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4月21日電 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如何“講述”中外文明互鑒?
作者 王銘 首都師範大學北京文化遺產(chan) 研究中心執行主任
文化遺產(chan) 是文明互鑒的見證者和講述者。2022年11月29日,“中國傳(chuan) 統製茶技藝及其相關(guan) 習(xi) 俗”(以下簡稱“中國茶”)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作名錄。至此,中國已有43項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名冊(ce) )項目,數量居世界第一。
這些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以下簡稱“人類非遺”)是祖先留下的寶貴遺產(chan) ,為(wei) 人們(men) 講述世界文明故事,尤其“中國茶”對中國和世界而言,具有獨特意義(yi) 。
“中國茶”:申遺成功背後的文明互鑒見證
茶與(yu) 咖啡、可可並稱為(wei) 世界三大飲料。“茶之為(wei) 飲,發乎神農(nong) 氏,聞於(yu) 魯周公”,“茶聖”陸羽在《茶經》裏如是記載。中國是茶的故鄉(xiang) 、茶文化發祥地,茶樹種質資源豐(feng) 富多樣,製作技藝豐(feng) 富多彩,具有深厚的曆史積澱和技術價(jia) 值。相關(guan) 文化習(xi) 俗體(ti) 現了中國茶文化在社會(hui) 生活中的獨特作用,是中國五千年文明的獨特見證。
茶是中國人與(yu) 自然密切互動的產(chan) 物,從(cong) 造字之初即與(yu) 天、地、人產(chan) 生了特殊的關(guan) 聯。“茶”字在造字法上屬會(hui) 意字,由上部的草頭、下部的樹木、中部的人組成,即“人在草木間”,既用文字描繪了茶農(nong) 采茶的畫麵,又體(ti) 現了人與(yu) 自然之間的和諧互動。這說明茶文化是在中華傳(chuan) 統的農(nong) 耕文明背景下,天、地、人的和諧共生中良性互動,反映了中國人的宇宙觀、自然觀和社會(hui) 觀,具有生態文明互鑒的中華基因意義(yi) 。
2023年4月,河南信陽新天地合作社茶農(nong) 正在采摘信陽毛尖茶。謝萬(wan) 柏 攝
在聯合國糧農(nong) 組織認定的全球重要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名錄中,中國的雲(yun) 南普洱古茶園與(yu) 茶文化係統、福州茉莉花與(yu) 茶文化係統、福建安溪鐵觀音茶文化係統等遺產(chan) 項目榜上有名,形成了中國各地區各具特色的茶農(nong) 業(ye) 文化係統。
“中國茶”申報人類非遺成功後,坐落於(yu) 雲(yun) 南省普洱市的“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將在今年第45屆世界遺產(chan) 委員會(hui) 會(hui) 議上審議。這是世界範圍內(nei) 首次以“茶”之名為(wei) 一座古茶山申遺,整合了“山共林、林生茶、茶繞村”的人文生態景觀格局。若申遺成功,將成為(wei) 全球首個(ge) 以茶為(wei) 主題的世界文化景觀遺產(chan) 。
2016年5月,雲(yun) 南普洱,當地村民在景邁山古茶園采茶,這裏的茶樹樹齡大多在百年以上。劉冉陽 攝
茶起源於(yu) 中國,唐朝時開始傳(chuan) 入日本、朝鮮、南亞(ya) 、東(dong) 南亞(ya) 等地區,17世紀傳(chuan) 至歐洲各國、美洲大陸、中東(dong) 、俄羅斯等地區,盛行世界。中國茶文化更是傳(chuan) 播海外,與(yu) 各國國情、文化基因結合而催生出具有中外文化交流融合特點的各種茶文化,比如日本茶道、英式下午茶等。
“中國茶”申遺成功,在茶文化遺產(chan) 複合性、有機性的係統保護方式上具有重要國際示範意義(yi) 。這種全新保護方式為(wei) 世界貢獻了頗具價(jia) 值的遺產(chan) 保護思路,其蘊含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具有鮮明的人文價(jia) 值和生態智慧,在當代世界具有文明互鑒的獨特意義(yi) 。
聯合國大會(hui) 將每年5月21日定為(wei) “國際茶日”,這為(wei) 人們(men) 從(cong) 國際視野看待茶在經貿、文化、社會(hui) 等方麵的重要作用提供了一個(ge) 世界交流窗口。
2023年4月,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莫幹山鎮東(dong) 山村一茶園,外國留學生在學習(xi) 製茶知識。王樹成 攝
絲(si) 路非遺:“一帶一路”傳(chuan) 播的文明互鑒案例
絲(si) 路非遺見證了中國特色商貿物資的對外貿易。與(yu) “中國茶”一道被世界熟識的,還有“中國瓷器”“中國絲(si) 綢”。茶、瓷、絲(si) ,三者可謂中國最受世界青睞的“絲(si) 路商貿三大件”,在不同曆史時期成為(wei) 中國的代名詞。
絲(si) 路非遺見證了中華特色產(chan) 品製作技藝的海外衍生。曆史上,中國向世界輸出特色優(you) 質瓷器產(chan) 品;伴隨著絲(si) 路貿易的中間商壟斷、遠洋貿易的商品供不應求等曆史因緣,歐洲、中亞(ya) 、南亞(ya) 、東(dong) 亞(ya) 等地逐漸出現一些模仿或改良而形成自身風格的瓷器,例如日本的伊萬(wan) 裏瓷、土耳其伊茲(zi) 尼克瓷等,刮起了一股行銷世界的“中國風”。
2022年6月,甘肅省張掖市,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縣藏族姑娘,展示省級非遺織錦帶。閆姣 攝
絲(si) 路非遺見證了中國關(guan) 鍵技術發明的世界傳(chuan) 播。中國“四大發明”中,與(yu) 古代造紙術緊密相關(guan) 的安徽宣紙製作技藝是“中國造紙”的代表,與(yu) “中國書(shu) 法”“中國篆刻”等人類非遺項目密切相關(guan) 。中國紙、中國字與(yu) 中國印相得益彰,共同組成了具有鮮明中國意象的絕美藝術畫卷,得到世界的欣賞並被廣泛學習(xi) ;雕版印刷技藝、活字印刷技藝等“中國印刷”的代表,通過陸上和海上絲(si) 綢之路向中亞(ya) 、西亞(ya) 及歐洲傳(chuan) 播,影響了世界知識傳(chuan) 播的方式和效能。
絲(si) 路非遺見證了海洋文明的習(xi) 俗和技藝交流。與(yu) 海上絲(si) 綢之路貿易密切相關(guan) 的人類非遺項目有福建南音、媽祖信俗等,隨海外移民帶到了東(dong) 南亞(ya) ,進一步傳(chuan) 播到世界各地。最典型的是媽祖信俗,作為(wei) 中國首個(ge) 信俗類人類遺產(chan) ,在全世界49個(ge) 國家和地區擁有3億(yi) 多信眾(zhong) ,其廣泛傳(chuan) 播與(yu) 華人努力海外開拓和習(xi) 俗交流密切相關(guan) ;“送王船——有關(guan) 人與(yu) 海洋可持續聯係的儀(yi) 式及相關(guan) 實踐”基於(yu) 閩南人創造的民間儀(yi) 式,成為(wei) 中國與(yu) 馬來西亞(ya) 共同申遺成功的人類非遺項目,展現出不同文明間相互交流、和諧共生的文化圖景。
2020年12月,福建廈門市鍾宅佘族社區舉(ju) 行“送王船 做好事”傳(chuan) 統民俗活動。呂明 攝
人類非遺:世界交流共生的文明互鑒平台
文明互鑒在世界範圍內(nei) 推動著非遺保護工作。中國於(yu) 2004年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公約》,成為(wei) 世界上最早加入公約的國家之一。近20年來,中國在非遺的海外交流和文明互鑒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並為(wei) 世界提供了對遺產(chan) 的獨特理解方式。
從(cong) 中國翻譯“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這個(ge) 詞為(wei) “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就能看到中國對於(yu) 世界範圍內(nei) 文化表現形式多樣性保護的理解進路:“非物質”體(ti) 現了“日用即道”的工匠精神,“文化”體(ti) 現了“活態見證”的人文交流,“遺產(chan) ”體(ti) 現了“文化家底”的當代互鑒。其保護級別冠以“人類”的名詞限定,則強調了全球不同國家、族群、社區、集體(ti) 中“人”的核心作用,文明互鑒正是依靠地球上不同地區人們(men) 的廣泛交流而推動的相互欣賞、相互借鑒和相互信賴。
文明互鑒過程中,文化遺產(chan) 提供了更有儀(yi) 式感的見證和敘述。物質文化遺產(chan) 可讓人們(men) 看到實地、實物、實景,而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則讓人們(men) 看到實人、實物、實事,及貫穿其中的傳(chuan) 承人和代際賡續的口傳(chuan) 心授。這些正是中國故事的上佳講述材料,具有鮮明的可見、可達、可觸、可感的天然優(you) 勢。
2023年2月,中國傳(chuan) 統節日元宵節,河北省石家莊市井陘縣小作鎮桃林坪村,俄羅斯留學生曉燕(右二)體(ti) 驗非遺“井陘拉花”。翟羽佳 攝
在曆史傳(chuan) 統和現代生活中,中國與(yu) 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留下諸多痕跡,是中國與(yu) 世界對話的見證,其蘊含的中外文明互鑒內(nei) 涵鮮明指向共生、共建、共築以及交往、交流、交融的突出價(jia) 值和非凡意義(yi) 。
人類非遺用諸多實際案例在講述一個(ge) 重要理念:傳(chuan) 統的也是現代的,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中國的非遺傳(chuan) 承本身是全球文化傳(chuan) 播的一個(ge) 有機組成部分,必將更好地服務於(yu) 本民族和世界。
品味人類非遺,講述中國故事;促進文化交流,推動文明互鑒。(完)
作者簡介:
王銘,首都師範大學曆史學院副教授、文化遺產(chan) 專(zhuan) 業(ye) 負責人、北京文化遺產(chan) 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北京史研究會(hui) 理事。主要從(cong) 事中國古代禮製史、中古墓葬考古、北京文化遺產(chan) 尤其大運河遺產(chan) 、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等領域研究。在《中國史研究》《考古》《中華文史論叢(cong) 》等報刊雜誌發表論文40餘(yu) 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項,省部級項目2項,合編6部。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