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4月18日電 (中新財經 彭婧如)“生物多樣性保護不能簡單的就生物多樣性而談生物多樣性保護,要擴大到經濟領域。要考慮氣候變化的減緩,這樣才能從(cong) 根本上解決(jue) 生物多樣性喪(sang) 失的問題。”
“保爾森可持續發展獎”評委會(hui) 聯席主席、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亞(ya) 洲區會(hui) 員委員會(hui) 主席、中國科學院生物多樣性委員會(hui) 副主任、植物研究所教授馬克平18日在2023年“保爾森可持續發展獎”申報工作啟動儀(yi) 式上如是表示。
2022年12月19日,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hui) 第十五次會(hui) 議(COP15)第二階段會(hui) 議就“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達成一致,提出反轉生物多樣性喪(sang) 失曲線的宏偉(wei) 目標。
上述框架還設定了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4項長期目標,以及計劃最遲在2030年完成的23個(ge) 以行動為(wei) 導向的全球目標。
2023年“保爾森可持續發展獎”申報工作啟動儀(yi) 式現場。
馬克平認為(wei) ,其中的“3030”目標,即到2030年保護至少30%的全球陸地和海洋等係列目標,實現難度很大。他表示,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保護要實現協同增效,比如在2020年1月召開的冬季達沃斯年會(hui) 上,世界經濟論壇宣布“植萬(wan) 億(yi) 棵樹領軍(jun) 者”倡議,計劃在十年內(nei) 保護和恢複1萬(wan) 億(yi) 棵樹,以提高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挑戰的能力,這項計劃實施過程中,要優(you) 先考慮種植當地的鄉(xiang) 土樹種,要以種植混交林為(wei) 主,這樣對生物多樣性保護、對氣候變化的減緩會(hui) 實現雙贏的效果。
“要實現到2030年遏製並扭轉全球生物多樣性喪(sang) 失的趨勢,必須動員全社會(hui) 的力量,發揮各方的創新和實幹精神。”馬克平說。
對於(yu) 實現氣候和生物多樣性目標的問題,聯合國駐華協調員常啟德(Siddharth Chatterjee)認為(wei) ,必須擴大采取行動的範圍和規模,超越漸進式變化。他表示,我們(men) 亟需尋找潛在的遊戲規則改變者、創新者,走上氣候穩定和對自然有正麵影響的經濟發展道路,改善水、糧食、能源、社會(hui) 和生態安全。我們(men) 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能力正取決(jue) 於(yu) 這些創新。
在應對氣候變化與(yu) 生物多樣性保護協同推進方麵,保爾森基金會(hui) 自然和環境保護項目總監牛紅衛表示,新能源項目要考慮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問題,要減少太陽能和風能開發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另外,應對氣候變化目前的重點主要在節能減排,但森林、海洋、濕地等自然生態係統有非常好的碳匯功能,應該加大認識,推動基於(yu) 自然的解決(jue) 方案。
當天,保爾森基金會(hui) 和清華大學共同宣布啟動2023年“保爾森可持續發展獎”(簡稱“保爾森獎”)的申報工作。即日起至2023年6月30日,“保爾森獎”正式麵向在中國大陸依法注冊(ce) 的企業(ye) 、事業(ye) 單位、社會(hui) 團體(ti) 和非政府組織等相關(guan) 機構開放申報,征集可持續發展領域具有創新性和引領性的項目。
保爾森基金會(hui) 副主席兼總裁戴青麗(li) (Deborah Lehr)在視頻致辭中表示,“今年,我們(men) 欣喜地迎來了‘保爾森獎’十周年,並將通過一係列高端對話和特別活動,共慶十年可持續創新曆程。未來,‘保爾森獎’仍將繼續發揮其獨特的平台作用,匯聚市場各方參與(yu) 者,將更多可持續創新推向新的高度。”
清華大學副校長楊斌在致辭時表示,“在‘保爾森可持續發展獎’創立十周年之際,清華大學將繼續與(yu) 保爾森基金會(hui) 精誠合作,不斷提升‘保爾森可持續發展獎’的全球影響力,不斷提高中國在世界可持續發展領域的創新和引領,為(wei) 破解全球性問題、推動世界可持續發展貢獻中國力量。”(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