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博覽

“唯我獨尊”讓美國越來越走向封閉

馮亞仁 辛斌 王臻 陳子帥 發布時間:2023-04-12 08:48:00來源: 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3月下旬到4月中旬,從(cong) 中國發展高層論壇、博鼇亞(ya) 洲論壇再到第三屆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hui) ,從(cong) 新加坡、法國等國領導人接連訪華再到世界500強企業(ye) 高層紛紛加強與(yu) 中國市場的互動,高水平對外開放的中國正以“強鉤韌鏈”的方式給全球經濟發展注入信心和力量。與(yu) 蘋果公司首席執行官庫克感歎“在中國度過美好一周”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美國國會(hui) 針對TikTok的“圍剿型”聽證會(hui) 凸顯了美國的日益封閉。美國“脫鉤斷鏈”“挖坑埋雷”的做法受到越來越多的質疑和嘲諷。美國學者艾倫(lun) ·布盧姆1987年在《美國精神的封閉》一書(shu) 中曾對美國進行了整體(ti) 性批判。30多年過去了,人們(men) 不禁要問:為(wei) 什麽(me) 美國越來越走向封閉?

  “華盛頓看上去把整個(ge) 事情搞得太過火了”

  美國走向封閉的例子比比皆是。今年1月,美國一家風險顧問公司對英國發出“預警”,稱中國產(chan) 的冰箱等家電及汽車內(nei) 置芯片可以對英國民眾(zhong) 進行監控。2月13日,弗吉尼亞(ya) 州議會(hui) 通過一項議案,禁止中國人在該州購買(mai) 農(nong) 地。提出議案的參議員斯圖亞(ya) 特妄稱,“這是因為(wei) 擔心中國在敏感軍(jun) 事設施附近購買(mai) 土地以及‘敵人’威脅美國的糧食安全”。該州共和黨(dang) 籍州長揚金還以“安全風險”為(wei) 由頭反對福特汽車公司在當地設立電池廠。據美國媒體(ti) 報道,得克薩斯州、佛羅裏達州等其他幾個(ge) 州也在考慮立法限製“敵對國家”購買(mai) 美國的土地。

  美國對“氣球事件”的反應也是自我封閉和渲染外來威脅的又一個(ge) 例子。美國《外交政策》雜誌專(zhuan) 欄作家艾瑪·阿什福德認為(wei) :“華盛頓看上去把整個(ge) 事情搞得太過火了。是美國人在利用各種技術收集中國和其他國家的情報:衛星、電話竊聽、電腦入侵,甚至還有老式的人力(間諜)資源。”

  3月初,美國國家安全部門和五角大樓的部分官員又開始製造話題,稱“擔心美國一些港口使用的中國重型起重機在作業(ye) 過程中執行秘密任務,就像裝有複雜傳(chuan) 感器的‘特洛伊木馬’那樣”。但讓人質疑的是,每當美方這樣抹黑中國時,又拿不出任何確切的證據。

  3月23日,TikTok 首席執行官周受資出席美國國會(hui) 眾(zhong) 議院能源和商務委員會(hui) 聽證會(hui) 後,很多西方媒體(ti) 在報道中用了“grilled”這樣一個(ge) 帶有“烤製”“盤問”意思的詞。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紮哈羅娃近日對美國封殺TikTok發表的評論是:“自由主義(yi) 的思想在美國內(nei) 部已轉變為(wei) 數字獨裁。”俄塔社則表示,世界正處於(yu) 數字時代,而華盛頓卻認為(wei) “這一時代應該隻由美國控製”。

  小布什“總統中心”的分析人士認為(wei) ,對“合理的國家安全擔憂”可以進行討論,但目前美國對TikTok的反應需要衡量,這些過度的舉(ju) 措是否與(yu) 美國所說的“個(ge) 人自由和法治價(jia) 值觀相一致”。實際上,針對那些狂妄、無知的議員,很多美國網民、特別是青年人並不買(mai) 賬,他們(men) 認為(wei) 過去兩(liang) 年美國政府在解決(jue) 高通脹等問題時缺少行動力,唯獨在禁用TikTok軟件上表現最積極。

  除了經濟領域,美國的“被迫害妄想症”讓應有的中美民間交流也受阻,如對前往美國學習(xi) 科技領域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的中國公民進行限製和防範。一些國際輿論認為(wei) ,美國的封閉性還體(ti) 現在外交層麵,如3月底舉(ju) 行的第二屆所謂“領導人民主峰會(hui) ”就是為(wei) 了本國私利,打壓其他國家。美國的“民主峰會(hui) ”隻是把民主和人權武器化,自然受到冷落。

  法國《世界報》4月10日刊文稱,美國當前的種種做法讓人回想起上世紀50年代麥卡錫主義(yi) 盛行時的保守和排外,也讓人想到2003年美國發動的那場瘋狂的伊拉克戰爭(zheng) ,“當時除了美國人以外,所有人都知道發動伊拉克戰爭(zheng) 給出的理由是錯誤的”。文章認為(wei) ,“目前針對TikTok的戰爭(zheng) 隻是美國對抗中國的一個(ge) 鮮明例證,而從(cong) 稀土生產(chan) 到微處理器,越來越激進的美國正以‘國家獨立’的名義(yi) 大量補貼其戰略產(chan) 業(ye) ”。

  全球化智庫高級研究員何偉(wei) 文告訴《環球時報》記者,20多年來,他接觸到的許多美國跨國企業(ye) 都表示“在中國市場嚐到很多甜頭”,但如今美國的政治氣氛正在隔斷這種雙贏的機會(hui) 。他認為(wei) ,絕大多數美國民眾(zhong) 實際上不認同對華“脫鉤”的做法,一些美國政客的言辭不代表企業(ye) 和商界。這些人不管百姓的日常生活,隻管自己的“政治正確”,所以才會(hui) 唱“反華”的高調。以芯片為(wei) 例,美國政界之所以要予以打壓,是因為(wei) 它們(men) 認為(wei) 中國可能會(hui) 將芯片用於(yu) 軍(jun) 事,這種對抗性的觀念使美國走向封閉。

  據何偉(wei) 文介紹,在經濟領域,美國曆史上有過典型的封閉階段。如19世紀後半葉,為(wei) 避免和英德等工業(ye) 強國競爭(zheng) ,處於(yu) 工業(ye) 化建設快速發展階段的美國采取過保護主義(yi) 政策。1930年,美國根據《斯穆特—霍利關(guan) 稅法》大幅提高了890種商品的進口關(guan) 稅,導致世界貿易嚴(yan) 重受阻。1932年,美國的平均進口關(guan) 稅率達到53.2%,引起加英法德等國的強烈反製,加劇了世界性的大蕭條。

  隻想建立讓全球向美國“輸血”的貿易格局

  做慣了“世界老大”的美國如果繼續揮舞著大棒,在自我封閉的道路上一路狂奔,會(hui) 給美國和全球發展帶來什麽(me) 樣的麻煩?對此,美國《外交政策》雜誌近日刊文稱,美國的“零和經濟”講不通。從(cong) 特朗普政府開始,在拜登政府時期加速,美國的貿易和產(chan) 業(ye) 政策優(you) 先將製造業(ye) 生產(chan) 遷回美國,但他們(men) 在追求這一目標的過程中都忽視了其他國家的利益。兩(liang) 人還抨擊現有國際貿易和投資對美國經濟和國家安全有害,盡管相關(guan) 規則最初都是為(wei) 了美國的利益並大多由美國製定的。拜登政府和來自兩(liang) 黨(dang) 的國會(hui) 議員一起,試圖以“零和”的方式對付中國和其他國家,而這些做法都基於(yu) 嚴(yan) 重的謬誤。文章認為(wei) ,如果美國單方麵退出中國的貿易市場,其留下的市場份額將很快被其他經濟體(ti) 占據。創新和技術進步是通過在全球範圍內(nei) 製定共同標準來加速的,而不是通過設置貿易壁壘和政治。美國出台的《通脹削減法》《芯片與(yu) 科學法》等產(chan) 業(ye) 政策和相關(guan) 補貼中的歧視性內(nei) 容應該被直接糾正,否則後果很可能是“與(yu) 世界隔絕”。

  外交學院國際關(guan) 係研究所教授李海東(dong) 認為(wei) ,美國“走向封閉”的一個(ge) 明顯舉(ju) 動是重新布局全球經濟體(ti) 係,試圖建立一個(ge) 體(ti) 現美國利益、讓世界各國向美方“輸血”的貿易格局。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美國啟動“印太經濟框架”等幹預、破壞地區自由貿易的做法,就是典型的封閉化操作。在安全方麵,美國主導的北約和一係列亞(ya) 太安全聯盟本身也是一個(ge) 封閉的布局。在內(nei) 政方麵,美國憲法中體(ti) 現出來的那種妥協精神在現實政治中已消失,民主黨(dang) 與(yu) 共和黨(dang) 的尖銳對立導致美國政治陷入“隻搞破壞、不搞建設”的惡性循環。李海東(dong) 表示,與(yu) 此同時,戰略焦慮感很強的美國,還對所有發展勢頭好的國家采取“挖坑埋雷”的策略。

  在中國現代國際關(guan) 係研究院美國研究所研究員程宏亮看來,美國近年來的“封閉”表現集中在以下幾個(ge) 領域:一是高科技產(chan) 品領域,如針對華為(wei) 、大疆和海康威視等為(wei) 代表的中國高科技企業(ye) 和產(chan) 品進行打壓;二是對中國企業(ye) 研發的社交軟件進行封殺;三是以“草木皆兵”的方式把中國產(chan) 的港口起重機、地鐵車輛、家用電器等汙蔑為(wei) “對國家安全構成風險”;四是在人文交流領域,如前幾年對孔子學院采取打壓舉(ju) 措等。

  分析人士認為(wei) ,美國的封閉趨勢不僅(jin) 是缺少自信的表現,也是美國內(nei) 政極化、兩(liang) 黨(dang) 惡鬥的結果。程宏亮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民主黨(dang) 與(yu) 共和黨(dang) 的黨(dang) 爭(zheng) 長期極化,雙方互鬥除在國會(hui) 激烈較量外,還加速向各級司法、行政和立法機構蔓延,並涵蓋經濟、社會(hui) 、文化等各個(ge) 領域。內(nei) 政極化很容易轉變為(wei) 對外的簡單憎恨、厭惡和排斥,當下就主要表現為(wei) 兩(liang) 黨(dang) 對華爭(zheng) 相示強,並出現不理性的“草木皆兵”和“欲除之而後快”的“集體(ti) 失常”心態。

  程宏亮認為(wei) ,美國的一些做法看起來是“自我封閉”,本質上則是對以中國為(wei) 代表的所謂“對手”的打壓手段。他表示,美國此舉(ju) 損人不利己,對全球的經濟合作產(chan) 生巨大的負麵影響。這種極端自私自利的做法表明,美國根本就不是一個(ge) “負責任的大國”。

  “讓3.3億(yi) 美國人來統治全球80億(yi) 人是不現實的”

  曾自詡“大熔爐”的美國,因為(wei) 開放吸收了世界上許多年輕勞動力和知識精英移民,促進了美國經濟、文化、教育和科技創新等領域的高速發展,也確保了美國領先的國際地位。不過,現在懷念“大熔爐”時代的隻剩下一些美國白人精英群體(ti) 。大多數中底層民眾(zhong) ,特別是少數族裔弱勢群體(ti) 對於(yu) 這一概念的接受度越來越低,他們(men) 認為(wei) “大熔爐”的說法本身就帶有濃厚種族主義(yi) 色彩。李海東(dong) 表示 ,美國社會(hui) 一直是在這種高度不平等、文明優(you) 越論盛行的氛圍下發展起來的,所以美國現在的文化分裂、認同分裂、政治分裂是不可避免的。在他看來,問題纏身的美國現在更像一個(ge) 封閉的“高壓鍋”,如果政治精英處理不好這些問題,很可能還會(hui) 出現更大的和難以預測的悲劇。

  《華爾街日報》3月底公布的一項民調結果顯示,愛國主義(yi) 、宗教信仰、教育子女等影響過幾代美國人定義(yi) “國民性格”的優(you) 先選項如今都出現大幅下降。如1998年有70%的美國受訪者認為(wei) 愛國主義(yi) 非常重要,而現在做出這一選擇的人隻有約38%。對此,李海東(dong) 認為(wei) ,美國民眾(zhong) 對現實政治的不滿以及身份認同感的下降也使美國決(jue) 策者的內(nei) 外視角和政策製定呈現出相應的保護主義(yi) 或封閉主義(yi) 。此外,美國大量資金在過去二三十年內(nei) 反複用於(yu) 戰爭(zheng) 而不是用於(yu) 國內(nei) 建設,實際上消耗了國家的物質資源和心理資源,使得美國在對外交往時信心不足、心理失衡,這也為(wei) 一些美國政客推行日漸封閉的政策提供了土壤。

  近日,《紐約時報》一篇題為(wei) 《美中關(guan) 係不斷惡化,他們(men) 必須這樣做嗎?》的文章援引康奈爾大學中國與(yu) 亞(ya) 太研究教授白潔曦的話說,與(yu) 中國展開“零和博弈”的邏輯在華盛頓的兩(liang) 黨(dang) 成員中已經變得如此普遍,以至於(yu) 有可能損害美國自身的利益。3月30日,該報另一篇題為(wei) 《我們(men) 真的需要與(yu) 中國進行新冷戰嗎?》的文章則這樣問道:“美國的最終目標是在政治上挫敗對手,還是生活在一個(ge) 和平的世界裏讓美國能夠就應對氣候變化等實際問題進行合作?”文章認為(wei) ,美國隻有心胸開闊,保持開放、自由,才能保持最強。

  當美國日益走向封閉時,中國正紮實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並獲得越來越多的國際讚賞。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在報道今年的博鼇亞(ya) 洲論壇時這樣寫(xie) 道:“參會(hui) 者向世界傳(chuan) 遞了一個(ge) 明確信號——解決(jue) 經濟不確定性和崩潰的唯一正確方法隻有對話和共同努力。在全球不穩定的情況下,亞(ya) 洲,尤其中國,是一個(ge) 充滿信心的地區。”

  看到歐洲領導人近期接連出訪中國的報道,有美國網民留言說:“歐洲人很清楚這是一個(ge) 多極世界。法國等歐洲國家不希望與(yu) 中國‘脫鉤’。現在是華盛頓和普通美國人思考如何在沒有全球霸權的多極世界中保持繁榮發展的時候了,畢竟讓3.3億(yi) 美國人來統治全球80億(yi) 人是不現實的。”

  李海東(dong) 認為(wei) ,對外開放是中國的基本國策。中國的政策具有連貫性,因此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對中國未來的發展具有可預期性,都願意與(yu) 中國加深交往。而美國在過去30年間的政策捉摸不定、不可預期,所以,很多國家跟美國交往時都有所擔憂。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值得警惕的是,某種程度上中國發展得越快、開放的大門越寬,美國就會(hui) 越感到壓力,認為(wei) 自身在全球所謂的“領導地位”岌岌可危,進而在製定對華政策時更具有衝(chong) 突性。

  【環球時報駐美國、新加坡、俄羅斯特約記者 馮(feng) 亞(ya) 仁 辛斌 王臻 環球時報記者 陳子帥】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