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海南文昌5月10日電 題:7年7發,未來長七火箭發射如何更高效、更聰明?
作者 馬帥莎 王瑩
5月10日,長征七號遙七運載火箭(簡稱“長七火箭”)搭載天舟六號貨運飛船成功發射。這是長七火箭第7次成功發射,距其首飛成功已有7年。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長七火箭總指揮孟剛說,每個(ge) “長七人”都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精心、精細嗬護長七火箭的“成長”。
長征七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天舟六號貨運飛船。中新社記者 駱雲(yun) 飛 攝
從(cong) 38天到25天
38天、31天、27天、25天,這是長七火箭自第一發任務以來,發射場工作流程所需的時間變化。在外界看來,遞減13天可能不足為(wei) 奇,但為(wei) 了這13天,長七型號隊伍走了7年。一院長七火箭總設計師程堂明表示,隨著空間站任務的推進,長七火箭的發射密度越來越高,質量和效率成了保證成功的“兩(liang) 條腿”,失去任何一條,都不符合高質量發展的要求。
“長七火箭立項階段設立了發射場工作流程控製在25天的目標,如今,我們(men) 順利完成了階段性目標。”一院長七火箭總體(ti) 副主任設計師郭金剛說。
這一目標是如何一步步實現的?一組數據可以給出答案:通過項目調整和嚴(yan) 密靈活組織,火箭箭體(ti) 狀態恢複、產(chan) 品交接、關(guan) 鍵單機等工作的準備時間從(cong) 首飛時的5天壓縮到1天;通過優(you) 化測試項目,火箭吊裝完成後進行的測量、控製、動力等分係統測試由首飛時的9天縮減到5天;從(cong) 長七遙五火箭開始,減少一次總檢查,並進一步優(you) 化流程,縮減1天,同時,液氧和煤油兩(liang) 種推進劑從(cong) 串行加注變為(wei) 並行加注,使火箭進入發射程序時間縮減4個(ge) 小時……
4天、1天、4個(ge) 小時……時間一點點“壓縮”出來。“7年前,相比國際先進水平,我們(men) 還有差距,現在,長七火箭的發射場工作流程已十分接近國際先進水平。但這不是終點,我們(men) 還要一棒接著一棒跑,實現從(cong) 追趕到並行再到趕超。”郭金剛說。
長征七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天舟六號貨運飛船。中新社記者 駱雲(yun) 飛 攝
打造更“聰明”的火箭
發射成功率100%,這是7年來長七火箭在空間站任務中一次次交出的亮眼成績單。當成功成為(wei) 常態,長七型號“常勝”團隊又朝著運載火箭更為(wei) 前沿的發展方向——智慧火箭邁開腳步。
隨著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時代的來臨(lin) ,智慧火箭吸引了航天界越來越多目光。一院長七火箭總體(ti) 主任設計師邵業(ye) 濤解釋說,火箭以精準入軌為(wei) 終極目標,如今,我們(men) 多是通過提高火箭可靠性的方式來提高發射成功率,但火箭發射具有高風險的特點,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異常狀況可能決(jue) 定任務的成敗,而智慧火箭能實現智能糾錯,確保入軌。
據悉,一院長七型號隊伍圍繞智慧火箭領域正在開展故障診斷、任務重規劃等技術研究,目前原理樣機已經研製完成,在後續任務中將進行飛行驗證,推動智慧火箭關(guan) 鍵技術的工程應用與(yu) 落地。
目前,長七火箭主要承擔天舟貨運飛船發射任務,是搭建“天地運輸走廊”的“貨運專(zhuan) 列”,以每年1到2次的發射頻率為(wei) 中國空間站正常運轉提供物資保障。後續,長七火箭在滿足空間站貨運任務的同時,還將搭載遠征上麵級實現太陽同步軌道9.5噸的運載能力,積極拓展中低軌衛星發射市場。(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