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中國·遇見新時代”中蒙媒體(ti) 上海江蘇行聯合采訪活動於(yu) 近日落幕。來自蒙古國國家公眾(zhong) 廣播電視台、《今日報》等23家蒙古國主流媒體(ti) 及中國中央媒體(ti) 的40餘(yu) 名記者來到上海、江蘇,圍繞高質量發展、科技創新、生態環保、城市治理等內(nei) 容展開全媒體(ti) 采訪報道。蒙古國記者在切身感受高質量發展的“中國脈動”的同時,也將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生動圖景介紹給蒙古國民眾(zhong) 。
“人與(yu) 自然和諧相處的美麗(li) 景象讓我印象深刻”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是許多蒙古國記者的興(xing) 趣所在。在上海豫園曆史風貌保護區,蒙古國記者們(men) 不懼烈日,在這座設計精巧的明代古典園林中流連忘返。“這裏注重對傳(chuan) 統文化的保護和修繕,讓我們(men) 觸摸到了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脈搏。”蒙古國《今日報》記者米格瑪爾吉日嘎拉說。
在蘇州禦窯金磚博物館,蒙古國記者們(men) 再次被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傳(chuan) 承與(yu) 發展及古建築保護所折服。蒙古國胡門賜網記者孟赫蘇倫(lun) 嘎向導遊詳細了解當年皇室禦用的“天下第一磚”的燒製過程之後,連連讚歎這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珍貴。特意為(wei) 蘇州之行穿上漢服、搭配發簪的蒙古國寶勒德網記者敖特根圖雅精心挑選了博物館的文創產(chan) 品,“蘇州是一個(ge) 曆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城市,有許多名勝古跡保留著原來的樣貌,也能看到許多身著傳(chuan) 統服飾的人走在小橋流水間,很有意境,非常美”。
“這裏人與(yu) 自然和諧相處的美麗(li) 景象讓我印象深刻。”在南通五山濱江片區,麵對眼前一江清水、兩(liang) 岸蔥蘢的美景,蒙古國記者協會(hui) 副主席兼秘書(shu) 長烏(wu) 幹巴雅爾發出感歎,難以想象幾年前這裏還因工業(ye) 集聚嚴(yan) 重影響當地生態環境。他表示,從(cong) 長江“十年禁漁”可以看出中國是一個(ge) 非常重視環境保護的國家,“從(cong) 捕魚人到護魚人”展現了中國不僅(jin) 重視生態修複、環境治理,也關(guan) 注民生,為(wei) 長江漁民創造了更好的工作條件。“中國在可持續發展的同時注重環境保護,為(wei) 全球環境治理作出了很大貢獻,值得肯定,也值得我們(men) 學習(xi) 借鑒。”
目前,在蒙古國總統呼日勒蘇赫的倡議下,蒙古國正在進行種植10億(yi) 棵樹的活動。看到五山濱江片區的生態修複案例後,蒙古國網絡發展聯盟主席孟赫都拉深受觸動,表示蒙古國在很多領域需要向中國學習(xi) 經驗。“我們(men) 不向這麽(me) 好的鄰國學習(xi) ,向誰學習(xi) ?中國的每個(ge) 城市都是綠色的,路上幾乎每三輛汽車裏就有一輛是綠色環保的電動車,而我們(men) 正麵臨(lin) 荒漠化、空氣汙染和道路擁堵等。總統先生的提議非常有意義(yi) ,現在我國每個(ge) 公民、每個(ge) 組織以及政府部門都參與(yu) 其中。”
“有趣、強大、開放的中國”
第一次來到中國長三角地區的蒙古國記者協會(hui) 肯特分會(hui) 記者鋼其木格,用“有趣、強大、開放”形容此行對中國的感受。在江蘇啟東(dong) 呂四港開發區,采訪團抵達港口時,一艘貨輪剛剛靠岸,渾厚的汽笛聲與(yu) 一排排集裝箱和遠控橋吊深深震撼了來自內(nei) 陸國家蒙古國的記者們(men) 。鋼其木格說,蒙古國沒有海港,因此港口對蒙古國民眾(zhong) 來說非常新奇。港口運營是體(ti) 現地方實力的關(guan) 鍵因素,能夠為(wei) 當地帶來直接的經濟效益,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呂四港位於(yu) 長江入海口,是“一帶一路”倡議、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ti) 化發展戰略的交會(hui) 點。烏(wu) 幹巴雅爾表示,呂四港開發區麵積很大、規劃明確,在人工智能技術和安全領域做得非常到位,正在打造世界一流港口,這讓他深感欽佩。蒙古國正計劃通過更多中國港口進口貨物。今後,蒙古國記者也將繼續報道中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具體(ti) 實例,加深蒙古國民眾(zhong) 的了解。
無人駕駛汽車堪稱此行對蒙古國記者最具吸引力的一項技術。在上海西井科技公司,聽到工作人員介紹該公司在中蒙邊境內(nei) 蒙古策克口岸投入使用的無人駕駛集裝箱運輸卡車Q-Chassis後,蒙古國記者們(men) 將工作人員團團圍住,詳細詢問人工智能芯片、工業(ye) 級AI攝像頭、智慧物流等相關(guan) 情況。策克口岸是中蒙兩(liang) 國煤炭交易的重要樞紐,這款無人駕駛集裝箱運輸卡車進一步提升了口岸通關(guan) 效能。蒙古國達日達斯網記者烏(wu) 尼日陶格套表示,要想促進港口複蘇、增加出口量,節省人力、提高生產(chan) 力至關(guan) 重要。“就在幾天前,蒙古國總理訪問了中國,雙方計劃在中蒙邊境增設24小時通關(guan) 口岸,這將是雙邊關(guan) 係發展的一個(ge) 轉折點。”
在蘇州長三角智能網聯汽車產(chan) 業(ye) 示範區智控中心,蒙古國記者們(men) 不停地向中心的工作人員詢問道路測試示範區內(nei) 無人駕駛車輛的相關(guan) 細節。蒙古國今日網記者阿倫(lun) 高娃坐在虛擬駕駛互動艙內(nei) ,一邊從(cong) 各個(ge) 角度拍攝,一邊對著攝像頭解說。“之前隻在電視上看過無人駕駛汽車,今天第一次體(ti) 驗自動駕駛,感覺奇妙又興(xing) 奮!”她告訴記者,她的視頻節目主要麵對年輕觀眾(zhong) ,計劃把此行的真實感受製作成輕鬆的對談節目,帶領20多萬(wan) 粉絲(si) 一起感受中國的魅力。蒙古國網絡聯盟索寧網記者朝亦紮勒表示,他2019年曾來過中國,脫貧攻堅戰是當時的主題;如今再次來到中國,感到全社會(hui) 正朝著人工智能、未來科技領域發展,切實體(ti) 會(hui) 了中國的發展速度。“我相信蒙古國民眾(zhong) 也會(hui) 特別關(guan) 注科技、電子、無人駕駛等領域的成功案例。在全球化時代,與(yu) 世界同步發展的夢想吸引著每一個(ge) 人。”
除了高科技推動的工業(ye) 領域發展,人工智能技術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也深受蒙古國記者的歡迎。在上海熙香藝享AI餐廳,他們(men) 品嚐了機器人現場製作的番茄炒蛋;在蘇州人工智能平台公司思必馳,他們(men) 對語音控製的升降晾衣架、室內(nei) 照明、可翻譯的語音盒子等智能家居產(chan) 品讚歎不已。孟赫都拉告訴記者:“對於(yu) Z世代的蒙古國網絡媒體(ti) 記者來說,這次不僅(jin) 走進了中國老百姓的生活,也看到了中國的科技發展成果,新鮮、美妙,令人難忘。”
(光明日報記者 藺紫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