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盟盟員唐克軒(左三)研究青蒿。 上海民盟供圖
中新網上海6月19日電(範宇斌 王斯博)記者19日從(cong) 上海民盟獲悉,歐洲科學院日前公布2023年院士增選結果,民盟盟員、上海交通大學農(nong) 業(ye) 與(yu) 生物學院教授唐克軒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
唐克軒長期從(cong) 事藥用植物分子生物學和生物技術研究,在植物天然產(chan) 物,如青蒿素等合成和調控領域作出了突出貢獻。
“在人類曆史上,奪走人生命最多的疾病就是瘧疾。目前,瘧疾在東(dong) 南亞(ya) 、非洲的情況仍不樂(le) 觀,隨著大眾(zhong) 對青蒿素和中草藥的認知越來越多,未來關(guan) 於(yu) 這方麵的研究會(hui) 有更大前景。”唐克軒受訪時表示,“科學家的工作就是造福人類。”
因談家楨“轉行”青蒿研究
“其實我最早是做水稻研究,因為(wei) 遺傳(chuan) 學家談家楨才轉行到青蒿領域的。”唐克軒說。
1981年,18歲的唐克軒選擇了當年的熱門專(zhuan) 業(ye) ——遺傳(chuan) 學,就讀於(yu) 四川大學。他說:“多數同學都選擇從(cong) 事人類遺傳(chuan) 學領域,但我因從(cong) 小喜歡植物,所以選擇專(zhuan) 攻植物領域的遺傳(chuan) 學研究。”
1991年,唐克軒出國攻讀植物生物技術博士學位。學成回國後,他來到複旦大學工作,經常向談家楨請教。
“有一天,談家楨對我說,‘中國不缺從(cong) 事水稻研究的學者,可中草藥研究的學者卻寥寥無幾。中草藥是中國的寶貴財富,有許多基礎問題沒有解決(jue) ,我國目前做的人也不多,你應該把研究重點轉移到中草藥研究上’。”唐克軒有些猶豫,畢竟當時中草藥的基礎研究非常薄弱、難度極大。
“就是難,才需要有人做,科學家的職責就是攻克難點、造福人類。”談家楨說的這句話,讓年輕的唐克軒觸動頗深。
於(yu) 是,從(cong) 2003年以來,唐克軒從(cong) 水稻研究轉向中草藥研究,選擇了青蒿作為(wei) 主要研究對象。
破譯青蒿“基因密碼”
這些年,唐克軒團隊破譯了青蒿的“基因密碼”,對“滬蒿1號”進行了全基因組測序、組裝、注釋及相關(guan) 分析,這是青蒿“基因密碼”首次被破譯,也是本草基因組學研究的一項重要突破。
唐克軒團隊還成功培育了高產(chan) 青蒿素的代謝工程青蒿品種。據悉,現在市場上的青蒿中青蒿素含量普遍為(wei) 0.8%-1.2%,而他們(men) 培養(yang) 的新品種含量高達3.2%。
“測序工作非常繁瑣複雜,很多人因此堅持不下去了,但是我深知這項工作的重要性,過去諸多包括青蒿在內(nei) 的菊科植物的研究因無參考基因組信息而被擱置。”唐克軒表示,既然從(cong) 事了這方麵的研究,這個(ge) 難關(guan) 就必須得被攻破。為(wei) 此,唐克軒帶領團隊長期在試驗田裏觀察、取樣、移栽、培育新品種。
6月至8月是一年中最為(wei) 炎熱的三個(ge) 月,正午時分,溫室內(nei) 的氣溫常常超過40℃,而這三個(ge) 月恰恰也是青蒿成長的最佳時期。唐克軒還記得他和團隊成員們(men) 在溫室裏“埋頭苦幹”時的場景,“汗水浸透衣衫,但大家都不會(hui) 抱怨”。
劍指“下一個(ge) 十年”
“世界衛生組織針對瘧疾的防控有個(ge) 2030年目標,即減少90%患病和死亡人數。現在每年仍有2.2億(yi) 人感染瘧疾,超40萬(wan) 人死亡。”唐克軒說。
“現在麵臨(lin) 的難題,一是東(dong) 南亞(ya) 、非洲的很多國家急需價(jia) 廉且有效的預防措施;二是青蒿素的成藥價(jia) 格依然讓部分病患難以承受;三是這兩(liang) 年瘧原蟲發生了變異,已經出現對青蒿素有耐藥性的趨勢。”唐克軒表示,未來研究的重點就是破解這三個(ge) 難題。
前些年,唐克軒團隊以中醫古方為(wei) 基礎,研發了具有預防瘧疾功效的膳食補充劑產(chan) 品,並將產(chan) 品製作成攜帶方便、口感佳的“軟糖”。產(chan) 品投放到非洲後發現,因當地氣溫過熱,軟糖容易融化。於(yu) 是,唐克軒團隊又製成片劑,方便存儲(chu) 和使用。
“耐藥性問題是我們(men) 的工作重點,在瘧原蟲變異的情況下,各方也在積極尋求破解的方法。”唐克軒說,當前,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院等多個(ge) 學科團隊共同攻關(guan) ,相信能夠解決(jue) 這個(ge) 難題。”(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