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同期】這裏頭還有個(ge) 大洞,在洞口你都發現不了,又叫吊洞,又叫保密洞,兩(liang) 個(ge) 名字……
【解說】畫麵中,正在為(wei) 武警官兵講解的老人叫張愛華。她的家鄉(xiang) 河南新縣郭家河鄉(xiang) 是有名的“將軍(jun) 鄉(xiang) ”,走出了10餘(yu) 位將軍(jun) ,有3500多名先烈為(wei) 新中國建立獻出生命。在郭家河鄉(xiang) 雞公寨上有一片山洞群,是當年與(yu) 敵人進行遊擊戰的紅軍(jun) 戰士的藏身之所,這片山洞群因此得名“紅軍(jun) 洞”。
【解說】清明前夕,武警信陽支隊新縣中隊官兵帶著專(zhuan) 門定製的旗杆和一麵嶄新的國旗,陪同這對年過八旬的老兩(liang) 口來到了大山深處的“紅軍(jun) 洞”。
【同期】武警信陽支隊新縣中隊指導員 張子星
以前,張奶奶是用一根竹竿當旗杆,綁在樹上,國旗容易被樹枝刮破,而且張奶奶已經82歲高齡了,這樣做也不太安全,所以今天我們(men) 帶來了新的國旗和旗杆。
【同期】新縣郭家河鄉(xiang) 村民 張愛華
我們(men) 在這裏掛國旗,就是告慰在這裏犧牲的烈士,國家強大了,人民的生活過好了。讓來這裏的人知道,我們(men) 的幸福生活是怎麽(me) 來的。
【解說】張愛華生於(yu) 1941年,是一名紅軍(jun) 後代。1964年,父母當年跟隨戰鬥的老領導故地重遊。回想起老首長囑托自己的場景,張愛華仍舊難掩激動。
【同期】新縣郭家河鄉(xiang) 村民 張愛華
首長弄個(ge) 拐棍,往那個(ge) 方向指著一塊山,我們(men) 為(wei) 了收回這塊土地,打死了很多敵人,犧牲了很多戰友。(他說)這塊土地就是大別山革命曆史的見證,一定要有人管,他衝(chong) 我笑了笑用(拐棍指)你年輕,你又是革命的後代,你把它管好,不能讓別人破壞了。
【解說】從(cong) 那以後,幾百畝(mu) 山川樹木、幾十個(ge) 山洞遺跡、幾座烈士紀念碑成了張愛華最大的牽掛。爬山路,穿破百餘(yu) 雙膠鞋,清雜草,用壞幾十把鐮刀,山路崎嶇,危險時常發生。
【同期】張愛華丈夫 潘國章
(有一次)下雨天,底下有個(ge) 潭,石板打滑,(她)滑到水潭去了,一個(ge) 砍柴火的,就把她救起來了,把她扶回家。回家大概有半個(ge) 月還沒有恢複過來,凍傷(shang) 了,(生)病了,後來我都不放心,陪著她有個(ge) 伴,有危險了可以照顧一下。
【解說】寒來暑往近60載,被張愛華找到的“紅軍(jun) 洞”有43個(ge) ,這些洞的名字和用途,她都進行了詳細的走訪調查和確認,每個(ge) 洞的構造和功能,她都如數家珍。
【解說】為(wei) 了給革命遺跡“正名”,張愛華常常四處奔波,數十年的堅守也換來了越來越多人的認同。2014年,鐫刻著“紅軍(jun) 洞”的巍巍石碑在山腰上正式建成。
【解說】在革命戰爭(zheng) 年代,鄂豫皖蘇區人民有200萬(wan) 人參軍(jun) 參戰,100萬(wan) 人壯烈犧牲。地處大別山腹地的河南新縣,是鄂豫皖蘇區首府。當時新縣人口不足10萬(wan) ,先後有5.5萬(wan) 人為(wei) 革命獻身,可謂處處都流淌著紅色血脈。
【解說】近60年的光陰守護中,張愛華老兩(liang) 口巡山修路、祭奠英烈、保護文物、宣揚革命史,讓紅色血脈代代相傳(chuan) 。如今年事已高的他們(men) 很難再爬上陡峭的山崖,但烈士遺跡的守護卻從(cong) 未中斷,武警信陽支隊官兵接過了這項光榮的任務。每逢重大節日,官兵們(men) 都會(hui) 過來清理雜草,擦拭墓碑,敬上一個(ge) 莊嚴(yan) 的軍(jun) 禮。
【同期】武警信陽支隊政委 王繼亮
革命先輩用鮮血和生命在大別山書(shu) 寫(xie) 了英雄傳(chuan) 奇,鑄起了不朽豐(feng) 碑,創造了曆久彌新的寶貴精神財富。作為(wei) 駐守大別山地區的新時代軍(jun) 人,我們(men) 要講好英雄和烈士的故事,教育引導青年官兵傳(chuan) 承好大別山精神,把理想信念立起來,把紅色優(you) 勢轉化為(wei) 打贏優(you) 勢,完成好新時代使命任務。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