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個(ge) 經濟體(ti) 推出政策強化本幣在國際貿易和跨國結算中的使用,國際貨幣體(ti) 係加快多元化探索。比如,印度和馬來西亞(ya) 在雙邊貿易中擬用印度盧比進行結算,中國和巴西將使用人民幣或巴西雷亞(ya) 爾進行結算,東(dong) 盟國家也在討論如何轉向以當地貨幣進行結算。
此前,不少國家或地區在跨境支付領域已嚐試繞過美元主導的環球銀行間金融通信協會(hui) (SWIFT)係統。比如德國、法國和英國主導推出的“貿易交換支持工具”(INSTEX)、俄羅斯建立的金融信息傳(chuan) 輸係統(SPFS)、中國的人民幣跨境支付係統(CIPS)等。隨著新興(xing) 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ti) 在世界經濟中的重要性不斷上升,國際貨幣體(ti) 係多元化趨勢也日益明晰。
二戰後,布雷頓森林體(ti) 係奠定了美元作為(wei) 主導性國際貨幣的基礎,但從(cong) 一開始就麵臨(lin) 著“特裏芬難題”,即美元信用與(yu) 國際清償(chang) 能力的矛盾。上世紀70年代起,美元與(yu) 黃金脫鉤並掛鉤石油,保障了其在國際貿易計價(jia) 和支付結算中的主導地位,並延伸成為(wei) 國際投資和國際儲(chu) 備的主導貨幣,但其內(nei) 在矛盾並未解決(jue) 。作為(wei) 全球最大債(zhai) 務國,美國債(zhai) 務規模近年來加速增長,美元信用根基不斷遭到動搖。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美國先後推出數輪量化寬鬆政策,新冠疫情發生後又實行“無上限”量化寬鬆政策。這導致當前美國在防通脹、防衰退和防金融風險之間艱難平衡,各國對美元穩定性的擔憂進一步加劇。加之美國將美元作為(wei) 武器,綜合運用政治、軍(jun) 事、經濟、科技與(yu) 文化霸權,製造“美元潮汐”攫取他國財富,通過金融製裁限製他國發展權,更強化了多國探索其他貨幣支付方式的決(jue) 心。
加快國際貨幣體(ti) 係多元化探索,是世界經濟結構轉型和全球產(chan) 業(ye) 鏈變革背景下多國的主動選擇。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統計,2001年至2021年,新興(xing) 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ti) 占世界經濟總量的比重從(cong) 21.15%上升到40.92%,發達經濟體(ti) 占世界經濟總量的比重則由78.85%下降至59.08%。新興(xing) 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ti) 成為(wei) 全球經濟體(ti) 係中的重要力量,自主製定經濟政策的要求更加迫切。相對於(yu) 美元,本幣結算的匯率風險更低,本幣融資是更為(wei) 穩定的融資來源,與(yu) 國內(nei) 財政政策、產(chan) 業(ye) 政策的配合更加便利有效。
受新一輪科技革命加速、貿易保護主義(yi) 抬頭、國際經貿規則重構、發達國家推動製造業(ye) 回遷等因素影響,當前全球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朝著多元化、數字化等方向變革,同時也呈現一定範圍的區域化、本土化。處於(yu) 價(jia) 值鏈不同環節的進出口交易商對幣種需求存在差異,一些在區域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保持相對優(you) 勢位置的國家,其貨幣使用也有了更大空間。
國際貨幣擁有價(jia) 值尺度、支付媒介和儲(chu) 藏手段三大職能,作為(wei) 支付媒介是國際貨幣的重要職能之一。美元成為(wei) 國際主導貨幣,起源於(yu) 二戰後在西歐和日本分別推出“馬歇爾計劃”和“道奇計劃”,通過貿易結算策略性地擴大美元的流通域。如今,國際貨幣體(ti) 係多元化探索首先也從(cong) 支付結算領域開始。
曆史經驗表明,國際貨幣體(ti) 係變革是一個(ge) 長期過程。當前,美國仍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ti) ,美元在外匯儲(chu) 備、外匯交易、國際支付等領域依然保持優(you) 勢地位。為(wei) 維護美元霸權和傳(chuan) 統優(you) 勢,美國或將采取多種手段,以強勢美元策略緩滯“去美元化”甚至推動“再美元化”。但是正如英國《金融時報》專(zhuan) 欄作者吉利安·泰特日前撰文所言,一個(ge) 多極的貨幣世界,或許比想象中更快到來。
(作者為(wei)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辦公廳研究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