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博覽

重振製造業,歐洲麵臨多重挑戰

李嘉寶 發布時間:2023-07-12 09:03: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重振製造業(ye) ,歐洲麵臨(lin) 多重挑戰(環球熱點)

  中國物流與(yu) 采購聯合會(hui) 近日公布6月份全球製造業(ye) 采購經理指數(PMI)。從(cong) 地區數據看,當月歐洲製造業(ye) PMI為(wei) 45.4%,較上月下降0.8個(ge) 百分點,連續5個(ge) 月環比下降,連續11個(ge) 月在50%以下,創出自2020年6月以來新低。

  自7月1日起,西班牙開始擔任歐盟輪值主席國。西班牙首相桑切斯近日介紹了該國任期內(nei) 的優(you) 先事項,將重振歐洲工業(ye) 、推動歐洲“再工業(ye) 化”作為(wei) 重要目標之一。專(zhuan) 家指出,相關(guan) 數據顯示,當前歐洲製造業(ye) 下行風險加大。重振製造業(ye) ,歐洲麵臨(lin) 能源成本壓力大、美國產(chan) 業(ye) 政策衝(chong) 擊、國際產(chan) 業(ye) 競爭(zheng) 加劇等多重挑戰。

  能源危機:損害競爭(zheng) 力

  當地時間7月4日,歐盟統計局發布最新數據顯示,石油方麵,2022年第一季度,俄羅斯是歐盟最大供應國,份額為(wei) 26.0%;到2023年第一季度,俄羅斯的份額僅(jin) 為(wei) 3.2%。氣態天然氣方麵,2022年第一季度,俄羅斯是歐盟最大供應商,份額為(wei) 38.8%;到2023年第一季度,俄羅斯的份額僅(jin) 為(wei) 17.4%。

  烏(wu) 克蘭(lan) 危機全麵升級以來,歐盟追隨美國對俄羅斯天然氣和石油產(chan) 品實施禁運或限價(jia) ,引發能源供應緊張、通脹加劇等一連串反噬效應。同時,美國借機向歐洲出口高價(jia) 天然氣,進一步抬高了歐洲的能源成本。一段時間以來,能源危機傳(chuan) 導至製造業(ye) 領域,有關(guan) 歐洲“去工業(ye) 化”的討論日益增多。

  英國經濟學人智庫認為(wei) ,持續的能源成本劣勢將使歐洲產(chan) 品競爭(zheng) 力下降,企業(ye) 推動部分中間產(chan) 品進口替代將造成全球產(chan) 業(ye) 鏈的“去歐洲化”,損害歐洲的競爭(zheng) 力。

  中國現代國際關(guan) 係研究院研究員劉明禮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分析,製造業(ye) 對能源依賴程度高,能源短缺、價(jia) 格上升都會(hui) 影響相關(guan) 企業(ye) 及產(chan) 品的競爭(zheng) 力。過去幾十年,歐洲人選擇了地緣距離近、價(jia) 格相對便宜、供應較穩定的俄羅斯能源。當歐洲尋求與(yu) 俄能源“脫鉤”時,製造業(ye) 不可避免地受到巨大衝(chong) 擊。以德國為(wei) 例,德國製造業(ye) 發達且高度依賴俄羅斯能源。在本輪能源危機中,德國製造業(ye) 受損明顯,且經濟較早出現衰退信號,對外來投資的吸引力也在減弱。

  標普全球7月3日發布的數據顯示,6月德國製造業(ye) PMI為(wei) 40.6,創下3年多來最低值。德國經濟研究所近日發布研究報告稱,2022年從(cong) 德國淨外流的外國直接投資高達1250億(yi) 歐元,位列報告關(guan) 注的46個(ge) 國家之首,這也是德國外國直接投資淨流出量“有史以來最高值”。有專(zhuan) 家表示,該現象一定程度上表明德國已開啟了“去工業(ye) 化”進程。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歐洲研究所研究員、歐洲經濟研究室主任孫彥紅向本報記者指出,2012年,歐盟曾發布“再工業(ye) 化”戰略,提出到2020年將製造業(ye) 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至20%的目標。然而,受歐債(zhai) 危機和英國“脫歐”衝(chong) 擊,歐盟製造業(ye) 投資和產(chan) 值均未明顯增加,其增加值占GDP比重並未提升,2020年受疫情影響更大幅降至不足15%,2021年略有回升,但仍低於(yu) 2012年的水平。

  “如果說2020年暴發的新冠疫情打亂(luan) 了歐洲‘再工業(ye) 化’節奏,那麽(me) 2022年的烏(wu) 克蘭(lan) 危機及其引發的歐洲能源危機,則直接令歐洲麵臨(lin) 新一輪‘去工業(ye) 化’威脅。”孫彥紅認為(wei) ,歐洲製造業(ye) 當前麵臨(lin) 許多困難:一是能源密集型製造業(ye) 受衝(chong) 擊嚴(yan) 重。至2022年9月底,歐盟範圍內(nei) 的鋁、鋅、鋼鐵、化工等高能耗行業(ye) 產(chan) 能因停產(chan) 或外遷已萎縮了近一半。二是一批被譽為(wei) “隱形冠軍(jun) ”的中小型製造業(ye) 企業(ye) 破產(chan) ,削弱了歐洲的整體(ti) 創新能力。三是當前歐洲通脹率仍在高位,且麵臨(lin) 新一輪勞動力成本上漲壓力。歐洲央行連續8次加息,進一步推高了企業(ye) 的借貸及生產(chan) 成本,將迫使製造業(ye) 企業(ye) 進一步壓縮投資。

  “美國製造”:“一把利刃”

  自烏(wu) 克蘭(lan) 危機全麵升級、歐洲深陷能源危機以來,美國以相對低的能源價(jia) 格,吸引不少歐洲企業(ye) 轉移產(chan) 業(ye) 或加大投資。

  2022年10月,法國總統馬克龍在歐盟峰會(hui) 後指責美國賣給歐洲的天然氣價(jia) 格比美本土市場售價(jia) 高出3至4倍,稱美國從(cong) 地緣政治爭(zheng) 鬥中獲取超額利潤。相關(guan) 數據還顯示,2022年12月,美國得克薩斯原油與(yu) 俄羅斯烏(wu) 拉爾原油每桶價(jia) 差已從(cong) 2022年2月的2.97美元升至36.7美元。

  德國《圖片報》披露的一份歐盟委員會(hui) 文件顯示,高昂的能源價(jia) 格給德國中小企業(ye) 帶來沉重負擔。1/4受訪德國中小企業(ye) 考慮將生產(chan) 線遷往國外,能源密集型行業(ye) 尤其如此。據德國《商報》報道,僅(jin) 美國俄克拉何馬州就吸引了60多家德國企業(ye) 前往投資擴展業(ye) 務。

  美國推出的單邊主義(yi) 產(chan) 業(ye) 政策,也令歐洲製造業(ye) 雪上加霜。孫彥紅表示,2023年1月1日生效的美國《通脹削減法案》,出台包括高額補貼在內(nei) 的大量措施,以推動電動汽車和其他綠色產(chan) 業(ye) 在美國本土發展。該法案推出後,不少歐洲企業(ye) 將投資計劃轉向美國,歐洲製造業(ye) 進一步受損,加劇歐洲“去工業(ye) 化”壓力。

  法國《快報》近日刊文,將美國《通脹削減法案》稱為(wei) 法國製造業(ye) 麵臨(lin) 的“一把利刃”,稱該法案將吸引許多歐洲大型製造企業(ye) 到美國投資,“對歐洲十分不利”。

  有分析認為(wei) ,目前歐洲正在進行的產(chan) 業(ye) 轉移,與(yu) 曆史上過剩產(chan) 業(ye) 或落後產(chan) 業(ye) 出走的情況有所不同。不少向美國轉移產(chan) 能的公司,都是歐洲製造業(ye) 的核心競爭(zheng) 力,一些綠色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也在美國《通脹削減法案》等的強勢幹預下,出於(yu) 成本考慮遠離了歐洲。正如歐盟委員會(hui) 執行副主席維斯塔格所指出的,美國《通脹削減法案》在諸多關(guan) 鍵產(chan) 業(ye) 領域給歐盟“帶來嚴(yan) 重威脅”。

  事實上,美國近幾屆政府都在不遺餘(yu) 力地推進“美國製造”,給歐洲“再工業(ye) 化”進程帶來挑戰。奧巴馬政府啟動“先進製造夥(huo) 伴”計劃,提出“買(mai) 美國貨”的口號,曾引起歐洲國家的抵製。特朗普政府時期,美國曾對歐洲汽車、鋼鋁等產(chan) 品征收高額關(guan) 稅,大搞貿易壁壘。拜登政府時期,美國推出的《基礎設施投資法案》《芯片和科學法案》《通脹削減法案》等,進一步加大了對本國製造業(ye) 的扶持力度。

  “歐洲重振製造業(ye) ,一直麵臨(lin) 來自美國的挑戰和壓力。”劉明禮分析,從(cong) 傳(chuan) 統領域看,美國拜登政府上台後極力推動“再工業(ye) 化”,發展本國工業(ye) 企業(ye) 。在歐洲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競爭(zheng) 力相對下滑的背景下,美國扶持本國製造業(ye) 的政策使歐洲麵臨(lin) 衝(chong) 擊。從(cong) 新興(xing) 領域看,美國推出的《通脹削減法案》將對歐洲綠色產(chan) 業(ye) 形成虹吸效應,吸引更多歐洲企業(ye) 來美投資;在數字領域,美國的高科技企業(ye) 、互聯網企業(ye) 等相對歐洲企業(ye) 來說,具有明顯的競爭(zheng) 優(you) 勢,對歐洲也構成挑戰。

  內(nei) 部問題:重要掣肘

  當前,全球製造業(ye) 競爭(zheng) 日趨激烈,歐洲也在發力。例如:歐盟提出《綠色協議工業(ye) 計劃》,以增強歐洲淨零工業(ye) 的競爭(zheng) 力。德國的《國家工業(ye) 戰略2030》提出深化工業(ye) 4.0戰略,推動德國工業(ye) 全方位升級。法國公布“再工業(ye) 化”計劃,提出一係列扶持綠色產(chan) 業(ye) 及歐洲汽車、電池製造業(ye) 的措施。意大利推出“意大利製造”法案,旨在促進製造業(ye) 發展及完善相關(guan) 製度。

  孫彥紅指出,當前製造業(ye) 增加值占歐盟27國GDP的比重接近16%,雖然占比不高,但在歐盟經濟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一,製造業(ye) 是技術創新的源泉,是提升勞動生產(chan) 率的關(guan) 鍵部門。其二,製造業(ye) 產(chan) 品出口占歐盟對外出口總額的比重約為(wei) 3/4,直接決(jue) 定著歐盟進口能源和其他原材料的能力。第三,製造業(ye) 是現代服務業(ye) 發展的重要依托,由兩(liang) 者構成的“廣義(yi) 製造業(ye) ”增加值占歐盟GDP比重長期保持在65%以上,製造業(ye) 的興(xing) 衰直接決(jue) 定著高端服務業(ye) 的發展前景。

  “目前來看,歐洲製造業(ye) 既有優(you) 勢,又有劣勢。”孫彥紅表示,優(you) 勢方麵,化學、機動車輛、機械等是歐盟的傳(chuan) 統優(you) 勢產(chan) 業(ye) ,多數歐洲國家尤其擅長專(zhuan) 業(ye) 化生產(chan) 與(yu) 開拓細分市場,具有漸進式改進已有工業(ye) 技術、並將之與(yu) 傳(chuan) 統手工工藝及文化元素等相結合的突出能力。劣勢方麵,歐盟委員會(hui) 在2021年5月發布的新產(chan) 業(ye) 戰略中明確表示,歐盟在人工智能、半導體(ti) 、鋰電池等重要領域已逐步喪(sang) 失領先地位,在電動汽車領域發展較為(wei) 滯後,而歐洲市場正在成為(wei) 其他經濟體(ti) 激烈競爭(zheng) 的目標。

  “重振製造業(ye) ,歐洲麵臨(lin) 一些內(nei) 部挑戰。”劉明禮認為(wei) ,一是成本問題。除了能源成本,歐洲勞動力成本也較高,且人口老齡化問題嚴(yan) 重,年輕勞動力相對不足,福利體(ti) 製麵臨(lin) 嚴(yan) 重壓力。中長期來看,該因素將限製歐洲製造業(ye) 企業(ye) 的競爭(zheng) 力。二是創新力不足。相對美國而言,歐洲金融市場運行較穩健,但在創新激勵方麵的政策不夠,製造業(ye) 創新投資及成果都明顯落後於(yu) 美國。“未來,歐盟及歐洲國家應出台更加明確的產(chan) 業(ye) 政策,加強對‘再工業(ye) 化’進程的引領,同時有必要進行福利體(ti) 製改革,為(wei) 製造業(ye) 發展提供必要保障。”

  “總體(ti) 而言,歐盟推進‘再工業(ye) 化’前景並不樂(le) 觀。”孫彥紅認為(wei) ,鑒於(yu) 歐洲國家普遍存在勞動力成本高、能源成本高問題,去年以來一路攀升的利率也提高了企業(ye) 借貸成本,未來要促進勞動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製造業(ye) 回流難度很大。此外,人口老齡化、高技能勞動力缺乏也是重要掣肘因素。未來,歐洲要繼續推進“再工業(ye) 化”,基於(yu) 現有產(chan) 業(ye) 結構提高製造業(ye) 與(yu) 工業(ye) 比重不太現實,應推動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發展,同時加強對已有產(chan) 業(ye) 高附加值環節的再造。這需要歐盟在研發創新上投入更多資金,尤其是加強公共部門研發投入對企業(ye) 部門的引導和激勵作用,特別是要激勵企業(ye) 在數字轉型和綠色轉型的技術創新上實現更多突破。(本報記者 李嘉寶)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