涿鹿與中華文明探源研究工作推進會在河北涿鹿召開
中新網張家口4月11日電 (高紅超 王愛愛 朱文君)11日,“涿鹿對話”——涿鹿與(yu) 中華文明探源研究工作推進會(hui) 在張家口市涿鹿縣舉(ju) 行。來自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中國史學會(hui) 、中國先秦史學會(hui) 等研究機構和學術團體(ti) 的多位學部委員、專(zhuan) 家學者,為(wei) 推動涿鹿曆史文化的研究闡釋和未來活化利用,講好中華文明探源研究中的“涿鹿故事”獻計獻策。
河北省涿鹿縣地處太行山餘(yu) 脈與(yu) 燕山山脈交匯處,桑幹河在其北部自西向東(dong) 流過。涿鹿曆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阪泉之戰”“涿鹿之戰”“合符釜山”……涿鹿大地上留有許多關(guan) 於(yu) 黃帝、炎帝、蚩尤征戰融合的傳(chuan) 說與(yu) 人文印記,與(yu) 早期中華文明密切相關(guan) 。
本次活動由中國先秦史學會(hui) 、河北省文化和旅遊廳、河北省社會(hui) 科學院、張家口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旨在成為(wei) 河北推進曆史文化研究、探源中華文明的重要平台。
中國先秦史學會(hui) 會(hui) 長、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宮長為(wei) 進行專(zhuan) 家授課時,回顧了三十多年在涿鹿開展炎帝、黃帝、蚩尤曆史文化研究取得的成果。他指出,自1993年開始,多個(ge) 領域的著名學者不斷從(cong) 曆史學、考古學、人類學、民俗學等不同領域,圍繞“千古文明開涿鹿”這一主題,對涿鹿地區在中華文明早期發揮的重要作用展開廣泛、深入的討論,取得了豐(feng) 碩學術成果。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學部委員、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宋鎮豪認為(wei) ,探源中華文明,涿鹿有著無可替代的人文曆史地位。為(wei) 使曆史文化遺存發揮其應有的教育功能,要把“無形”和“有形”的曆史文化遺產(chan) 以“真實性、整體(ti) 性、活態性”的形態保護好、展示好,成為(wei) 尋常百姓傳(chuan) 承傳(chuan) 統文化的“活化記憶”。
來自陝西省黃帝陵保護管理服務中心和浙江省縉雲(yun) 縣黃帝文化發展中心的專(zhuan) 家,就兩(liang) 地在曆史文化遺產(chan) 保護和活化利用方麵的實踐分享和交流經驗。與(yu) 會(hui) 專(zhuan) 家還圍繞《炎帝黃帝蚩尤文論菁華》《炎帝黃帝蚩尤文獻輯錄》《炎帝黃帝蚩尤民間傳(chuan) 說》和《涿鹿與(yu) 中華文明探源》的編纂與(yu) 出版工作進行深入研討,持續推進相關(guan) 曆史文化研究。
會(hui) 上,涿鹿縣委書(shu) 記路國雲(yun) 和浙江縉雲(yun) 等地相關(guan) 部門負責人共同發布“涿鹿倡議”,呼籲各界共同認識涿鹿在中華文明起源進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共同推進中華文明探源研究,傳(chuan) 承中華民族根脈。(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