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博覽

同根同源同心同行 兩岸祭祖大典見證中華兒女血脈情深

王詩堯 發布時間:2023-04-04 09:45: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4月4日電 (記者 王詩堯)氣清景明,萬(wan) 物皆顯。清明將至,慎終追遠、敬宗睦族是中華民族的優(you) 良傳(chuan) 統,清明節祭拜祖先亦是兩(liang) 岸同胞共同的習(xi) 俗。

  兩(liang) 岸同根同源、同文同種,有著割不斷的血脈親(qin) 情,共同的民族和文化認同是與(yu) 生俱來的基因。祭祖儀(yi) 式是增進兩(liang) 岸同胞感情與(yu) 共識的重要紐帶,通過共同祭祀的文化傳(chuan) 承,兩(liang) 岸同胞凝心聚力、同心同行。

  “龍的傳(chuan) 人”或源自伏羲文化

  史書(shu) 記載,伏羲之母為(wei) 華胥氏,在雷澤踩巨人足印有感而孕,“曆十二年而生伏羲”於(yu) 成紀。成紀就是現在的天水市秦安縣,這裏留存有大量伏羲、女媧及其部族活動的遺跡和傳(chuan) 說故事。

  早在2000多年前,渭水流域就有祭祀伏羲的傳(chuan) 統。1988年天水恢複公祭伏羲典禮,2014年,海峽兩(liang) 岸首次實現共祭伏羲。

  從(cong) 後世石刻和絹畫中可見,伏羲、女媧為(wei) 人首蛇身形象,說明伏羲部族最初以蛇為(wei) 圖騰。隨著遷徙和部族間交融,伏羲氏將漸次征服和結盟的各部落圖騰部分融入蛇圖騰之中,從(cong) 而形成以蛇身為(wei) 基礎,附加牛耳馬齒、鹿角蝦須、魚鱗蛇身、獅鼻虎爪的多圖騰組合的龍圖騰。

  龍圖騰由生物性的蛇複合、混血成為(wei) 虛擬生物的龍。千百年來,龍圖騰崇拜和龍文化習(xi) 俗世代傳(chuan) 承,深入人心,中華兒(er) 女被稱為(wei) “龍的傳(chuan) 人”。

  “中華第一陵”——黃帝陵

  黃帝被尊稱為(wei) 中華民族的始祖,不過確認過程卻曆經數千年積累。先是口頭傳(chuan) 說,後是古史描述,司馬遷等史家均認同黃帝是中華民族始祖,是民族認同的表現。

  黃帝祭祀曆史悠久。約5000年前黃帝去世,其臣左徹“削木為(wei) 黃帝之像,帥諸侯朝奉之”。大約4000年前,舜、禹都曾祭祀黃帝。公元前110年,漢武帝率18萬(wan) 大軍(jun) 北巡朔方,還祭黃帝塚(zhong) 於(yu) 橋山。黃帝祭祀成為(wei) 國家級禮儀(yi) 活動。唐代宗大曆五年(770年),鄜坊節度使臧希讓上奏:“坊州有軒轅黃帝陵闕,請置廟,四時享祭,列於(yu) 祀典”,得到了代宗的批準,從(cong) 此黃帝陵祭祀成為(wei) 官方祭典。

  近代中國,黃帝意識進一步發展成為(wei) 團結華夏兒(er) 女、振興(xing) 中華的強大精神力量。孫中山於(yu) 1912年3月派遣代表團赴黃帝陵拜謁祭祖,親(qin) 筆題詞“中華開國五千年,神州軒轅自古傳(chuan) ”。1937年4月5日清明節,國共兩(liang) 黨(dang) 同祭先祖,開啟了兩(liang) 黨(dang) 聯合抗日、一致對外的新紀元。如今黃帝陵每年清明、重陽都會(hui) 舉(ju) 行公祭和民祭活動,海峽兩(liang) 岸中華兒(er) 女積極參加,緬懷始祖恩德,共敘同胞情誼。

  相傳(chuan) 炎帝神農(nong) 氏是中華農(nong) 耕文明的創始者,與(yu) 黃帝軒轅氏一起並稱為(wei) 中華民族兩(liang) 大始祖。株洲炎帝陵是炎帝神農(nong) 氏的安寢聖地。史料記載,炎帝陵西漢有陵,唐代奉祀以昌。宋乾德五年“立廟陵前,肖像而祀”“三歲一舉(ju) ,率以為(wei) 常”,形成定例。北宋150餘(yu) 年中祭祀50多次,元明兩(liang) 代祭祀活動不斷,清代更為(wei) 頻繁,極一時之盛。曆代王朝祭祀碑文多達53通。

  改革開放後,隨著炎帝陵在兩(liang) 岸和華僑(qiao) 華人中影響力的不斷增強,參加“炎帝陵祭典”,已成為(wei) 中華兒(er) 女尋找民族認同、企盼祖國統一的重要舉(ju) 措之一。2006年炎帝陵祭典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2012年炎帝陵祭祖大典躋身“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十大根親(qin) 文化盛事”,2013年湖南炎陵縣炎帝陵正式獲批海峽兩(liang) 岸交流基地。

  孔子思想體(ti) 現全人類共同價(jia) 值

  每年,兩(liang) 岸孔廟都會(hui) 舉(ju) 行祭孔儀(yi) 式,追念偉(wei) 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祭孔儀(yi) 式也成為(wei) 兩(liang) 岸同胞密切感情、增進共識的重要紐帶。

  據記載,最早的祭孔儀(yi) 式可追溯到孔子卒後次年,兩(liang) 千多年來從(cong) 未間斷。2006年9月28日,曲阜孔廟和台北孔廟、台南孔廟同步舉(ju) 行“同根一脈,兩(liang) 岸祭孔”祭孔大典,這是海峽兩(liang) 岸首次攜手祭祀中華民族的文化先哲。

  曲阜春秋兩(liang) 祭孔子,而台灣地區的祭孔活動則定在孔子誕辰日(9月28日),這一天也是台灣的教師節,用來紀念被譽為(wei) 人類曆史上最偉(wei) 大的教師——孔夫子。

  孔子思想具有極大的普世性,忠恕之道、悅樂(le) 精神、有教無類等思想都體(ti) 現出全人類共同價(jia) 值。因此,孔子不止為(wei) 兩(liang) 岸所推尊,也被全世界所推尊。

  “愛國精神”是屈原精神的核心

  屈原是中國偉(wei) 大的愛國詩人、浪漫主義(yi) 文學的奠基人,是中國的詩魂、國魂、民族魂。1953年,屈原被列為(wei) 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會(hui) 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紀念。

  屈原精神的實質是心憂家國、矢誌不渝、情牽百姓、勇於(yu) 探索、不畏邪惡。《離騷》和《九章》中大量詩句能令人感受到屈原對祖國的深切情感。

  台灣彰化市寶部裏屈家村是全台灣唯一的屈家村落,而屈原故裏湖北秭歸縣萬(wan) 古寺村則被稱為(wei) “中華屈氏第一村”。2010年,秭歸縣經台灣明道大學牽線搭橋找到了屈家村,從(cong) 此兩(liang) 岸屈氏後裔往來與(yu) 交流日益頻繁。

  “官不通民通,民不通以媽祖為(wei) 先”

  媽祖信仰起源於(yu) 宋代,距今已有千年曆史。據史料記載,媽祖確有其人,是宋朝莆田望族九牧林氏後裔,因出生到滿月都不啼哭,取名默,人稱默娘。她扶危濟困,深受百姓愛戴,28歲時因救助海難殉難,傳(chuan) 說為(wei) 羽化飛天。

  千百年來,媽祖隨著信眾(zhong) 走向世界。目前全世界49個(ge) 國家和地區擁有3億(yi) 多媽祖信眾(zhong) 、1萬(wan) 多座媽祖廟,媽祖文化已成為(wei) 海峽兩(liang) 岸和“21世紀海上絲(si) 綢之路”沿線民心相通、相互交融的精神紐帶。

  媽祖祭典與(yu) 黃帝陵祭典、祭孔大典並稱為(wei) “中華三大祭典”,都是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祭祀活動。1987年,台中大甲鎮瀾宮的媽祖信眾(zhong) 繞道日本輾轉前往湄洲祖廟進香,成為(wei) 打破兩(liang) 岸相隔38年“堅冰”的舉(ju) 措之一,推動了台灣同胞前來大陸尋根信仰源頭的進香浪潮,實現了“官不通民通,民不通以媽祖為(wei) 先”。(完)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