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嶽陽4月6日電 題:詩畫嶽陽樓 憂樂(le) 貫古今
中新社記者 魯毅
“在台灣,每一個(ge) 高中生都背誦過《嶽陽樓記》,嶽陽樓於(yu) 我而言就是家國情懷的豐(feng) 碑。”湖南嶽陽市湘嶽台胞創業(ye) 服務中心負責人連上銘,中學時代就對嶽陽樓“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的壯闊景象心生向往。如今,嶽陽已成為(wei) 他的第二故鄉(xiang) 。
矗立在嶽陽古城西門城牆之上的嶽陽樓,肇自漢晉,是中國江南三大名樓中唯一保持原址古貌的純木古建築。其前身是東(dong) 吳將領魯肅建造的閱兵樓,唐代起逐步成為(wei) 曆代文人雅士遊覽觀光、吟詩作賦的勝地,至北宋範仲淹作《嶽陽樓記》,嶽陽樓自此名動天下。
春和景明之際,嶽陽進入2023年“洞庭漁火季”時間,係列文旅活動啟動。洞庭湖畔、嶽陽樓頭,遊客絡繹不絕。綠樹掩映下,酷似古代將軍(jun) 頭盔的樓頂、“如意鬥拱”的簷角、金黃的琉璃瓦片……19.24米高、共三層的嶽陽樓光彩奪目、氣勢恢宏。登樓遠眺,“洞庭天下水,嶽陽天下樓”的壯闊景觀盡顯眼前。
“曆代文壇大家的傳(chuan) 世之詠,賦予嶽陽樓豐(feng) 富的文化內(nei) 涵,《嶽陽樓記》更為(wei) 其引吭鑄魂,助其成為(wei) 海內(nei) 外中華兒(er) 女的精神家園。”嶽陽樓文物保護中心主任付誌龍認為(wei) ,嶽陽樓遭遇水淹、火燒、雷擊、兵禍,曆經朝代更迭,能夠屢毀屢建,“靠的正是精神內(nei) 核的代代傳(chuan) 承”。
2000年,27歲的連上銘在一次台灣青年來大陸參訪交流活動中初登嶽陽樓,他不僅(jin) 驚歎於(yu) 這座千古名樓明廊環繞、樓亭襯映、雕花窗欞的氣派,以及不用一釘而卯榫契合的精湛工藝,更感慨於(yu) 其背後的家國情懷,因而萌生了到大陸追夢的念頭。
這次參訪交流後,連上銘來湖南創業(ye) ,經營傳(chuan) 媒公司,為(wei) 兩(liang) 岸企業(ye) 提供廣告服務。在湖南,他還收獲了愛情,與(yu) 嶽陽姑娘締結良緣。後來,他們(men) 安家嶽陽,轉戰餐飲業(ye) ,並發起成立嶽陽市台商協會(hui) 和嶽陽市湘嶽台胞創業(ye) 服務中心,為(wei) 其他“登陸”台胞牽線搭橋。連上銘說:“為(wei) 兩(liang) 岸交流合作貢獻一份力量,這是我們(men) 的責任和擔當。”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le) 而樂(le) 。”嶽陽市憂樂(le) 精神研究會(hui) 會(hui) 長黃軍(jun) 建向記者解讀《嶽陽樓記》中這一膾炙人口的名句時說,世界任何一個(ge) 角落,都有憂和樂(le) ,誰在先誰在後,不同的人群、不同的民族都有不同的解讀。“《嶽陽樓記》闡述陰晴觀、進退觀、悲喜觀、高遠觀、先後觀‘憂樂(le) 五觀’,為(wei) 人們(men) 麵對個(ge) 人、家國、民族不同際遇時作出指引。”
黃軍(jun) 建介紹,憂樂(le) 精神滋養(yang) 了湖湘文化“心憂天下,敢為(wei) 人先”的鮮明特質。近代以來,從(cong) 魏源、左宗棠、黃興(xing) ,到毛澤東(dong) 、劉少奇、任弼時……無數三湘誌士均以天下興(xing) 亡為(wei) 己任。
憂樂(le) 精神更作為(wei) 中華文化的精神財富走向世界。《嶽陽樓記》被翻譯成多種語言版本,廣為(wei) 傳(chuan) 頌;各國遊客、專(zhuan) 家學者慕名前來,一睹名樓風采。至今,遊嶽陽樓者以數億(yi) 人次計,其中有10%來自海外。
黃軍(jun) 建回憶,曾有一支70多人的日本參觀考察團,一月內(nei) 五進嶽陽樓,後又留下一個(ge) 五人小組駐留嶽陽樓附近,經過數月專(zhuan) 題研究,最終撰寫(xie) 出《〈嶽陽樓記〉之研究》。撰寫(xie) 專(zhuan) 家組組長田中雄一稱,《嶽陽樓記》不僅(jin) 是教益中國人的,也是教益日本人的,更是教益世界人的,它是為(wei) 人處世的航標。
在嶽陽,憂樂(le) 精神早已入課堂、進社區,當地還將《嶽陽樓記》誕生日農(nong) 曆九月十五設為(wei) “嶽陽樓日”。每逢傳(chuan) 統節日,嶽陽就推出“背記免費遊嶽陽樓”活動,組織宣講團開設憂樂(le) 講堂。付誌龍說:“守護嶽陽樓,傳(chuan) 承、傳(chuan) 播嶽陽樓的文化和精神力量,是我們(men) 的擔當和使命。”(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