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5月30日電 英國《金融時報》近日刊發首席國際事務評論員吉迪恩·拉赫曼的文章稱,西方試圖將自身“風險”理解為(wei) 由中國誘發,認為(wei) 隻有遏製中國,才能擺脫風險,這本身就是巨大的風險。
文章說,近期,歐美政要大談對華關(guan) 係“去風險”。似乎2023年度詞匯的角逐已經結束,地緣政治範疇的年度熱詞就是“去風險”(De-risking)。
短短不到兩(liang) 個(ge) 月的時間裏,這個(ge) 以D開頭的詞匯就從(cong) 默默無聞變成了無處不在。
3月30日,歐盟委員會(hui) 主席馮(feng) 德萊恩就歐盟的中國政策發表講話,“去風險論”成為(wei) 其主旨基調。隨後,拜登政府也開始接受“去風險”這個(ge) 論述。在剛結束的日本廣島七國集團(G7)峰會(hui) 上,西方國家集體(ti) 重申不尋求與(yu) 中國“脫鉤”,而是要“去風險”。
文章指出,西方領導人如此欣然接受“去風險論”的一個(ge) 原因是,這讓他們(men) 擺脫了言辭上的束縛。此前西方經濟體(ti) 尋求與(yu) 中國“脫鉤”常常被批評為(wei) 不可能且極端的言論。“去風險論”聽起來則更加謹慎和有針對性。西方企業(ye) 被告知,他們(men) 仍然可以與(yu) 中國進行貿易——隻是需要一些保障措施。
西方“去風險論”背後的理論現在相當清晰了。然而,目前已經出現了三大困難。一是西方企業(ye) 利益與(yu) 政府利益的衝(chong) 突。第二,減少對中國的依賴的難度和成本。第三,對風險性質的定義(yi) 模糊不清。
上周,總部位於(yu) 加州的半導體(ti) 公司英偉(wei) 達首席執行官黃仁勳警告稱,如果美國公司被禁止向中國出售芯片,他們(men) 將遭受“巨大損失”。
如果歐盟和美國進一步收緊對華投資限製,將意味著未來會(hui) 有更多西方企業(ye) 遭遇英偉(wei) 達式的管控。
文章稱,雖然西方迫切地試圖減少在關(guan) 鍵領域對中國的依賴。但對於(yu) “去風險”難度,各方卻意見不一。
本周,荷蘭(lan) 外貿與(yu) 發展合作大臣施賴納馬赫爾警告稱,沒有中國,歐洲的綠色轉型將無法實現,因為(wei)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太陽能電池板、新能源電池及其關(guan) 鍵礦物生產(chan) 國。
【中國那些事兒(er) |第932期】
欄目監製:吳豔鵬
欄目策劃:劉世東(dong)
欄目主筆:齊磊
(中國日報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