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招生考量種族因素被判違憲
不看膚色,美國高等教育會(hui) 有什麽(me) 變化
當地時間6月29日,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做出裁決(jue) ,認定哈佛大學和北卡羅來納大學將種族因素作為(wei) 招生標準違反了美國憲法第14條修正案的平等保護條款,包括首席大法官約翰·羅伯茨在內(nei) 的6名保守派大法官都對此投出讚成票。
這一曆史性裁決(jue) 推翻了美國高等教育史上幾十年來的判例。未來,全美大部分高校在招生時,不能再將種族作為(wei) 考量因素。保守派大法官約翰·羅伯茨指出,長期以來,美國高校在招生時錯誤地認定,一個(ge) 人身份的核心是其膚色,而不是成長過程中所克服的挑戰、培養(yang) 的技能或吸取的經驗教訓,“美國的憲法曆史不會(hui) 容忍這種選擇”。
華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孫碧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此前,包括加利福尼亞(ya) 州、密歇根州、佛羅裏達州和華盛頓州等在內(nei) 的9個(ge) 州,已經禁止高校在招生中考慮種族因素,這使得亞(ya) 裔等族群的入學率上升,但新裁決(jue) 生效後美國高校的招生錄取製度將會(hui) 發生何種改變,仍有待觀察。
裁決(jue) 將帶來何種改變
這次訴訟由非營利組織“學生公平錄取組織”(SFFA)提起,指控哈佛大學和北卡羅來納大學在招生過程中把種族列為(wei) 錄取標準之一,低估了亞(ya) 裔的學術成就和績點高分,涉嫌歧視。
20世紀60年代,美國國內(nei) 掀起了反對種族歧視的平權行動。多年來,許多高校借助有關(guan) 政策,提高了少數族裔的入學率。
據孫碧介紹,此前多起涉及美國高校招生的知名案件中,法院均認定大學招生時考慮種族多元化是正當的,其中包括2003年針對密歇根大學的“格魯特爾訴博林傑案”。
此次裁決(jue) 中,約翰·羅伯茨正是援引了聯邦最高法院2003年“格魯特爾訴博林傑案”的裁決(jue) 結果,承認了平權行動的合憲性,但同樣援引了當時大法官桑德拉·戴·奧康納的話,奧康納曾希望“以種族為(wei) 考慮因素的招生”必須在“25年內(nei) ”被推翻。如今,這個(ge) 時間點被提前了5年。美國《紐約客》雜誌專(zhuan) 欄作家傑·凱斯賓·康指出,此次案件中,哈佛大學招生辦公室明顯有對亞(ya) 裔學生的刻板印象,把他們(men) 視為(wei) “勤奮但缺乏個(ge) 性的人”。
“現在就是結束的時間。”約翰·羅伯茨說,申請人仍然可以透露他們(men) 的種族,並討論種族如何“影響了他或她的生活”。大學可以找到種族因素的替代品——比如經濟劣勢或地理出身——來建立多元化的學生群體(ti) 。
美國自由派大法官索尼婭·索托馬約爾則對裁決(jue) 結果提出異議。索托馬約爾反駁說:“種族在學生生活中至關(guan) 重要,聯邦最高法院無法逃避這一事實,還宣布了一個(ge) ‘虛假的承諾’。”她認為(wei) ,如今的裁決(jue) 將使“平權運動”取得的重大進展出現倒退,這將使高校在招生時實際上不會(hui) 再考慮種族因素。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的分析,全美大多數高校招生政策中均納入種族因素,因此他們(men) 將不得不重新設計招生方案。反對者擔心,這會(hui) 使美國少數族裔的利益受損,接下來,校園裏白人和亞(ya) 裔美國學生將增多,非裔和西班牙裔學生將減少。
孫碧補充說,1996年,加利福尼亞(ya) 州公投通過州憲法修正案“209法案”,旨在禁止種族和性別歧視,公立大學不得在招生時考量種族因素。但從(cong) 事實結果來看,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2022年秋季入學的新生中,非裔學生隻占3.4%。
如今,加利福尼亞(ya) 州、密歇根州、佛羅裏達州和華盛頓州等9個(ge) 州已經禁止高校依據《平權法案》、將種族作為(wei) 考量學生入學的標準。他們(men) 同時在采取其他方式確保入學公平性,例如嚐試招收更多低收入家庭的學生,或者啟動“百分比”計劃,本州內(nei) 參與(yu) 計劃的公立大學,將向成績排在各自高中規定比例之列的學生給予錄取保證。
6月30日,數十所大學的招生負責人表示,他們(men) 對教育多元受到的打擊感到失望。其中一些負責人補充說,會(hui) 找到新的方法來招收更多的非裔和拉美裔的學生。
美國一些高校開始改革招生流程
對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此次裁決(jue) ,美國國會(hui) 兩(liang) 黨(dang) 的反應呈現出極端反差。共和黨(dang) 人普遍對最高法院的裁決(jue) 表示讚許,民主黨(dang) 人則批評這一裁決(jue) 是“平權運動”的倒退。
美國眾(zhong) 議院議長、共和黨(dang) 人凱文·麥卡錫表示,新裁定將使學生能夠“基於(yu) 平等標準和個(ge) 人優(you) 點進行競爭(zheng) ”。共和黨(dang) 眾(zhong) 議員、韓裔美國人楊·金在社交媒體(ti) 上寫(xie) 道,“基於(yu) 種族的教育政策分裂了我們(men) 的國家,破壞了美國的全球競爭(zheng) 力,並阻礙學生充分發揮潛力。”
判決(jue) 發布當日,美國總統拜登發表講話,表示“強烈不同意”裁決(jue) 結果。拜登稱,“種族多元的大學會(hui) 更強大”,“歧視在美國仍然存在。我們(men) 需要一個(ge) 適合所有人的高等教育體(ti) 係”。拜登還宣布了幾項計劃,包括發布一份報告,指導美國高校增加多樣性和教育機會(hui) ,並向學校提供招生行為(wei) 合規性的指導等。他還稱正考慮采取行政措施,要求教育部門研究保持大學生群體(ti) 多樣性的方法。拜登還認為(wei) ,“逆境”應該成為(wei) 大學招生的“新標準”,應獎勵那些戰勝與(yu) 收入、種族或其他因素相關(guan) 挑戰的人。一些學校已經開始對招生流程進行改革。
“現在,學生們(men) 在申請學校的個(ge) 人陳述裏寫(xie) 足球訓練,寫(xie) 祖母去世……但不寫(xie) 自己受過的考驗和磨難。”馬裏蘭(lan) 大學本科招生主任香農(nong) ·甘迪在美國教育委員會(hui) 4月的一次演講中表示,未來,他們(men) 會(hui) 要求學生申請文書(shu) 的內(nei) 容要包含種族如何影響自己的生活,陳述自己對“多樣性、公平性和包容性”的理解。類似上述的做法在美國高校教師招聘中很常見。
不公平已成為(wei) 美國社會(hui) 係統性弊病
根據美國《紐約時報》6月30日援引多家專(zhuan) 業(ye) 機構的一份民調結果,大多數美國人不支持將種族作為(wei) 高校學生錄取的一個(ge) 因素。美國國家公共電台則指出,種族對於(yu) 美國人從(cong) 來就不是一個(ge) 容易處理的話題,在裁決(jue) 生效後,相關(guan) 問題的解決(jue) 將會(hui) 變得更加棘手。
聯合國消除種族歧視委員會(hui) 2022年9月21日發布的關(guan) 於(yu) 審議美國履行《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國際公約》情況的結論性報告指出,美國曆史上殖民主義(yi) 和奴隸製留下的陰影至今仍揮之不去,並助長了美國社會(hui) 流行的種族主義(yi) 。近幾年來,美國仇恨犯罪和仇恨言論事件層出不窮,與(yu) 種族有關(guan) 的槍支死傷(shang) 人數大幅增加,有色人種和少數族裔在醫療、教育、住房等領域持續麵臨(lin) 係統性歧視。
“今天對亞(ya) 裔美國人和所有美國人來說都是美好的一天。”6月29日,在聯邦最高法院現場,亞(ya) 裔美國人教育聯盟主席趙宇空告訴英國廣播公司(BBC),這一裁決(jue) 維護了“任人唯賢”的原則,那是“美國夢的基石”。
“誰在長期主導美國教育界的‘任人唯賢’”?英國《衛報》評論員泰約·貝羅援引2021年一項研究數據給出了答案——“美國有權勢的人”。研究數據顯示,哈佛大學近一半白人學生要麽(me) 是運動員,要麽(me) 是校友或者員工的孩子,或者其父母為(wei) 學校捐贈了一大筆錢。事實上,隻有57%的白人學生最終成功地被錄取是因為(wei) 其成績優(you) 異。
近年來,包括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和阿默斯特學院在內(nei) 的一小部分著名院校已經廢除了傳(chuan) 承偏好政策,但包括哈佛大學和其他常春藤盟校在內(nei) 的許多學校仍在繼續這種做法。美國《紐約客》雜誌專(zhuan) 欄作家傑·凱斯賓·康指出,幾乎可以肯定的是,像哈佛大學這樣的精英學校或多或少會(hui) 繼續履行其多元化使命,不過透明度會(hui) 比以前更低。隨著這些高校不再強製要求學生提交如SAT或ACT(均被稱為(wei) “美國高考”)等標準化考試成績,亞(ya) 洲學生的錄取人數可能會(hui) 被進一步限製。“雖然這些亞(ya) 裔學生在聯邦最高法院贏得了一場持續多年的訴訟,但他們(men) 的支持者可能會(hui) 發現,自己處於(yu) 比以前更加不透明的招生氛圍中。”
本報北京7月5日電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xi) 記者 劉胤衡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