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博覽

中科院公眾科學日:“科普盛宴”讓公眾“遇見科學、預見未來”

孫自法 發布時間:2023-05-17 08:46: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科院公眾(zhong) 科學日:“科普盛宴”讓公眾(zhong) “遇見科學、預見未來”

  中科院計算所“神計妙算”公眾(zhong) 科學日活動現場。 中科院計算所 供圖

  中新網北京5月16日電(記者 孫自法)火星上的聲音與(yu) 地球上相比有哪些不同、最新一代龍芯有什麽(me) 特點、機器人技術怎樣改變世界、人類祖先的祖先哪裏來、地球也有冰箱嗎……這些令人好奇的問題,在剛剛過去的周末舉(ju) 辦的一場科普盛宴——中國科學院(中科院)第十九屆公眾(zhong) 科學日活動上,通過豐(feng) 富多彩的專(zhuan) 家學術報告和展品現場演示,公眾(zhong) 都能“遇見科學”找到答案。

中科院計算所“神計妙算”公眾(zhong) 科學日活動現場。 中科院計算所 供圖

  中科院計算所“神計妙算”公眾(zhong) 科學日活動現場。 中科院計算所 供圖

  5月13日至14日,2023年中科院第十九屆公眾(zhong) 科學日活動如期在該院全國百餘(yu) 個(ge) 院屬單位同步舉(ju) 辦,近百處天文台站、植物園、博物館、野外台站、重點實驗室和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也如約向社會(hui) 開放,帶領公眾(zhong) 一起“遇見科學、預見未來”。

  龍芯教學機器人可實現多樣功能

  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2023年公眾(zhong) 科學日以“科幻點燃科學夢”為(wei) 主題,向公眾(zhong) 科普展示“一生一芯”計劃、最新一代龍芯、人工智能自主設計芯片等十多項科研成果。

  該所先進計算機係統研究中心帶來“一生一芯”計劃——“讓每個(ge) 學生可以帶著自己設計的一顆處理器芯片畢業(ye) ”,希望通過理論與(yu) 實踐並重的教學機製來降低芯片設計門檻,為(wei) 中國芯片和計算機係統等領域人才培養(yang) 體(ti) 係探索新的思路。

中科院計算所“神計妙算”公眾(zhong) 科學日活動現場。 中科院計算所 供圖

  中科院計算所“神計妙算”公眾(zhong) 科學日活動現場。 中科院計算所 供圖

  該所微處理器研究中心帶來最新的龍芯3A5000處理器和龍芯教學機器人,龍芯教學機器人是龍芯教育致力於(yu) 打造中國STEAM教育平台推出的K12教育階段機器人教學的智能產(chan) 品,基於(yu) 龍芯機器人主控板,可實現循跡、避障、語音識別、人工智能等多樣功能。

  該所智能處理器研究中心、智能計算機研究中心、泛在計算係統研究中心、網絡數據科學與(yu) 技術重點實驗室,分別展示一種新型人工智能算法、0門檻開發機器人、智能人臉畫板、智能知識問答機器人等科普項目。其中,借助計算機及人工智能技術,智能人臉畫板讓“神筆馬良”的故事成為(wei) 現實。

  與(yu) 此同時,中科院計算所還開展適合青少年的計算思維小講堂和科幻點燃科學夢小課堂兩(liang) 種類型6個(ge) 科普講座,以及頗受青少年喜愛的神計妙算科幻遊、科幻解密尋寶兩(liang) 個(ge) 科幻主題的科普遊戲活動。

  “自動化之光”揭開人工智能神秘麵紗

  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第十九屆“自動化之光”公眾(zhong) 科學日活動上,集中展示人工智能最新發展成果,與(yu) 公眾(zhong) 一同揭開人工智能的神秘麵紗。

中科院自動化所“自動化之光”公眾(zhong) 科學日活動現場。 中科院自動化所 供圖

  中科院自動化所“自動化之光”公眾(zhong) 科學日活動現場。 中科院自動化所 供圖

  在科學展示、科學體(ti) 驗、互動展演環節,聚焦人工智能大模型、類人人形機器人、智能博弈、類腦智能等重點科研方向,生動展示人工智能領域多學科交叉的前沿技術成果,包括介紹以全棧國產(chan) 化基礎軟硬件平台為(wei) 基礎打造的千億(yi) 參數多模態大模型“紫東(dong) 太初”、類人人形機器人;體(ti) 驗行人多特征識別係統、非接觸式視頻心率檢測、虹膜人臉識別、人機交互係統、人工智能繪畫與(yu) 攝影以及“火焰”場景體(ti) 感互動等項目;了解腦網絡組圖譜、腦功能檢測儀(yi) 、智能駕駛等前沿進展,從(cong) 不同角度帶領公眾(zhong) 探究人工智能技術奧秘,開啟科學之旅。

中科院自動化所“自動化之光”公眾(zhong) 科學日活動現場。 中科院自動化所 供圖

  中科院自動化所“自動化之光”公眾(zhong) 科學日活動現場。 中科院自動化所 供圖

  在科普講座環節,中科院自動化所科研人員為(wei) 公眾(zhong) 帶來《人工智能與(yu) 人機博弈》《機器人技術改變世界》《智能科學探夢》3個(ge) 主題報告。《人工智能與(yu) 人機博弈》報告講述人機博弈的發展曆程與(yu) 前沿成果,展現出人機博弈的應用和未來發展。《機器人技術改變世界》報告講述機器人科學的主要研究內(nei) 容、機器人與(yu) 人類的差別和局限,並舉(ju) 例展示人工智能在太空研究、醫學、教育等各種領域的廣泛應用。《智能科學探夢》報告通過“智能機器人認知啟蒙”和“編程思維啟蒙”兩(liang) 大知識體(ti) 係,從(cong) 智能科學的“機器為(wei) 什麽(me) 會(hui) 有智能”和“機器人會(hui) 如何思考”這兩(liang) 個(ge) 方麵,啟蒙兒(er) 童認知人工智能的本源,培養(yang) 兒(er) 童對未來人工智能世界的興(xing) 趣。

中科院自動化所“自動化之光”公眾(zhong) 科學日活動現場。 中科院自動化所 供圖

  中科院自動化所“自動化之光”公眾(zhong) 科學日活動現場。 中科院自動化所 供圖

  《來自火星的“掌聲”》探索火星聲音奧秘

  中科院聲學研究所公眾(zhong) 科學日活動主要包括科技成果展示、科普報告、科普劇、科普相聲、科學實驗、科普視頻展映、趣味知識問答等活動,旨在讓更多公眾(zhong) 感受聲學世界的奧妙和獨特魅力。

  在科普報告環節,《神秘的水下聲世界》從(cong) 海豚的發聲原理出發,講述水聲學的發展曆史、應用和具體(ti) 研究內(nei) 容,並介紹中科院聲學所實驗室開展的代表性研究工作;《有趣的氣泡》則帶領公眾(zhong) 走進微觀世界,認識動物界、日常生活和自然現象中各種有趣的氣泡,領略它們(men) 平凡中的神奇。

中科院聲學所公眾(zhong) 科學日活動現場。 中科院聲學所 供圖

  中科院聲學所公眾(zhong) 科學日活動現場。 中科院聲學所 供圖

  中科院聲學所赫茲(zi) 科普社推出《來自火星的“掌聲”》科普相聲,帶領公眾(zhong) 認識火星上的聲音與(yu) 在地球上相比究竟有哪些不同?火星上的聲波有什麽(me) 特別的用途?探索火星上的聲音奧秘。該所研究生們(men) 則帶來科普舞台劇《聲·援》,講述在搜救過程中的聲學知識。

  中科院聲學所40餘(yu) 位青年科技工作者還現場介紹中國自主研製的深海低噪聲毛發阻尼陣、指向性揚聲器、超聲導盲儀(yi) 、利用喇叭降低煩惱噪聲的有源消聲器、外科大夫的手術利器——超聲手術刀、超聲相控陣無損探傷(shang) 儀(yi) 、聲表麵波超快微型氫探測器、無線無源的聲表麵波溫度/應變多參數傳(chuan) 感器、聲表麵波結冰傳(chuan) 感器等聲學儀(yi) 器,通過實驗演示講解其中的科學原理。同時,《中國萬(wan) 米載人深潛》《印度洋科考視頻》紀錄片也在公眾(zhong) 科學日活動上播放。

  “遇見科學”科普盛宴豐(feng) 富“佳肴”輪番“上席”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的公眾(zhong) 科學日活動在北京中關(guan) 村園區、懷柔園區和江蘇溧陽長三角物理研究中心同步舉(ju) 行。在院士講座環節,西北大學教授舒德幹院士以《人類祖先的祖先哪裏來》為(wei) 題,圍繞從(cong) “天下第一魚”到人類的演化曆程,綜合當時的氣候與(yu) 地理條件,用科學的數據分析與(yu) 邏輯推理,引領公眾(zhong) 認識寒武紀大爆發時代的各種“化石大數據”。中科院物理所王鼎盛院士和孟勝研究員,則以《極大、極小和極多》為(wei) 題,為(wei) 公眾(zhong) 帶來一場關(guan) 於(yu) “三極”故事的科普報告。

  在該所北京懷柔園區室內(nei) 實驗室參觀環節,磁性材料及自旋電子學實驗室、強磁場核磁共振實驗站、超快X射線動力學實驗站等高端實驗儀(yi) 器,帶領公眾(zhong) 盡情領略科學世界的神奇風光。

中科院聲學所公眾(zhong) 科學日活動現場。 中科院聲學所 供圖

  中科院聲學所公眾(zhong) 科學日活動現場。 中科院聲學所 供圖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推出“遇見科學,遇見青藏高原”主題公眾(zhong) 科學日活動,在該所北京部、拉薩部和青藏高原多個(ge) 野外台站先後開啟。

  在北京部,青藏高原地球係統與(yu) 資源環境重點實驗室開放參觀,公眾(zhong) 可體(ti) 驗並了解“探秘找不到北的古地磁小屋”“青藏高原‘岩石’密碼”“冰芯裏的無字天書(shu) ”“樹木年輪的奧秘”;第三極科普講堂推出《青藏高原隆升曆史及其環境效應》《丈量冰川的人》《解讀青藏高原數據銀行》《地球的“冰箱”——多年凍土》《冰山的奇幻漂流》等係列科普報告;科學實驗課則講授“珠穆朗瑪峰地質素描課”“亞(ya) 洲水塔熱力環流模擬實驗課”“樹木年輪實驗課”等課程。

中科院聲學所公眾(zhong) 科學日活動現場。 中科院聲學所 供圖

  中科院聲學所公眾(zhong) 科學日活動現場。 中科院聲學所 供圖

  在拉薩部及野外台站,公眾(zhong) 科學日活動邀請西藏當地中學師生參觀拉薩部實驗室、冰芯庫,介紹第二次青藏科考展廳,推出《“一錯再錯”高原湖泊》《魅力冰川》科普報告,同時邀請當地中小學生參觀藏東(dong) 南站、納木錯站、珠峰站、那曲站、慕士塔格站等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多個(ge) 野外台站,該所墨脫中心則走進墨脫縣中學開展科普進校園活動。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公眾(zhong) 科學日的北京主場活動,開放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北京譜儀(yi) 、北京同步輻射裝置、超導實驗室、核技術考古實驗室、計算中心等園區參觀,並推出“宇宙煉金術與(yu) 空間探測”“反物質去哪裏了”兩(liang) 場科普報告。

  “宇宙煉金術與(yu) 空間探測”報告簡要介紹元素(尤其是包括金在內(nei) 的重元素)在宇宙中的來源和可能的產(chan) 生機製,即“宇宙煉金術”,以及人們(men) 可以利用哪些空間探測的數據來研究“重元素的起源”這一重要科學問題。“反物質去哪裏了”報告則介紹人類對反物質探究的曆史,分析正反物質不對稱出現的成因,並介紹粒子物理學家是如何通過粒子物理實驗對這些現象進行探索的。

  同時,在中科院高能所建於(yu) 廣東(dong) 東(dong) 莞的大科學裝置——中國散裂中子源,科研人員通過現場參觀和係列科普講座,帶領公眾(zhong) “一起探秘了不起的‘超級顯微鏡’”。(完)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