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台北4月19日電 台灣金融研訓院近期發布的調查顯示,台灣大專(zhuan) 院校學生中,逾半對金融知識了解程度不足,42.9%有自己或身邊親(qin) 友被詐騙受損的經曆,但高達近85%的受訪者自信能分辨詐騙資訊。
綜合《工商時報》、雅虎奇摩等媒體(ti) 報道,此次財金知識調查意在了解大專(zhuan) 院校生金融素養(yang) 現況。逾半大專(zhuan) 院校生自覺金融知識了解程度不足,最常從(cong) 新聞、雜誌、網站及親(qin) 友中獲取金融知識。對於(yu) 分辨詐騙資訊,有61.1%受訪者認為(wei) “還算有自信”,23.1%表示“非常有自信”,相當於(yu) 近85%自信能分辨詐騙資訊。“不太有自信”或“完全沒有自信”的僅(jin) 占15.8%。
相關(guan) 報道指,此次調查延續了台灣金融研訓院去年10月公布的《2022台灣金融生活調查》的發現。該次調查顯示,與(yu) 2020年調查相比,台灣民眾(zhong) 平均金融風險抵抗力上升,唯獨20歲至29歲年齡群體(ti) 呈退步狀況。不僅(jin) 如此,調查將金融素養(yang) 分成極低、低、中、高四個(ge) 等級,並發現43.6%的年輕世代金融素養(yang) 屬於(yu) “極低”,意即接近“金融文盲”。這一比例較2020年的32.4%大幅增加超過10個(ge) 百分點,顯示年輕世代金融素養(yang) 不僅(jin) 在下滑,且速度很快。
據金融研訓院分析,台灣年輕世代金融生活有幾大盲點,包括:因收入不高,總優(you) 先考慮投資,而未預備任何緊急儲(chu) 蓄;頻繁使用信用卡分期付款,造成手邊有現金的假象;高比例為(wei) “月光族”;信用概念薄弱,遇到財務困難便找家人解決(jue) 。
金融研訓院指出,金融素養(yang) 不足將直接影響金融行為(wei) 的決(jue) 策能力,包括衍生更多借貸、財富短少、更高的金融服務費用、不明智的投資活動、債(zhai) 務問題及無法充分理解金融服務契約等,甚至導致個(ge) 人財務危機。(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