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5月18日電 題:博物館如何打破東(dong) 西方文明的“次元壁”?
——專(zhuan) 訪國際博物館協會(hui) 博物館學委員會(hui) 亞(ya) 太分會(hui) 副主席鄭奕
中新社記者 馬帥莎
今年5月18日是第47個(ge) 國際博物館日,主題是“博物館、可持續性與(yu) 美好生活”。當下,“到博物館去”已成為(wei) 人們(men) 最流行的休閑生活方式之一。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五一”假期,全國6000多家博物館共接待遊客超5000萬(wan) 人次,達曆史同期最高水平。
博物館如何從(cong) 曲高和寡的文化空間化身親(qin) 民小課堂?如何打破東(dong) 西方文明的“次元壁”,成為(wei) 人們(men) “看世界”的場所?國際博物館協會(hui) 博物館學委員會(hui) 亞(ya) 太分會(hui) 副主席、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上海市文物局)博物館管理處負責人、複旦大學文物與(yu) 博物館學係教授鄭奕近日接受中新社“東(dong) 西問”專(zhuan) 訪,作出解讀。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當下“博物館熱”持續升溫。中國博物館行業(ye) 呈現何種趨勢?博物館未來如何更好地吸引觀眾(zhong) ?
鄭奕:作為(wei) 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博物館正不斷邁向公共領域,漸進融入中國民眾(zhong) 生活,成為(wei) 很多人的文娛休閑場所,越來越多人第一次走進博物館,甚至多次走進同一家館,觀眾(zhong) 年齡、地域、性別、受教育程度等亦呈現多元化特點。在這樣的背景下,博物館更要以人為(wei) 本,讓觀眾(zhong) 擁有愉快的參與(yu) 式學習(xi) 體(ti) 驗。
國際業(ye) 界也越來越重視公眾(zhong) 參與(yu) ,注重博物館的教育服務功能,努力建立博物館與(yu) 人們(men) 生活的聯係。如大英博物館曾舉(ju) 辦“莎士比亞(ya) :世界大舞台”展,不是“炫耀”莎士比亞(ya) 的偉(wei) 大文學成就,而是探討當下世界在全球化進程中的問題。
我認為(wei) ,“保持與(yu) 當代社會(hui) 的相關(guan) 性”應成為(wei) 博物館的發展要義(yi) 。若僅(jin) 立足過去,沒有嫁接到當下,自然難以引發觀眾(zhong) 共鳴。在選擇展覽主題時,除了思想性,也不妨考量“流行文化中有什麽(me) ”,即關(guan) 於(yu) 該主題流行文化怎麽(me) 說?電影、社交媒體(ti) 、新聞等流行信息來源,可以幫助博物館洞悉什麽(me) 可能吸引觀眾(zhong) ,什麽(me) 切入點最有效。
2023年4月27日,中國國家博物館與(yu) 意大利駐華大使館、烏(wu) 菲齊美術館攜手推出“心影傳(chuan) 神——烏(wu) 菲齊美術館藏大師自畫像展”在位於(yu) 北京的中國國家博物館對公眾(zhong) 開放。田雨昊 攝
中新社記者:國際博物館協會(hui) 公布的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博物館、可持續性與(yu) 美好生活”,如何理解這一主題?
鄭奕:1992年始,國際博物館協會(hui) 每年都會(hui) 為(wei) 國際博物館日選擇一個(ge) 與(yu) 社會(hui) 相關(guan) 的主題。“博物館、可持續性與(yu) 美好生活”這一主題正契合當下城市、民眾(zhong) 對博物館改革發展的要求,也是博物館獨特價(jia) 值意義(yi) 所在。
從(cong) 支持氣候行動和促進包容性,到應對社交隔閡和改善心理健康,博物館可對構建美好生活與(yu) 社會(hui) 可持續發展發揮重要作用,並具備獨特優(you) 勢,可通過展覽、教育、服務等多種方式助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
2023年4月29日,“五一”假期首日,一名小朋友在家長的陪同下來到位於(yu) 甘肅省蘭(lan) 州市的甘肅省博物館參觀展出的西周獸(shou) 麵紋銅甗。九美旦增 攝
一方麵,博物館可以助力當地教育、創新等價(jia) 值提升,培育更和諧的人地關(guan) 係及更好的社會(hui) 文教景象。另一方麵,可以助力城市特色與(yu) 形象塑造。考慮到一些地區的景觀不乏“千城一麵”的尷尬,這恰恰給博物館特色化發展及其與(yu) 城市進一步良性互動提出新課題。在助力地方身份認同、公民意識培育方麵,博物館可成為(wei) 核心價(jia) 值觀培育的引擎,幫助人們(men) 理解外來者、弱勢群體(ti) 等“他者”,從(cong) 而鞏固可持續發展的社會(hui) 關(guan) 係。
中新社記者:近年來,中國博物館數字化發展蔚然成風,越來越多“雲(yun) 展覽”“數字藏品”破圈。你如何看待這種現象?從(cong) 國際博物館日設立以來,博物館在與(yu) 觀眾(zhong) 的互動上發生了什麽(me) 變化?
鄭奕:不同於(yu) 其他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博物館可以供給“基於(yu) 實物的學習(xi) ”。前往場館親(qin) 眼目睹實物和真品,是博物館具有的不衰魅力和價(jia) 值。而數字化的魅力則在於(yu) 突破時空界限,彰顯博物館卓越與(yu) 平等的終極發展目標。當下,數字博物館作為(wei) 一種線上形式,與(yu) 線下實體(ti) 一起,逐漸形成交互式發展關(guan) 係,兩(liang) 者聯合扮演對話平台的角色,與(yu) 觀眾(zhong) 互動交流。
2022年11月14日,浙江杭州,南宋德壽宮遺址博物館內(nei) 以數字化技術展示的南宋德壽宮樣貌吸引參觀者。王剛 攝
國際上有不少精彩的數字博物館案例,如由世界頂級博物館美術館組建的一個(ge) 藝術項目,超高清還原名館中的繪畫名作,供公眾(zhong) 進行免費瀏覽。比如,美國紐約大都會(hui) 藝術博物館裏有一幅勃魯蓋爾的名作《收割者》,如果站在那幅畫前麵,觀眾(zhong) 看到的是池塘裏的波紋,但是如果在這一藝術項目裏看這幅畫,觀眾(zhong) 能夠看出水紋背後其實是有一群遊泳的婦女。
理想中的博物館,正是開放、通達、包容、與(yu) 社區緊密相連的數字化機構,是文化的共享空間。我不認為(wei) 數字技術會(hui) 阻止人們(men) 前往博物館,希望在博物館大發展大繁榮的今天,打破時空的、線上線下博物館交互式體(ti) 驗,能成為(wei) 越來越多民眾(zhong) 的生活方式。
中新社記者:近年來,中國文博界積極推進讓文物“活”起來,深入挖掘國內(nei) 文物資源,廣泛開展國際合作,比如去年中國國家博物館引進的“意大利之源——古羅馬文明展”廣受文博迷歡迎。文博交流對於(yu) 促進“世界看中國、中國看世界”有何重要作用?
鄭奕:在中外交流中,文化的力量不可被低估,事實上博物館可發揮“引擎”作用,讓人們(men) 找到超越政治的共通點,進一步打破東(dong) 西方文明的“次元壁”。比如,隨著中英貿易合作活躍度提升,兩(liang) 國博物館界也開展不少交流,包括在英國舉(ju) 辦一係列源自中國典藏文物的展覽,為(wei) 西方民眾(zhong) 了解中國曆史和文化提供了很好的途徑;2018年在利物浦世界博物館舉(ju) 辦的“秦始皇和兵馬俑展”,就曾創下該館特展的預售票紀錄。
2022年7月12日,參觀者在位於(yu) 北京的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意大利之源——古羅馬文明展”。田雨昊 攝
同時,大英博物館“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覽曾先後巡展至中國國家博物館和上海博物館,作為(wei) 縱橫200萬(wan) 年、橫跨五大洲的頂級大展,引發觀展熱潮。民眾(zhong) 的觀展熱情之高還表現在衍生品銷售上,展覽的“網紅”文創產(chan) 品總是很快就被搶購一空。
再以上海為(wei) 例,各類往來帶動了本地博物館的繁榮。目前,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正實施“大博物館計劃”,同時打造“博物館之都”。事實上,全國各地都在通過博物館這一平台進一步講好當地故事、傳(chuan) 播好城市之聲,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
中新社記者:中國博物館在“走出去”過程中如何更好講述中國故事,促進東(dong) 西方文明的交流互鑒?
鄭奕:提升中國文博界的公共文化外交功能及相關(guan) 核心競爭(zheng) 力,在中國博物館“走出去”的過程中實為(wei) 關(guan) 鍵。博物館需要強化自主策劃能力、對資源的全球配置能力、國際傳(chuan) 播敘事能力以及文化“走出去”能力。唯有以觀眾(zhong) 為(wei) 本、以展覽為(wei) 基,才能通過博物館同時用好用足國內(nei) 國際兩(liang) 種資源。
2021年1月15日,在江西省博物館新館展出的“白色金子·東(dong) 西瓷都——從(cong) 景德鎮到梅森瓷器大展”吸引參觀者。展覽講述了中國景德鎮、德國梅森兩(liang) 個(ge) 瓷器發源地,再現瓷器發展曆程和中國瓷器對世界的影響。劉占昆 攝
同時,博物館界要穩步擴大文博規則、規製、管理、標準等製度型開放,深度參與(yu) 國內(nei) 外相關(guan) 合作與(yu) 分工,以可持續贏得發展的主動權,包括先行實施文博精品“出海”戰略,辦好文物出境大展,落地海外“中國展廳”和分館等。事實上,尊重對方文化並廣交海外朋友的一大成果正是共贏,這不僅(jin) 是與(yu) 國際文博界高手過招的機會(hui) ,也為(wei) 促進對話與(yu) 理解、增進文明互鑒帶來了更多機遇。(完)
受訪者簡介:
鄭奕,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上海市文物局)博物館管理處負責人,複旦大學文物與(yu) 博物館學係教授、博導。上海市“曙光計劃”人才。美國喬(qiao) 治·華盛頓大學博物館學係訪問學者。國際博物館協會(hui) 博物館學委員會(hui) 理事、亞(ya) 太分會(hui) 副主席。教育部學位中心評審專(zhuan) 家,國家文物局、中國博物館協會(hui) “中國博物館定級與(yu) 運行評估”評審專(zhuan) 家等。獨著《博物館與(yu) 中小學教育結合:製度設計研究》、《博物館教育活動研究》並獲省部級獎5項,獨立主持國家社會(hui) 科學基金、全國文物保護標準化技術委員會(hui) 、國家文物局、教育部產(chan) 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等課題11項。發表中英文論文近70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