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博覽

中國港口繁榮助力全球貿易暢通(專家解讀)

發布時間:2023-04-18 09:22: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據英國《金融時報》網站報道,根據聯合國有關(guan) 數據,全球逾80%的貨物是通過船舶運輸的。據統計,中國有76個(ge) 港口碼頭能夠停靠可裝載超過1.4萬(wan) 個(ge) 標準集裝箱的大型船舶,而南亞(ya) 和東(dong) 南亞(ya) 國家總共隻有31個(ge) 這樣的港口。

  報道稱,有數據顯示,從(cong) 2016年至2021年,中國在沿海港口基礎設施方麵的投資至少為(wei) 400億(yi) 美元。這樣的投資意味著,2022年中國港口可以停靠的標準集裝箱數量多達2.75億(yi) 個(ge) ,比南亞(ya) 和東(dong) 南亞(ya) 所有國家全年的集裝箱停靠數量高出80%。

  

  海洋運輸是國際貿易中最主要的運輸方式,全球貿易的80%通過海運完成。港口作為(wei) 資源配置樞紐、國際貿易的關(guan) 鍵節點,為(wei) 全球貿易提供了物流服務、信息服務、商業(ye) 服務、產(chan) 業(ye) 聚集和供應鏈中心等多種功能。

  中國港口具有規模大、效率高、服務優(you) 的特點,既能促進區域經濟發展,也能支撐國際產(chan) 業(ye) 鏈和供應鏈的安全穩定,在全球占據舉(ju) 足輕重的地位。這主要體(ti) 現在以下幾方麵:

  ——港口吞吐量全球第一。2022年,中國港口集裝箱吞吐量達到2.9億(yi) 標準箱,居世界首位。全球50大港口排行榜中,29個(ge) 為(wei) 中國港口。在全球港口貨物吞吐量和集裝箱吞吐量排名前10名的港口中,7個(ge) 是中國港口。

  ——港口布局合理。中國現有沿海港口萬(wan) 噸級及以上泊位數2530個(ge) ,集疏運公路1500公裏以上,構成了“布局合理、層次分明、功能齊全”的港口格局;建成了環渤海、長江三角洲、東(dong) 南沿海、粵港澳大灣區和西南沿海區域規模龐大並相對集中的五大沿海港口群;形成了煤炭、石油、鐵礦石、集裝箱、糧食、商品汽車、陸島滾裝和旅客運輸等8個(ge) 運輸係統的綜合布局,為(wei) 暢通中國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提供了強大的發展動能。

  ——港口產(chan) 業(ye) 注重綠色轉型。中國高度重視港口綠色低碳發展,通過綠色港口、綠色航道、綠色船舶、綠色運輸等統籌推進,加大新能源和清潔能源在港航領域的應用,推動港口產(chan) 業(ye) 進入綠色智慧轉型快車道。

  ——港口航運綜合服務網絡形成。中國港口發展擁有廣大腹地,通過鐵水聯運、江海直達運輸等多種聯運方式,不斷擴展陸海新通道,開發內(nei) 河通道,充分開發海運、陸運、內(nei) 河航運綜合服務,促進對外貿易新業(ye) 態發展,降低物流成本。

  近年來,中國港口取得顯著發展成就,主要有以下幾方麵原因:一是對外貿易迅猛發展,催生對港口業(ye) 務的巨大市場需求;二是政府高度重視港口行業(ye) 提質升級,給予大量政策支持;三是廣泛的國際經濟合作對港口服務質量提升提出了更高要求,如共建“一帶一路”和加入《區域全麵經濟夥(huo) 伴關(guan) 係協定》(RCEP)等。

  中國港口對暢通全球貿易至關(guan) 重要。首先,中國港口物流的便利性和高效性是促進國際貿易合作的重要因素。中國港口通過完善的配套設施,為(wei) 商品運輸提供了堅實保障,提高了物流效率,降低了物流成本,和世界各國共享貿易發展紅利。其次,中國港口物流暢通,有助於(yu) 推動區域經濟發展。中國注重海港、內(nei) 河、鐵路等公共運輸大通道建設,在服務“一帶一路”建設、RCEP協定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再次,隨著經濟全球化深入推進,全球供應鏈也越來越複雜。中國港口通過其高效的物流係統,優(you) 化全球供應鏈,提高全球供應鏈的可靠性和完整性,維護全球貿易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最後,在數字經濟飛速發展的背景下,中國港口積極應用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極大提升了服務全球貿易的水平。

  未來,中國港口發展還可在以下幾個(ge) 方麵持續發力,一是加強區域合作,提升港口物流的國際競爭(zheng) 力;二是加速港口智能化數字化綠色化轉型,積極推動港口在無人船應用、監管及港口節能減排等方麵的規格和標準製定,強化中國港口在創新領域的競爭(zheng) 優(you) 勢;三是注重港產(chan) 城協同發展,加強港口與(yu) 其依托城市的產(chan) 業(ye) 供應鏈的合作,推進港城一體(ti) 化建設,為(wei) 穩定全球供應鏈提供重要支撐;四是持續優(you) 化營商環境,積極推廣自由貿易試驗區的改革成果,探索製定港口物流負麵清單,探索建立智能化通關(guan) 模式,進一步提升進出口貨物通關(guan) 效率。

  (李晨曦采訪整理)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