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亞(ya) 峰會(hui) 將於(yu) 5月18日至19日在陝西省西安市舉(ju) 行。此次峰會(hui) 擘畫發展新藍圖、開啟合作新時代,將成為(wei) 中國同中亞(ya) 國家關(guan) 係發展史上的重要裏程碑。中國提出與(yu) 中亞(ya) 國家合作的七大優(you) 先方向,致力於(yu) 構建全方位、立體(ti) 式、多維度的次區域合作格局。其中,交通、經貿、投資與(yu) 產(chan) 業(ye) 、農(nong) 業(ye) 、能源、海關(guan) 六個(ge) 方向側(ce) 重經濟領域,人文合作將擔負起構建文化共興(xing) 的中國—中亞(ya) 命運共同體(ti) 的曆史使命。
文化交流數千年綿亙(gen) 不息
中國和中亞(ya) 國家同為(wei) 擁有燦爛文明的古老國度,地緣相近使雙方的命運緊密相連。高聳入雲(yun) 的阿爾泰山、天山和帕米爾高原緊緊聯接著中國與(yu) 中亞(ya) 大地,蜿蜒流淌的額爾齊斯河、喀納斯河、托什幹河共同滋養(yang) 著中國與(yu) 中亞(ya) 人民。考古證據顯示,中國與(yu) 中亞(ya) 的文化交流,最早可追溯至青銅時代早期。關(guan) 於(yu) 中亞(ya) 的曆史記載,中國的史料非常豐(feng) 富,研究中亞(ya) 曆史特別是中亞(ya) 古代史,離開漢文史料難以深入。中亞(ya) 許多民族遷徙融合頻繁,當下多個(ge) 跨國民族毗鄰而居,多元文化和諧共處。
文明因故步自封而喪(sang) 失生機,因交流互鑒而充滿活力。中國漢代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絲(si) 綢之路,不僅(jin) 促進中國與(yu) 中亞(ya) 地區的經貿合作與(yu) 政治往來,更以中亞(ya) 為(wei) 橋梁溝通東(dong) 西方文明。絲(si) 路古道逶迤萬(wan) 裏、穿越千年,商賈往來、貫通東(dong) 西,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通過中亞(ya) 傳(chuan) 到歐洲,歐洲、西亞(ya) 和中亞(ya) 的很多產(chan) 品、藝術也傳(chuan) 入中國。由此,古代中國與(yu) 中亞(ya) 地區迎來物質文明、民族融合、人文藝術、思想信仰等領域的文化共興(xing) 。這種源遠流長的情誼已經融入六國人民的血脈,成為(wei) 今天中國與(yu) 中亞(ya) 國家世代友好的基礎。
人文合作經曆“黃金三十年”的快速發展
31年前,中國率先同中亞(ya) 國家建交,開啟雙方友好交往與(yu) 合作的新紀元。中國同中亞(ya) 五國堅持相互尊重、睦鄰友好、同舟共濟、互利共贏,走出一條睦鄰友好、合作共贏的新路。特別是最近10年來,中亞(ya) 五國積極參與(yu) “一帶一路”建設,各國之間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顯著加強。中國同中亞(ya) 傳(chuan) 承千年的絲(si) 路情誼在新形勢下更加牢固,人文合作機製不斷健全,地方、高校、智庫、媒體(ti) 、文藝團體(ti) 等各界密切交流,科技、醫療、旅遊等合作方興(xing) 未艾。截至2022年,中國—中亞(ya) 友好省州市達到62對,未來5到10年有望增至100對。
中國與(yu) 中亞(ya) 考古人員精誠合作、連創佳績。在烏(wu) 茲(zi) 別克斯坦的希瓦古城、薩紮幹遺址、明鐵佩古城遺址,哈薩克斯坦的伊賽克拉特古城拉哈特遺址,吉爾吉斯斯坦紅河古城西側(ce) 佛寺遺址,雙方專(zhuan) 家為(wei) 全球視野下深入研究中國與(yu) 中亞(ya) 地區的文化交往史提供了更加豐(feng) 富的實物佐證,攜手續寫(xie) 絲(si) 路文明交流互鑒新篇章。2014年6月,由中、哈、吉三國共同申報的“絲(si) 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chan) 名錄。這一路網線路跨度近5000公裏、總長達8700多公裏,沿線包括33處各類遺跡,成為(wei) 世界首個(ge) 被列入名錄的絲(si) 路遺產(chan) ,也是中國第一個(ge) 跨國聯合申遺項目。
“中國熱”“漢語熱”在中亞(ya) 各國不斷升溫。自2004年以來,中國在中亞(ya) 陸續開設13所孔子學院,下設24個(ge) 孔子課堂,目前在院學員數量超過1.8萬(wan) 人。在中亞(ya) ,有中國在海外開設的首批孔子學院之一的塔什幹孔子學院,全球第一所頒發本科文憑的奧什國立大學孔子學院。中國民眾(zhong) 對中亞(ya) 的關(guan) 注度也不斷攀升,多所中國高校開設中亞(ya) 各國國語課程,成立中亞(ya) 區域和國別研究中心。
中國已成為(wei) 中亞(ya) 國家留學生求學的主要目的地之一。2010年至2018年,中亞(ya) 來華留學生人數從(cong) 11930人增長到29885人,年均增長率12.33%。雖然近年受疫情影響,中亞(ya) 五國在華留學生數量略有下降,但隨著疫情陰霾散去,這一數量正在快速恢複,有望迎來新高峰。
麵對新冠肺炎疫情,中國與(yu) 中亞(ya) 國家和衷共濟、共克時艱。2020年初中國暴發疫情,中亞(ya) 各國第一時間積極支持中國抗疫工作。此後疫情席卷中亞(ya) ,中國也在第一時間向中亞(ya) 各國援助大量抗疫物資、派出聯合工作組,提供疫苗援助超5000萬(wan) 劑。
全球文明倡議推動中國與(yu) 中亞(ya) 國家文明交流互鑒
今年3月15日,中國提出以“共同倡導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共同倡導弘揚全人類共同價(jia) 值”“共同倡導重視文明傳(chuan) 承和創新”“共同倡導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為(wei) 核心內(nei) 容的全球文明倡議。這一倡議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文明交流互鑒中尋求智慧、凝聚力量,推動破解人類共同麵臨(lin) 的各種挑戰。中國和中亞(ya) 國家麵對變亂(luan) 交織的國際局勢,有責任促進文化文明間的相互尊重與(yu) 包容,消除隔閡偏見,在世界人民心中播撒和平的種子,推動開創世界各國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的多元互動大格局。
中國與(yu) 中亞(ya) 國家將以此次峰會(hui) 為(wei) 契機,從(cong) 六國人民共同福祉出發,不斷提升人文合作的深度和廣度。進一步拓展教育、科學、文化、媒體(ti) 、智庫、體(ti) 育、保護紀念設施等領域的聯合項目,深化在音樂(le) 、戲劇、電影、廣播電視和圖書(shu) 館等領域合作,促進雙方青年溝通對話,讓六國人民像走親(qin) 戚一樣你來我往,讓世代友好理念永續傳(chuan) 承。
心合意同,謀無不成。回顧往昔,中華民族與(yu) 中亞(ya) 各民族曾攜手創造古絲(si) 綢之路的盛世繁華,經曆了由物質文明進步到精神相依、民心相通的文化共興(xing) 曆程。展望未來,中國與(yu) 中亞(ya) 國家必將共同書(shu) 寫(xie) “一帶一路”建設的曆史新篇,進一步夯實人文合作基礎,推動文化和合共生,最終建成文化共興(xing) 的命運共同體(ti) 。
(作者是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中俄戰略協作高端合作智庫副秘書(shu) 長、俄羅斯東(dong) 歐中亞(ya) 研究所研究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歐亞(ya) 社會(hui) 發展研究所研究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