行業(ye) 創新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場景,銀行智能機器人、虛擬主持人等為(wei) 社會(hui) 公眾(zhong) 提供了越來越多便捷、智能的服務。然而,也有不法分子通過“AI擬聲”“AI換臉”,融合他人麵孔和聲音製作虛假圖像和音視頻,仿冒他人身份實施誘騙受害者轉賬等犯罪行為(wei) 。這類詐騙方式變化多樣、難以分辨,消費者容易落入騙局。專(zhuan) 家提示廣大消費者,要警惕利用AI技術實施的詐騙行為(wei) ,保護個(ge) 人及家庭財產(chan) 安全。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布的消費者權益保護風險提示中介紹,利用AI技術實施詐騙主要有“擬聲”“換臉”兩(liang) 種手段,即通過模擬他人聲音或形象騙取信任,進而詐騙錢財。不法分子通常先以“網店客服”“營銷推廣”“招聘兼職”“婚戀交友”等為(wei) 借口,通過微信、QQ、電話等方式聯係消費者,采集聲音或麵部信息。再利用“擬聲”“換臉”等技術合成消費者的虛假音頻或視頻、圖像,以借錢、投資、緊急救助等借口誘導其親(qin) 友轉賬匯款,或提供銀行賬戶密碼等敏感信息,隨後立即轉移資金。此外,不法分子還可能對明星、專(zhuan) 家、官員等音視頻進行人工合成,假借其身份傳(chuan) 播虛假信息,從(cong) 而實現詐騙目的。
專(zhuan) 家表示,網絡渠道“眼見”不一定為(wei) 實。“擬聲”“換臉”等合成技術的一大特點是“以假亂(luan) 真”,不法分子可以利用此類技術輕易偽(wei) 裝成他人,並通過快速篩選目標人群、精準定製詐騙腳本,實施詐騙。因此,在涉及資金往來時,一個(ge) “聲音很熟的電話”、一段“貌似熟人的視頻”都可能是不法分子的詐騙套路,消費者應提高警惕。
為(wei) 保護廣大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廈門監管局提示廣大消費者,轉賬匯款務必核驗對方身份。對自稱的“親(qin) 友”“熟人”線上發來的消息,若包含轉賬匯款、提供個(ge) 人信息、提供短信驗證碼等請求,應保持高度警惕,采取多種方式確認對方身份。專(zhuan) 家介紹,“AI擬聲”“AI換臉”包裝作偽(wei) 後的通話和視頻雖然能逼真地模仿原始人物的語言和行為(wei) ,但仍然存在破綻,例如眨眼頻率過低、眼睛移動不協調、麵部表情不自然、唇形不匹配、語句不連貫等。如果在與(yu) 親(qin) 友視頻語音溝通中發現上述異常,消費者應立即警覺起來。在無法確認對方身份時,應盡量避免轉賬操作。
此外,消費者應提高個(ge) 人信息保護意識,盡量避免在互聯網過多暴露個(ge) 人照片、聲音、視頻等信息,要對需要錄入個(ge) 人信息的非正規軟件特別警惕。在開啟“定位服務”、輸入“身份證號”或是錄入“人臉識別信息”“指紋識別信息”等個(ge) 人生物信息時,一定要慎之又慎;發現APP過度、強製收集個(ge) 人信息時及時向有關(guan) 部門投訴舉(ju) 報。妥善設置個(ge) 人社交賬戶的瀏覽權限,不過度公開或分享涉及個(ge) 人信息的動圖、視頻等,不輕易向陌生人開啟手機屏幕共享。(人民日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