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博覽

城市史學者熊月之談上海開埠之初的難事、趣事與意外事

陳靜 發布時間:2023-06-14 09:00: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城市史學者熊月之談上海開埠之初的難事、趣事與(yu) 意外事

  熊月之講述上海開埠指出的故事。 羊國榮 攝

  中新網上海6月12日電 (記者 陳靜)1843年,上海被開辟為(wei) 通商口岸。自此,上海迅速崛起成為(wei) 中國最大的都市,成為(wei) 舉(ju) 世聞名的多功能中心城市。

  今年正值上海開埠180周年。中國城市史研究會(hui) 會(hui) 長、中國史學會(hui) 副會(hui) 長、上海江南書(shu) 院院長熊月之12日對記者表示,中國社會(hui) 在鴉片戰爭(zheng) 以前,本身就存在對外通商的實際需求;五口通商之初,上海行政地位,遠不如廣州、福州那麽(me) 高,但上海地方官考慮問題更接地氣、更接商氣。“這也是上海開埠以後華洋關(guan) 係、官商關(guan) 係相對和諧的原因所在。”這位學者指出。

  記者當日獲悉,由教育部基地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上海大學江南文化研究中心(籌)、上海江南書(shu) 院等共同主辦“上海開埠180周年——《講好上海故事》”係列活動,希望展現上海最鮮明的品格:開放、創新、包容,以提升城市軟實力。《講好上海故事》係列活動第一講在張江科學城黨(dang) 群服務中心開講,熊月之講述了“上海開埠初期的難事、趣事與(yu) 意外事”。

  熊月之表示,1843年以後到1864年的二十來年間,上海實際上有過兩(liang) 次開放:第一次開放,即開埠通商,設立租界;第二次開放,即1853年以後租界向華人開放,華洋混處。第一次開放,決(jue) 定了上海與(yu) 外部世界特別是歐美世界的聯係,第二次開放,決(jue) 定了上海城市內(nei) 部的結構,奠定了上海在整個(ge) 中國的特別地位。

  這位學者指出,前一次開放,上海地方政府在維護國家主權的前提下,平實地履行國際條約,通過華洋分處、分設海關(guan) 、劃定租界、避免衝(chong) 突等方式,平緩地度過了因開埠帶來的衝(chong) 擊,在被動中有主動,營造了較為(wei) 寬鬆的營商環境,也順應了江南地區投身國際貿易的內(nei) 在需求。當租界成為(wei) 華洋混處的共同空間後,國際、國內(nei) 多種因素錯綜複雜作用的結果導致中外利益共同體(ti) 的形成。熊月之認為(wei) :“這是寓居在上海的外國人,與(yu) 寓居在上海的江南人,講究實際的智慧結晶。這是一種自發的社會(hui) 秩序。也可以說,這是當時寓居在上海的中外商人的智慧結晶。”

  1853年,上海對英國進出口貿易總額已經超過廣州,躍居全國第一。到19世紀50年代末期,在中外經濟、政治、文化聯係方麵,上海在“五口”中已處於(yu) 遙遙領先位置。五口通商,為(wei) 何上海獨盛?對此,多年研究城市曆史的熊月之認為(wei) ,綜合而言,這與(yu) 地方民情風俗、文化傳(chuan) 統,地方官處理事務的眼光與(yu) 能力,都有關(guan) 係。就營商環境而言,上海最為(wei) 卓越。上海開埠以後,外商很快就來到上海,並自行租地。

  這位學者解釋,當時,上海道台宮慕久在處理涉外事務時,努力營造中外和諧的氛圍。他在上海嚴(yan) 禁民眾(zhong) 稱外國人“鬼子”,同時果斷處理突發事件。上海開埠後不到一個(ge) 星期,發生過一件事:有兩(liang) 個(ge) 中國兒(er) 童被洋人鳥槍射傷(shang) ,肇事者逃逸,不知蹤影。宮慕久照會(hui) 英國首任駐上海領事巴福爾,要求嚴(yan) 肅處理。與(yu) 此同時,除了賠償(chang) 重傷(shang) 者,巴福爾製訂了“鳥槍管理條例”,對打獵的具體(ti) 地點、打獵申請手續、打獵監督等,做出詳細規定。

  上海開埠以後,也發生過一些現在看來的趣事。“最早抵達當時上海縣城的外國人,都是英國人,他們(men) 身材高大,皮膚白皙,高鼻、深目、卷發,與(yu) 中國人相貌頗為(wei) 不同。開埠以後的上海本地人,第一反應是好奇、圍觀。最初幾天,有大批的居民,男女老幼都有,川流不息地走進外國人所住的房子參觀。上海人商業(ye) 頭腦向來發達。見有那麽(me) 多人喜歡圍觀西洋人,有人就明白這是個(ge) 商業(ye) 機會(hui) ,於(yu) 是動了賺錢腦筋:賣票,有償(chang) 參觀。”熊月之指出,“對於(yu) 這則史料,不少人曾表示懷疑,但是,後來看了外國人的通信,特別是他們(men) 寫(xie) 的筆記,這才得到證實,確有其事。不光在上海城裏是有償(chang) 參觀,在鄉(xiang) 下,也是一樣。”

  據悉,中國自宋代以後,江浙一帶、閩粵一帶,便湧動著廣泛的對外貿易需求,從(cong) 絲(si) 綢、茶葉到陶瓷等,寧波、泉州、廣州等地,都曾是遠東(dong) 重要的國際貿易基地。熊月之告訴記者,在上海正式開辟為(wei) 通商口岸以前,已有中國商人向上海道台提出申請,要求開設商號,從(cong) 事對外貿易。中國商人在開埠初期的對外貿易中,作用非同一般。在英國商人還沒有立穩腳跟之前,張新賢等一批中國商人,已經捷足先登,率先來到上海,設立商號,積極投身中外貿易。這表明中國社會(hui) 本身存在對外通商的實際需求。

  外國人如何看待上海人與(yu) 廣東(dong) 人的不同特點?熊月之說,在外國人看來,上海人和廣東(dong) 人,不但口語像兩(liang) 種歐洲語言那樣地各不相同,天生的特性也各不相同:廣東(dong) 人好勇鬥狠,上海人溫文爾雅。他援引美國曆史學家丹涅特關(guan) 於(yu) 上海對於(yu) 美國人的吸引力的評論:“上海,作為(wei) 一個(ge) 外國社會(hui) 來說,是一切從(cong) 新做起,沒有廣州那些根深蒂固的傳(chuan) 統……上海呼吸到比較自由的空氣,在這種環境下,生活各方麵都比較安適。對於(yu) 美國人而言,這個(ge) 地方似乎特別稱心如意……”(完)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