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付費看病”“停車泊位引導”“政務一網通辦”……種種數字化應用不但方便了廣大居民,更見證了這個(ge) 城市的智慧程度,以及未來的發展前景。
不過隨著智慧城市的推進,每個(ge) 城市對數字化應用側(ce) 重也不盡相同,作為(wei) 數字經濟的底座,對雲(yun) 服務提出更高的要求,更加個(ge) 性化的需求。那麽(me) 城市在數字化發展進程中,目前有沒有“最優(you) 解”呢?
智慧城市發展因地製宜,率先夯實雲(yun) 底座
《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報告(2022年)》顯示,2021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45.5萬(wan) 億(yi) 元,占GDP比重達到39.8%。由此可見發展智慧城市數字經濟的重要性。
各地紛紛描繪智慧城市發展藍圖,例如北京指出,積極探索人工智能城市服務(促進)中心等政企聯合共建模式,推動人工智能服務賦能千行百業(ye) ,一網通辦”惠民服務便捷高效,“一網統管”城市治理智能協同。
重慶則指出,城市綜合治理“一網統管”、城市運行安全“一屏通覽”、融合智慧調度“一鍵聯動”、便民惠民利民“一端服務”。
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已有300餘(yu) 個(ge) 城市提出要進行智慧城市建設。但在智慧城市的快速發展過程中,也暴露出了諸多問題,如缺乏頂層設計、信息孤島比比皆是、信息安全麵臨(lin) 多重威脅等。
中國國家創新與(yu) 發展戰略研究會(hui) 副會(hui) 長呂本富近日就指出,應加強智慧城市建設頂層設計,實現數據間互聯互通,“過去智慧城市的建設過程中存在各部門數據分散的問題,由於(yu) 缺乏統一機構集成信息,難以做到信息有效提煉、實時反饋和精準管理。”
每個(ge) 城市對智慧城市發展側(ce) 重不盡相同,再隨著建設的深入推進,都對智慧城市的底座雲(yun) 服務提出更高要求。比如北京就指出必須夯實雲(yun) 網和算力底座;而其他很多城市“一網統管”等需求也是在做好這個(ge) 基礎上才能實現。
“一城一雲(yun) ”打造新標杆,集群優(you) 勢盡顯
在智慧城市發展的過程中,不少城市都開始摸索適合自己的路子,其中武漢數字化成績亮眼。2023年武漢市政府工作報告指出,2022年加快數字經濟創新突破,推出數字經濟應用場景247個(ge) ,中小企業(ye) “上雲(yun) 用數賦智”7萬(wan) 餘(yu) 家。武漢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ye) 營業(ye) 收入突破2500億(yi) 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2022年,武漢數字經濟核心產(chan) 業(ye) 增加值占比已經達到10%左右。這已經提前做到了國務院印發的《“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提出的,到2025年數字經濟核心產(chan) 業(ye) 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10%。
這其中,武漢雲(yun) 為(wei) 其數字化建設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和參考價(jia) 值。據了解,武漢雲(yun) ”由武漢市政府主導,武漢產(chan) 業(ye) 投資發展集團聯合華為(wei) 雲(yun) 共同打造,武漢雲(yun) 吸引了上下遊科技創新型企業(ye) 和技術服務型企業(ye) 進駐,打造數字經濟總部區。同時,它又能通過武漢的‘一張網’與(yu) 武漢人工智能計算中心、武漢超算中心形成聯動,盤活武漢數字資產(chan) ,強化數字服務能力,形成集群效應,打造真正的城市智能體(ti) 。
武漢雲(yun) 作為(wei) “一城一雲(yun) ”模式下的一個(ge) 典型案例,優(you) 勢明顯。其機房設備等資源池均設在武漢,數據均存儲(chu) 在本地,這與(yu) 使用非本地服務器,麵向全國用戶甚至是私人用戶的公有雲(yun) 相比,在安全性上具有無可比擬的優(you) 勢。
有觀點指出,在一個(ge) 城市或地區建設雲(yun) 計算中心,可以更好地服務當地企業(ye) 和機構,降低數據傳(chuan) 輸延遲,提高響應速度,降低企業(ye) 的投資成本,促進數字化轉型,成為(wei) 當地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引擎。
另外,隨著這次國務院機構改革國家數據局的組建,數據要素重要性不言而喻,在“雲(yun) ”的支撐下,無疑會(hui) 加速釋放數據要素潛能,對政府數字化治理,區域產(chan) 業(ye) 融合,壯大數字經濟產(chan) 業(ye) 起到重要作用。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