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紐約5月8日電 記者手記:一名黑人青年的死亡與(yu) 美國社會(hui) 病的死結
新華社記者徐興(xing) 堂
5月1日下午,30歲的黑人青年喬(qiao) 丹·尼利在紐約地鐵上遭一名叫丹尼爾·潘尼的退伍軍(jun) 人扼喉身亡。美國每天都發生成百上千起非正常死亡事件,但尼利死因的獨特性引發了超乎尋常的社會(hui) 震蕩。
連日來,大批市民在紐約市區集會(hui) 抗議,對尼利的死表達不滿,要求嚴(yan) 懲殺人凶手。
死者尼利的身份很有代表性:非洲裔,模仿邁克爾·傑克遜惟妙惟肖的街頭舞者,也是街頭流浪的無家可歸者。肇事者潘尼是24歲的白人退伍軍(jun) 人。涉案雙方的族裔身份也成為(wei) 人們(men) 關(guan) 注的焦點。
紐約警方將潘尼從(cong) 案發現場帶走進行初步詢問後釋放,成為(wei) 抗議爆發的導火索。人們(men) 高舉(ju) 標語牌,要求“逮捕凶手”“伸張正義(yi) ”。紐約聯邦眾(zhong) 議員奧卡西奧-科爾特斯直呼這是“謀殺”,指責當權者妖魔化窮人,保護、放縱凶手。紐約市長則不得不出麵強調調查仍在進行中,要到調查結束才清楚事實。
美國民權與(yu) 人權領袖會(hui) 議主席瑪雅·威利在社交媒體(ti) 上發文說:“尼利本該活著;尼利本該有個(ge) 家;尼利本該有足夠的食物;尼利本該得到他需要的幫助;尼利有權活著;我們(men) 都應享有公共安全,包括尼利!”
“我無法呼吸!”6日衝(chong) 進地鐵站逼停列車的示威者向警察喊道。這個(ge) 標誌性的口號始自2020年5月非洲裔男子弗洛伊德遭白人警察跪壓頸部窒息死亡的事件,那次抗議活動蔓延至全美各地。盡管弗洛伊德案在種族歧視問題上對美國社會(hui) 產(chan) 生巨大衝(chong) 擊,但此後類似事件仍不斷發生,甚至呈現越來越多的趨勢。
這類事件沒有一個(ge) 是孤立的,它們(men) 都與(yu) 種族歧視、貧富差距、無家可歸等密切相關(guan) 。
就像類似的其他案件一樣,尼利案凸顯出美國各種社會(hui) 病糾纏在一起形成的怪圈:尼利所屬的非洲裔族群處於(yu) 美國社會(hui) 的最底層,他們(men) 的家庭無力負擔孩子的教育費用,得不到良好教育的年輕一代難以找到好的工作,很多人隻好“混社會(hui) ”,他們(men) 的下一代會(hui) 繼續這種惡性循環。
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社會(hui) 學家馬修·德斯蒙德的新書(shu) 《美國的貧困》說,過去50年裏,美國的貧困狀況幾乎沒有改善,更讓人吃驚的是不同種族間貧富差距的拉大,“黑人被係統性地排除在國家的土地和財富之外,這已成為(wei) 我們(men) 代代傳(chuan) 承的傳(chuan) 統了”。2019年,白人家庭的淨資產(chan) 中位數為(wei) 18.82萬(wan) 美元,而非洲裔家庭隻有2.41萬(wan) 美元。
美國住房和城市發展部的最新數據顯示,2022年美國仍有58.2萬(wan) 人像尼利一樣無家可歸。
據現場目擊者回憶,案發前尼利一進地鐵車廂就高喊“受夠了,我餓!”“我不想再當窮光蛋,我什麽(me) 吃的都沒有……我完了!”他的呐喊透露出絕望,直到潘尼扼住他的喉嚨。
此案的調查還在進行中,按照此前類似案件的處理,無論結果如何都會(hui) 引起一部分人的憤怒與(yu) 不滿。可預見的是,尼利的死不會(hui) 推動社會(hui) 問題的解決(jue) ,隻會(hui) 進一步加深社會(hui) 的撕裂。某一天又會(hui) 有類似的案件來喚醒美國人的記憶。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