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天下)美歐銀行業(ye) 連遭衝(chong) 擊 中國財經人士警示風險
中新社北京3月18日電 (記者 王恩博 劉文文)以矽穀銀行“閃崩”為(wei) 起點,美歐銀行業(ye) 近期連遭衝(chong) 擊,多家機構陷入風波。多位中國財經人士18日在北京出席全球財富管理論壇2023年會(hui) 時提醒,國際金融市場更趨動蕩脆弱,美聯儲(chu) 加息外溢效應及其對全球金融體(ti) 係的影響值得高度關(guan) 注。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宣昌能分析說,近期美歐個(ge) 別銀行業(ye) 機構暴露出的風險表明,主要發達經濟體(ti) 貨幣政策快速調整在產(chan) 生外溢效應的同時,也存在內(nei) 溢影響。
他指出,過去長期低利率環境使部分金融機構習(xi) 慣於(yu) 在利率低波動性環境下擺布資產(chan) 負債(zhai) ,缺乏對利率短期、大幅波動的預期和敏感性。矽穀銀行資產(chan) 負債(zhai) 特征使其對利率變化更為(wei) 敏感,並最終引發風險。
如其所言,由於(yu) 矽穀銀行業(ye) 務集中在科技、風險投資等領域,相對傳(chuan) 統銀行更少依賴個(ge) 人儲(chu) 戶存款。美聯儲(chu) 激進加息,導致債(zhai) 券價(jia) 格下跌,商業(ye) 銀行存款流失過快、融資成本增加。在此背景下,矽穀銀行並未做好準備,陷入流動性危機。
需要警惕的是,此類風險事件可能並非偶發。
中國的主權財富基金——中投公司副董事長、總經理兼首席投資官居偉(wei) 民表示,全球宏觀形勢已發生範式轉換,過去20年低通脹、低利率、穩定增長的時代漸行漸遠,高通脹、高利率、低增長成為(wei) 新特征。流動性進入緊縮周期,疊加地緣政治風險影響,國際金融市場受到周期性調整和結構性變化的多重衝(chong) 擊,部分金融業(ye) 務模式麵臨(lin) 巨大挑戰。
居偉(wei) 民進一步指出,去年的英國養(yang) 老金抵押品危機、近期的矽穀銀行破產(chan) 事件,直接原因是資產(chan) 負債(zhai) 期限錯配、流動性錯配,其根源就在於(yu) 原有業(ye) 務模式對新範式的適應性明顯不足。而且,類似風險事件後續可能還會(hui) 發生。
中國如何防範相關(guan) 風險?全球財富管理論壇理事長、中國財政部原部長樓繼偉(wei) 強調,中國政府高度重視防範和化解係統性風險,正進一步完善金融監管,包括組建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調整和優(you) 化監管機構設置與(yu) 職能定位。同時,中國將繼續與(yu) 各國金融監管機構合作,共同防範化解全球金融係統性風險,維護全球金融市場穩定與(yu) 繁榮。
高通脹短期難以回落,高利率滋生風險隱患,各央行貨幣政策調控麵臨(lin) “兩(liang) 難”甚至“多難”。這種不確定性也讓對宏觀變量十分敏感的全球財富管理遭遇更大挑戰。
居偉(wei) 民提醒,新範式下經濟金融的“薄弱環節”和“脆弱地帶”容易突然暴露風險、對外傳(chuan) 導。例如,緩衝(chong) 墊不足的部分中小銀行,依賴高杠杆撬動、對成本敏感的實物資產(chan) 項目和並購私募等,恐將受到較大影響。機構投資者需要重新理解風險產(chan) 生的底層邏輯,增強資產(chan) 配置和組合管理的主動性、靈活性、適應性。
應對變局,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hui) 副理事長陳文輝表示,要持續增強資本耐心,進一步加大對科技創新企業(ye) 的投入。他透露,近年來,全國社保基金通過投資市場化股權基金,不僅(jin) 獲得了超過14%的年化收益率,還有力支持了科技創新企業(ye) 。其底層資產(chan) 主要集中在硬科技、生物醫藥、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撬動大量社會(hui) 資本,推動幾百家企業(ye) 上市。
複雜環境下,中國市場的開放、穩定與(yu) 發展,給世界提供了多元化機遇與(yu) 選擇。宣昌能表示,到去年底,境外主體(ti) 持有中國境內(nei) 人民幣資產(chan) 餘(yu) 額為(wei) 9.6萬(wan) 億(yi) 元,較2017年增長1.2倍;境外發行人累計在中國債(zhai) 券市場發行“熊貓債(zhai) ”6300億(yi) 元人民幣。他相信,隨著中國經濟增長動能逐步恢複和金融市場進一步開放,中國金融資產(chan) 的投資和避險屬性會(hui) 更加凸顯。(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