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博覽

“從0到1”,上海這個“特區”不簡單!

龐無忌 劉文文 發布時間:2023-05-15 09:06: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高質量發展調研行)“從(cong) 0到1”,上海這個(ge) “特區”不簡單!

  中新網上海5月14日電 (記者 龐無忌 劉文文)談及基礎研究,許多專(zhuan) 家都曾提醒:“要坐住坐穩冷板凳”。其原因在於(yu) 基礎研究耗時長、風險高、難度大。

  但基礎研究又極其重要。從(cong) 曆史上來看,真正的產(chan) 業(ye) 的轉型和發展都是由基礎科學的突破引起的。如果沒有基礎科學或底層技術的突破,則很難在產(chan) 業(ye) 上、在應用層麵產(chan) 生變革性的突破。換言之,如果沒有基礎研究的“從(cong) 0到1”,就沒有後續產(chan) 業(ye) 的“從(cong) 1到100”。

  如何才能讓基礎研究人才免除後顧之憂,真正“坐住坐穩冷板凳”?上海的答案包括:建一個(ge) 特殊的“特區”。

  2021年,上海市政府出台了《關(guan) 於(yu) 加快推動基礎研究高質量發展的若幹意見》,其中試點設立“基礎研究特區”是20項重點舉(ju) 措之一。上海市科委基礎研究處處長宋揚介紹,目前“基礎研究特區”共開展兩(liang) 批試點,包括複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科院上海分院、同濟大學、華東(dong) 師範大學和華東(dong) 理工大學等6家機構,以5年作為(wei) 一個(ge) 周期對試點機構的基礎研究進行穩定支持。

  據介紹,該“基礎研究特區計劃”賦予特區充分科研自主權,支持主體(ti) 單位站在自身機構統籌的角度,前瞻判斷未來3-5年的重點研究方向,遴選“從(cong) 0到1”的原創項目。從(cong) 目前情況來看,單個(ge) 項目經費在100萬(wan) 元至1000萬(wan) 元不等。

  “特區”試點兩(liang) 年來,成效如何?

  5月13日,“高質量發展調研行”媒體(ti) 采訪團走進上海首批“基礎研究特區”之一——複旦大學。

  複旦大學科學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徐曉創指出,複旦大學“基礎研究特區”計劃重點支持具有原創思想的青年科研人員。鼓勵高質量基礎研究科學問題凝練和提出,不拘泥於(yu) 研究工作基礎,同時,著重以科學問題的提出,以及可能取得的基礎原創突破為(wei) 考量。

  目前,複旦大學圍繞數學、物理、化學、生命、醫學、大氣等領域共遴選資助37項瞄準原創前沿科學問題的基礎研究項目。入選者入選時平均年齡為(wei) 37歲,最小29歲。

  徐曉創表示,特區計劃創新了項目申報過程的管理方式,比如:不按院係或學科設置限額申報比例限製,簡化項目申報書(shu) 、計劃書(shu) 等標的文件;簡化預算編製;賦予項目負責人充分的科研路線自主權等。

  複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聶明是特區計劃的入選者之一。他的項目研究方向是土壤碳分解與(yu) 氣候變化。聶明告訴中新網記者,研究發現,土壤呼吸排放的碳占陸地碳排放量的60%,是人類源的10倍。因此,土壤碳庫的微小變化將改變大氣二氧化碳濃度。而他的研究發現,以往研究忽略了溫度波動的影響,未來土壤呼吸排放的二氧化碳可能並沒有之前研究者們(men) 想象的那麽(me) 多。

  為(wei) 了實測具體(ti) 的土壤熱適應情況,他和團隊需要進行全國性的取樣等研究,而特區計劃提供的400萬(wan) 元資金,支持他招募更多的研究生、博士後等研究人才,並在更大的尺度和範圍上進行調研。

  另一位特區計劃入選者,芯片與(yu) 係統前沿技術研究院青年研究員劉春森說,複旦大學“基礎研究特區”計劃讓他拿到了2021年入職教師崗後的第一個(ge) 項目,也是第一個(ge) 金額超百萬(wan) 元且長達5年的穩定項目。借助學校製度支持,他被快速認定為(wei) 博導。

  劉春森坦言,青年教師既有衝(chong) 勁也有時間和精力,然而因為(wei) 缺乏經驗和履曆難以獲得大項目的支持,招生也更加受限。

  在他看來,特區計劃針對國家重大需求中的基礎科學問題布局;自由探索不限技術路線,不設硬性考核指標,而且給予長期穩定資金支持,對青年教師幫助很大。目前,他的研究團隊已從(cong) 入職時捉襟見肘的“3人小隊”快速擴充到現在的11人隊伍,科研工作也得以快速開展。(完)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