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5月7日電 題:鄧麗(li) 君誕辰70年,全球華人不斷紀念是在紀念什麽(me) ?
——專(zhuan) 訪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講師、中國現代文學館特邀研究員白惠元
中新社記者 楊程晨
5月8日是鄧麗(li) 君逝世28周年的日子,來自全球的鄧麗(li) 君歌迷陸續前往她的長眠地——位於(yu) 台灣新北市金寶山筠園悼念。
近30年來,包括兩(liang) 岸及港澳中國人在內(nei) 的全球華人每年定時紀念鄧麗(li) 君,這位傳(chuan) 奇歌者好似從(cong) 未走遠。今年也是鄧麗(li) 君誕辰70周年,一些過去不常見的影像被發掘並發布在社交平台,展現著熟悉麵孔下的另一麵,關(guan) 於(yu) 她的記憶愈發清晰。鄧麗(li) 君承載著跨越流行時代的哪些文化符號?人們(men) 不斷地紀念,是在紀念什麽(me)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講師、中國現代文學館特邀研究員白惠元近日就此接受中新社“東(dong) 西問”專(zhuan) 訪。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除了是華語流行文化史上的重要指標人物,鄧麗(li) 君對於(yu) 包括兩(liang) 岸及港澳中國人在內(nei) 的全球華人來說,意味著什麽(me) ?
白惠元:鄧麗(li) 君最重要的就是讓全球華人都聽見了中國。在全球化時代,中華文化已超越了國界。鄧麗(li) 君現象有助於(yu) 我們(men) 尋找中華文化內(nei) 部的一種通約性,實現跨地域的共情。
我認為(wei) ,鄧麗(li) 君是港台華語流行音樂(le) 史上重要的指標性人物之一。但鄧麗(li) 君又很特別,因為(wei) 她主要是翻唱歌手,很多歌都是經過她的演繹才成為(wei) 廣為(wei) 流傳(chuan) 的代表性作品。
鄧麗(li) 君的演唱能讓全球華人聽見,基於(yu) 四個(ge) 特性。首先是古典性,鄧麗(li) 君學過黃梅調,1982年推出過一張根據中國古典詩詞譜曲的專(zhuan) 輯《淡淡幽情》,我們(men) 熟悉的《獨上西樓》就來自其中,她很早就嚐試把中國古典文化進行當代轉化。其次是民間性,她翻唱過《鳳陽花鼓》《晚風花香》《望春風》等中國民歌,通過歌聲展現中國不同地域的人文地理風貌。第三是都市性,她還有部分作品是翻唱反映20世紀30、40年代上海的時代曲,如《天涯歌女》《四季歌》,她的演唱方式和周璿等大上海女歌星之間有一種互文、傳(chuan) 承的關(guan) 係。第四是亞(ya) 洲性,聽眾(zhong) 比較熟悉的《甜蜜蜜》原是印尼民歌,像《再見我的愛人》《我隻在乎你》等則源於(yu) 日本流行音樂(le) 。
此外,最重要的就是中國性。鄧麗(li) 君在眷村長大,父親(qin) 是河北人、母親(qin) 是山東(dong) 人,她也一直強調自己對於(yu) 祖國、對於(yu) 民族的認同。
一位女士在北京華辰秋拍預展現場觀看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拍攝的鄧麗(li) 君肖像照。張浩 攝
中新社記者:在20世紀的70、80年代,鄧麗(li) 君的音樂(le) 是如何輻射香港及東(dong) 南亞(ya) 社會(hui) 的?
白惠元:鄧麗(li) 君首先是在台灣成長,她的音樂(le) 流傳(chuan) 到香港,後來她又去了日本,這本身就呈現出一種全球化時代的流動性。在中華文化內(nei) 部,鄧麗(li) 君的表演能喚起跨地域聽眾(zhong) 的集體(ti) 記憶,就像她歌中反複演唱的“月亮”一樣,具有情感的豐(feng) 富性和強大的召喚力。當然,在不同地域流傳(chuan) 時,鄧麗(li) 君對人們(men) 的意味也有些許不同,凝聚著人們(men) 不同的想象。
對於(yu) 大陸來說,鄧麗(li) 君是改革開放的時代標記。她柔軟的聲音,進入到那一代年輕人的“情感結構”之中。香港電影《甜蜜蜜》《千言萬(wan) 語》以鄧麗(li) 君歌曲為(wei) 名字,勾連時代變遷,召喚著香港民眾(zhong) 關(guan) 於(yu) 民族和國家的身份認同,以及對於(yu) 中華文化的認同。在台灣,比較典型的是著名導演李行拍攝的電影《小城故事》和《原鄉(xiang) 人》,都是請鄧麗(li) 君演唱主題曲,所強調的也都是中華文化傳(chuan) 統。不止如此,鄧麗(li) 君在日本發展,她的歌曲在後來的日本電影中也留下了時代記憶,比如岩井俊二《燕尾蝶》、是枝裕和《比海更深》等。可以看出,鄧麗(li) 君不隻是屬於(yu) 中國,也屬於(yu) 全亞(ya) 洲。
2015年“‘如果能許一個(ge) 願’鄧麗(li) 君20周年虛擬人紀念演唱會(hui) ”在台北小巨蛋登場,“鄧麗(li) 君”與(yu) 費玉清對唱。陳小願 攝
中新社記者:在20世紀70、80、90年代,為(wei) 什麽(me) 大陸會(hui) 那麽(me) 風靡鄧麗(li) 君的歌曲?她對於(yu) 那個(ge) 年代的大陸年輕人來說意味著什麽(me) ?
白惠元:那個(ge) 年代,很多人說鄧麗(li) 君的演唱是“靡靡之音”,這和她的演唱方式有關(guan) 。她是一種氣聲唱法,把說話的聲音帶到了演唱裏,把日常生活帶到了音樂(le) 中。不同於(yu) 傳(chuan) 統意義(yi) 上歌唱的宏大敘事和嚴(yan) 肅表達,她尤其熱愛歌唱愛情,這與(yu) 20世紀80年代初的新啟蒙話語形成了呼應,也起到了思想解放的效果。在時代語境中,這種現象不是孤立的,文學界則表現為(wei) 劉心武《愛情的位置》、張潔《愛,是不能忘記的》、張弦《被愛情遺忘的角落》等小說。到了20世紀90年代,這種唱法出現了很多模仿者,比如大陸的楊鈺瑩等。1995年,王菲出了一張翻唱專(zhuan) 輯去致敬偶像鄧麗(li) 君,就叫《菲靡靡之音》。
不能回避的是,鄧麗(li) 君在大陸開始流行時,很多年輕人是“偷聽”到她的音樂(le) 。從(cong) 海峽對岸飄來“靡靡之音”,某種程度上預告了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兩(liang) 岸從(cong) 對峙走向交流,構成了一種跨越政治界限的共同情感記憶。這些歌曲成了那一代人在那一時期的私人回憶,在這個(ge) 意義(yi) 上,鄧麗(li) 君和許多人的人生烙印緊密結合。
由北京鄧麗(li) 君歌友會(hui) 主辦的“愛的使者——和鄧三哥一起追憶鄧麗(li) 君”活動在北京鄧麗(li) 君音樂(le) 主題餐廳舉(ju) 行。楊程晨 攝
她的歌曲內(nei) 容是無關(guan) 現實政治的,恰恰是這種風格,能在當下語境推進兩(liang) 岸文化交流實現“軟著陸”,起到春風化雨的美學效果。兩(liang) 岸青年之間共同文化記憶的塑造,是很多文化機構、媒體(ti) 在一直嚐試的事。最近湖南衛視的節目《聲生不息·寶島季》也通過台灣綜藝節目常出現的街訪環節,尋找著兩(liang) 岸青年的共同音樂(le) 記憶。而故事的另一麵是,“鄧麗(li) 君唱法”的後繼者們(men) 開始嚐試“柔軟”地唱出共同體(ti) 想象,從(cong) 李穀一《鄉(xiang) 戀》、蘇小明《軍(jun) 港之夜》,到楊鈺瑩《十送紅軍(jun) 》、王菲《我和我的祖國》,這種聲音形象拓展了我們(men) 對“主旋律”的理解空間。
總之,鄧麗(li) 君是一個(ge) 開始,但肯定不是終結。
湖北武漢,參觀者在“追夢——鄧麗(li) 君特展”上觀看鄧麗(li) 君的紀錄片。張暢 攝
中新社記者:實際上,鄧麗(li) 君這一批明星當紅的歲月,現在的許多年輕人都還沒有出生。但卻並不妨礙今天的“00後”們(men) 懷舊。這是為(wei) 什麽(me) ?
白惠元:從(cong) 歌聲角度看,鄧麗(li) 君的聲音給“00後”帶來了一種“治愈係”的美好感覺,她溫潤、舒緩、鬆弛、輕柔的歌聲,有效療愈了現代生活的速度焦慮。無論何時何地,隻要鄧麗(li) 君的歌聲響起,它都會(hui) 觸發一種強烈的、具身的情動效果,將網絡碎片迅速整合為(wei) 一種共情力。
歌聲之外,鄧麗(li) 君幽默機智的現場對答也在當下短視頻平台獲得了較高熱度。在這些近乎脫口秀的語言場景中,鄧麗(li) 君展現了現代女性的自信、爽朗、親(qin) 和、獨立。比如,在著名的“鄧麗(li) 君說山東(dong) 話”短視頻中,她流暢的山東(dong) 方言就贏得了“00後”的彈幕狂歡。我想,在這“對答如流”的背後,正是鄧麗(li) 君真實流淌的故土情結與(yu) 身份認同。
在“00後”對鄧麗(li) 君的評價(jia) 中,最常出現的詞是“優(you) 雅”。這是近年我比較關(guan) 注的一個(ge) 現象:“00後”越來越喜歡從(cong) 中國古典文化內(nei) 部發掘一種“原生的優(you) 雅”,包括關(guan) 於(yu) 故宮的、中國文物的“出圈”紀錄片,也包括舞蹈《隻此青綠》等。青年人在這裏找到了一種認同,他們(men) 成長於(yu) “中國崛起”的年代,從(cong) 帶有中國古典氣質的“優(you) 雅”中可以感受到中國的文化自信。
在這樣一個(ge) 維度上,他們(men) 再次發現了鄧麗(li) 君的“優(you) 雅”,這是當下追求流行的年輕世代和鄧麗(li) 君產(chan) 生的微妙碰撞。(完)
受訪者簡介:
白惠元,文化研究學者,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講師、中國現代文學館特邀研究員,北京大學文學博士。研究方向為(wei) 中國當代文學、電影與(yu) 大眾(zhong) 文化。著有《英雄變格:孫悟空與(yu) 現代中國的自我超越》,曾獲第五屆“啄木鳥杯”中國文藝評論年度優(you) 秀作品獎。在《文藝研究》《文藝理論與(yu) 批評》《電影藝術》等期刊發表論文三十餘(yu) 篇,部分論文被《新華文摘》《人大複印資料》全文轉載。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