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6月5日電 題:古建裝飾藝術,何以體(ti) 現兩(liang) 岸一脈?
作者 吳巍巍 福建師範大學閩台區域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
中國古代建築上的裝飾藝術,蘊含著豐(feng) 富的傳(chuan) 統文化元素,是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與(yu) 精華所在。其表現形式最為(wei) 普遍和活躍,承載著民族的社會(hui) 風俗和勞動人民的生活氣息,反映了民眾(zhong) 樸素健康向上的精神和不斷追求美好理想的願望。古建裝飾的內(nei) 容龐雜,可以說包羅萬(wan) 象。從(cong) 神話傳(chuan) 說到民間故事,從(cong) 文學名著到傳(chuan) 統戲劇,從(cong) 天文氣象到曆史文物,從(cong) 山川河海到花鳥蟲魚,全方位、多角度地反映社會(hui) 和生產(chan) 生活的方方麵麵。
吳巍巍考察雲(yun) 林縣麥寮鄉(xiang) 拱範宮。受訪者供圖
眾(zhong) 所周知,台灣有數以萬(wan) 計的宮觀寺廟,有千家萬(wan) 戶的宗族祠堂,有不計其數的深宅大院。台灣地區的傳(chuan) 統建築裝飾藝術,凝聚了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精髓,諸子百家學說都濃縮在石雕、木雕、泥塑、彩繪、交趾、剪粘等藝術精品之中,是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曆史教科書(shu) 。迄今,台灣的許多古建築裝飾總體(ti) 保存較好,這些承載著中華文化的裝飾藝術將中國的傳(chuan) 統思想、價(jia) 值觀體(ti) 係深深嵌入台灣人民心中。
台灣古建修複現場。受訪者供圖
這些傳(chuan) 世之作,有台中林氏宗廟水車堵上色澤亮麗(li) 的交趾陶,有鹿港天後宮鬼斧神工的石雕龍虎堵,有台北保安宮色彩繽紛的“朱仙鎮八大錘大戰雙槍陸文龍”彩繪,還有台南三山國王廟屋頂上造型優(you) 美的“功名高舉(ju) ”剪粘。台灣地區遺留至今的古建築中的裝飾工藝作品,是中國麵對世界文化所獨有的藝術特色與(yu) 工匠精神,代表著近千年來中國南係古建裝飾藝術的發展精華。
台中林氏宗祠。受訪者供圖
台南三山國王廟剪粘作品。受訪者供圖
台灣古建裝飾工藝的製作,也是民間傳(chuan) 統技藝最重要的承傳(chuan) 之一,是中國工藝美術史發展中一條重要的文化脈絡。台灣存留下的實物,實際上是福建古建築裝飾藝術在台灣的重要曆史遺產(chan) 。來自移民原鄉(xiang) 共同的文化遺產(chan) ,完全保留了大陸的生活習(xi) 俗,尤其是完整地保存了大陸南係民居建築模式和裝飾藝術的原貌。大陸地區許多實物與(yu) 技藝,由於(yu) 人為(wei) 或自然的因素,受不同程度的破壞,因此台灣的古建裝飾藝術遺存彌足珍貴,它的存在凸顯了台灣文化與(yu) 中華文化的根脈關(guan) 係。同時,兩(liang) 岸傳(chuan) 統古建築遺產(chan) 的精華——裝飾藝術都麵臨(lin) 保護與(yu) 傳(chuan) 承缺失的危機。為(wei) 此,兩(liang) 岸同胞應攜起手來,共同致力於(yu) 推進兩(liang) 岸古建裝飾藝術的搶救、保護與(yu) 文化傳(chuan) 承。
鬥拱木雕藝術。受訪者供圖
鹿港龍山寺藻井雕刻。受訪者供圖
中國古建裝飾藝術,旨在求美觀、祈吉祥、鎮邪煞、寓教化、顯富貴。審視品讀流傳(chuan) 千百年的古建裝飾藝術品,就能理解這些“牆上曆史教科書(shu) ”的奇妙。其題材多典出於(yu) 古代文學典籍、曆史故事、章回小說、神話傳(chuan) 說、民間傳(chuan) 奇等,如民眾(zhong) 喜聞樂(le) 見的《封神演義(yi) 》《三國演義(yi) 》《說嶽全傳(chuan) 》《白蛇傳(chuan) 》《楊家將》。這些經典皆倡導或隱含著忠孝節義(yi) 之道德觀,一個(ge) 構圖、一個(ge) 隱喻、一副楹聯、一句名言,都有警世教化的作用。
其中,常見的題材有體(ti) 現“忠孝廉節”的嶽母刺字、伯俞泣杖、楊震卻金、蘇武牧羊;有讚美愛惜人才、求賢若渴的“四聘”故事(堯聘舜、渭水聘賢、三顧茅廬、商湯聘伊尹);有以古人喜愛的蘭(lan) 、蓮、梅、菊“四愛”為(wei) 主題,寓意人各有誌趣和追求,思想自由;有以“四逸”(漁、樵、耕、讀)為(wei) 主題,彰顯恬淡而崇高的意境;有以“四藝”(琴、棋、書(shu) 、畫)為(wei) 主題,追求多才多藝的完美;還有以桃園結義(yi) 、三娘教子、太白醉酒、轅門斬子、郭子儀(yi) 拜壽等中國民間膾炙人口的故事為(wei) 主題,提倡世人從(cong) 善如流,聰明智慧,追求卓越。還有以家規家訓、楹聯名句為(wei) 題材的,都起到警誡後人的作用。
三峽祖師廟雕刻精美的木雕藝術。受訪者供圖
三峽祖師廟木雕藝術(局部)。受訪者供圖
千百年來,台灣同胞出入古宅祠堂、寺廟宮觀,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的精髓注入心田,就連台灣地區冥頑不化的“台獨”分裂分子,也在這些中華文化氣息極其濃厚的場所進進出出,他們(men) 早已為(wei) 中華文化浸染與(yu) 熏陶,淪肌浹骨,卻渾然不覺。
台灣古建裝飾藝術主要源於(yu) 福建與(yu) 廣東(dong) 潮汕地區,屬於(yu) 中國古代傳(chuan) 統建築裝飾藝術的南係係列。它們(men) 在分類上大致有溪底派大木設計,崇武地區石雕,泉州地區木雕、交趾、剪粘、磚刻,以及大埔地區彩繪等。自然災害、人為(wei) 破壞、年久失修等,都會(hui) 對台灣古建築及其工藝作品產(chan) 生不可逆轉的影響,所以對其進行搶救、保護,不僅(jin) 為(wei) 探究這些裝飾藝術的源流、風格、製作技藝提供曆史依據,從(cong) 而證明台灣文化源於(yu) 中華文化,還可以通過紮實的田野調查工作,尋求台灣地區古建裝飾藝術搶救、保護和傳(chuan) 承的應對之策。
廟宇裝飾藝術(彰化南瑤宮)。受訪者供圖
曆史上,福建地區特有的古建裝飾技藝移入台灣後,原貌依存。應從(cong) 中國古建裝飾藝術的整體(ti) 發展脈絡中,勾畫其曆史底蘊和文化意涵,讓世人知道中國古建裝飾藝術的優(you) 秀與(yu) 特色;同時結合建築、工藝、繪畫、曆史、宗教等多學科知識,建構台灣地區古建裝飾藝術的學理性知識。這樣,既可勾勒出中國南係古建裝飾藝術的全貌,又能使這些飽經滄桑的古建裝飾藝術珍品,成為(wei) 台灣文化源於(yu) 中華文化,台灣文化與(yu) 福建文化同根、同源、同宗、同祖的曆史鐵證。
台灣桃園李騰芳故居。受訪者供圖
中國傳(chuan) 統古建裝飾藝術,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探索其在兩(liang) 岸文化認同中的作用,有利於(yu) 祖國和平統一事業(ye) 。闡明和宣傳(chuan) 古建裝飾藝術的文化內(nei) 涵,可以讓更多台灣人民意識到台灣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中華文化是兩(liang) 岸同胞的心靈根脈和精神歸屬,進而開拓和深化“兩(liang) 岸一家親(qin) ”的交流互動格局。(完)
作者簡介:
吳巍巍,曆史學博士,現任教育部人文社會(hui) 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福建師範大學閩台區域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主要從(cong) 事閩台曆史與(yu) 文化、兩(liang) 岸關(guan) 係與(yu) 海洋史等研究。
近年來主持國家社科基金冷門“絕學”重大研究專(zhuan) 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子課題、教育部人文社科後期資助項目等各級各類課題20餘(yu) 項;科研成果獲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you) 秀成果獎,福建省社會(hui) 科學優(you) 秀成果二等獎3項、三等獎1項;入選福建省高層次人才(B類)、福建省“雛鷹計劃”青年拔尖人才、福建省高校“新世紀”優(you) 秀人才支持計劃等。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