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博覽

被忽視的生死教育,該如何向孩子講述“死亡”?

劉歡 發布時間:2023-04-06 08:29: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4月5日電(劉歡)“你都沒有經曆過死亡,怎麽(me) 進行生死教育?” 清華大學附屬北京清華長庚醫院疼痛科主任路桂軍(jun) 從(cong) 事生死教育與(yu) 安寧療護工作多年,在這樣被人質疑過後,他在2021年的清明節給自己舉(ju) 辦了一場生前葬禮,並引發關(guan) 注。

  日前,路桂軍(jun) 接受中新網采訪時表示,生死教育對於(yu) 每一個(ge) 人來說都是一門必修課,尤其不能忽視兒(er) 童對死亡的認知,避談生死可能將影響孩子一生。那麽(me) 當給孩子進行生死教育時,家長應該談論什麽(me) ?

  生死教育最佳年齡是6歲

  路桂軍(jun) 在1998年就開始從(cong) 事臨(lin) 終關(guan) 懷的相關(guan) 工作,並逐漸向生死教育領域進行深入研究。他發現,國內(nei) 缺乏係統性的生死教育,很多人不僅(jin) 對死亡沒有正確的認識,更十分避諱談論生死話題。

  事實上,生死教育在歐美國家的發展已有半個(ge) 多世紀。相關(guan) 研究表明,生死教育能夠有效地提升受教育者的死亡應對能力和對生命的認知。

  路桂軍(jun) 開始在大學等地開設生死教育課程。有老師曾問他:“這群孩子才十八九歲,還是處於(yu) 青春活力的年紀,怎麽(me) 能一上來就和他們(men) 討論死亡?”更有人質疑他:“你都沒有經曆過死亡,怎麽(me) 進行生死教育?”

  2021年清明節,路桂軍(jun) 給自己舉(ju) 辦了一場生前葬禮。他在遺體(ti) 料理台上體(ti) 驗了故人沐浴和儀(yi) 容化妝,並在棺材內(nei) 接受親(qin) 人的告別。他表示,這次經曆讓他對死亡有了更真切的體(ti) 會(hui) ,“敬畏生命,我們(men) 永遠在路上”。

  路桂軍(jun) 告訴中新網,很多人總覺得死亡離自己很遠不必考慮,但事實上生死教育最佳年齡是6歲左右。“因為(wei) 孩子已經形成了獨立意識,會(hui) 考慮死亡到底是什麽(me) 。這個(ge) 時候不能忽視兒(er) 童對死亡的認識。”

  路桂軍(jun) 是疼痛科醫生,接診的病人有五分之一癌性疼痛患者,其中不乏年紀較小的孩子。他發現,孩子麵對死亡時是用童話的方式理解生命的終結。

  “爸爸媽媽總是會(hui) 忍不住流淚,所以孩子就會(hui) 選擇跟同齡人談死亡,說‘我死後就會(hui) 變成神仙來夢裏找你玩’這樣的話。在孩子的眼裏,這樣的認知方式是可以接受的。”路桂軍(jun) 說。

  最好的告別是告而不別,最壞的告別是別而不告

  路桂軍(jun) 指出,大多數人對死亡的認知都隻停留在恐懼和否定,對於(yu) 孩子而言,如果沒有進行恰當的引導,一旦形成生死焦慮,這將影響孩子的一生。

  曾有一個(ge) 年輕人告訴路桂軍(jun) ,他的父親(qin) 在自己6歲時因肝髒腫瘤去世。臨(lin) 終前,父親(qin) 的肚子高高隆起,年輕人問媽媽父親(qin) 怎麽(me) 了。媽媽說:“爸爸吃了一個(ge) 壞種子,這個(ge) 種子在他的體(ti) 內(nei) 不斷長大,爸爸最後就死了。”

  至此,這個(ge) 年輕人再也不敢吃任何花生、豆子等種子,“我直到成年之後才知道這並不會(hui) 死人”。

  “所以麵對生死,避而不談不對,不用心、談的不恰當也不對。麵對孩子,要用他們(men) 可以接受的方式去解讀死亡,而非是一種恐嚇。”路桂軍(jun) 說。

  北京首個(ge) 兒(er) 童臨(lin) 終關(guan) 懷病房雛菊之家社工胡嘉玲從(cong) 事兒(er) 童臨(lin) 終關(guan) 懷工作多年,她補充說,生死教育還需要注重時機。“雙方都要有一個(ge) 心理準備,可以接受並願意一起討論這個(ge) 話題,而非突兀、生硬地去講解什麽(me) 是死亡。”

  作為(wei) 醫生,路桂軍(jun) 已經見證了無數家庭的生離死別。他認為(wei) ,死亡隻是生命個(ge) 體(ti) 的靜止,而非一種永久的失去。“死亡是一種告別,但告別並不意味著一刀兩(liang) 斷。隻是我們(men) 之間的旅程告一段落,而你的點點滴滴永遠都在我心裏。”

  路桂軍(jun) 在教授課程中認識了一位失去女兒(er) 的媽媽。女兒(er) 離開之後,她一直用短視頻的方式表達對女兒(er) 的思念。

  後來,這些視頻被一個(ge) 有自殺傾(qing) 向的學生看到,學生專(zhuan) 程留言:“我原本是一個(ge) 要放棄自己生命的人,但因為(wei) 看到你的視頻,我想到自己的媽媽也會(hui) 很難過。謝謝你幫助了我。”

  這個(ge) 媽媽看到留言後說:“不是我幫助了這個(ge) 孩子,而是我的離世的女兒(er) 幫到了他,我的女兒(er) 一直都是個(ge) 小天使。”

  路桂軍(jun) 對這位母親(qin) 的做法表示讚同,他認為(wei) 告訴他人要從(cong) 親(qin) 人離世中走出來是錯誤的,應該給當事人的悲傷(shang) 一個(ge) 去處。

  “最好的告別是告而不別,就是告訴親(qin) 人在他們(men) 遠行之後,自己也會(hui) 好好生活,並一直惦念他們(men) 。最壞的告別是別而不告,也就是親(qin) 人離別自己卻不在身邊。”

  生死教育是必修課,亟待建立係統化課程與(yu) 培養(yang) 人才

  廣州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教授胡宜安開設了一門著名的“生死學”選修課。這門課程已經開設了20多年。

  他的課堂生死學的課程大綱中包括了生死的概念和本質,死亡意識(危死體(ti) 驗、瀕死體(ti) 驗等),個(ge) 體(ti) 死亡(疾病、衰老、災難),社會(hui) 死亡(戰爭(zheng) 、貧窮、死刑等),生死兩(liang) 安(臨(lin) 終關(guan) 懷、安寧療護等),自殺問題。每節課教室都坐滿了學生。

  “我的課堂上沒有標準答案。”胡宜安曾對媒體(ti) 表示,生死問題是切己的,每個(ge) 人都要尋求屬於(yu) 自己的答案。

  路桂軍(jun) 一直以來也在通過係統課程、主題活動等方式進行生死教育的普及。他認為(wei) ,現如今國內(nei) 缺乏正統、體(ti) 係化的生死教育,但是影視劇等領域、作品卻處處都充斥著死亡,形式往往都是電閃雷鳴等,這容易造成大眾(zhong) 對死亡的恐懼以及一種“為(wei) 什麽(me) 是我”的刻板觀念。

  他認為(wei) ,應該培養(yang) 專(zhuan) 業(ye) 的人才,建立起係統化的課程,以接地氣地方式讓大眾(zhong) 了解、認識死亡。“我們(men) 應該把生死教育從(cong) 課堂中拉到大眾(zhong) 中,把知識從(cong) 論壇、專(zhuan) 家的口中拉到生活裏來,讓死亡問題變得柔軟化。”

  對此,他建議更多的醫生加入到安寧療護和生死教育的工作中,因為(wei) 醫生是接觸過生死最多的人,醫院也應承擔起更多相關(guan) 引導責任。“醫院、醫生的功能不隻有妙手回春,還要幫助人們(men) 從(cong) 容轉身。”(完)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