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西昌5月17日電(馬帥莎 郭超凱 徐波濤)5月17日,北鬥衛星導航係統第56顆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升空。記者了解到,這顆衛星從(cong) 北京運抵西昌時首次使用國產(chan) 運20飛機進行整星運輸。
5月17日10時49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第五十六顆北鬥導航衛星。朱磊 攝
此次發射的北鬥衛星為(wei) GEO衛星(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將駐守在地球上方36000公裏的太空,擔負著為(wei) 北鬥全球導航係統的技術指標提升提供增強服務的重要使命,被人們(men) 親(qin) 切地稱為(wei) “吉星”。
4月2日,這顆衛星在完成在北京航天城的工作後,順利從(cong) 北京運抵西昌。這也是北鬥三號衛星首次使用國產(chan) 運20飛機進行整星運輸。
5月17日10時49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第五十六顆北鬥導航衛星。楊誌遠 攝
針對運20飛機內(nei) 部空間特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總裝與(yu) 環境工程部設計了箱外減振的新型整星包裝箱,該設計能夠最大化利用國產(chan) 飛機內(nei) 部空間。除運輸北鬥三號衛星之外,包裝箱還融合了其它型號衛星的空運需求。
針對此次運輸工作,研製團隊相繼克服了運輸固定難度大、裝載飛機過程風險高等困難,圓滿完成了運輸總裝工作。相比於(yu) 租用國外運輸機,使用國產(chan) 運20飛機運輸提高了中國整星運輸環節的自主可控能力,節省了可觀的運輸成本。
除此以外,研製團隊還積極采用自動化手段,將大量智能設備應用於(yu) 此衛星的總裝環節,用科技實現人機協同,促進研製流程高效運轉。
工作人員介紹稱,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機器人艙板開合係統在眾(zhong) 多應用的智能設備中,集成了諸多“黑科技”。其中柔性力控、人機協同轉換等技術應用了大量專(zhuan) 利和技術訣竅;現場應用效果明顯,人工需要花上2個(ge) 小時的合艙板工作,使用機器人後30分鍾內(nei) 就能精準完成。自主研製的柔性力控等技術的應用,克服了艙板開合過程中的操作不穩定、過度依賴人員經驗等問題,提升了衛星對接裝配環節的質量。
衛星自動調姿係統,則大大提升了在大型部組件安裝、艙段精密對接、太陽翼對接展開試驗、天線對接展開試驗等項目中位姿精密調整的自動化水平。係統安裝在衛星轉台上,可實現衛星在任意姿態下的6個(ge) 自由度的位姿精密調整,滿足衛星在不同姿態間的自動化轉換。使用該係統後,衛星太陽翼安裝由原來5人減少為(wei) 1人操作,衛星調姿時間由2小時減少為(wei) 15分鍾,大大提高總裝效率。(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