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博覽

發達國家需正視應對氣候變化的責任(鍾聲)

發布時間:2023-07-14 09:08: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應對氣候變化是人類共同的事業(ye) ,國際社會(hui) 應共同推動建立公平有效的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機製。在氣候變化問題上,如果抱著功利主義(yi) 的思維,希望多占點便宜、少承擔點責任,最終將是損人不利己

  

  最近一段時間,全球多地遭遇極端天氣。聯合國秘書(shu) 長古特雷斯警告:“如果我們(men) 繼續拖延所需采取的關(guan) 鍵措施,我認為(wei) 我們(men) 將步入一種災難性局麵。”然而,發達國家長期不正視其責任,遲遲不兌(dui) 現有關(guan) 承諾,導致當前氣候議程“遭到破壞”,日益引起國際社會(hui) 尤其是廣大發展中國家的不滿。

  發達國家在氣候變化問題上負有曆史責任、法律義(yi) 務和道義(yi) 責任,發展中國家是氣候變化問題最大的受害者。英國《自然·可持續發展》雜誌不久前刊發由英國利茲(zi) 大學等開展的最新研究顯示,全球約90%的過量碳排放源自美國等發達國家。然而,發達國家隻是不斷高喊口號,同時向發展中國家轉嫁其責任義(yi) 務。這完全違背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其《巴黎協定》明確的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巴西總統盧拉日前指出:“在過去200年裏,真正汙染地球的是那些進行了工業(ye) 革命的人,因此他們(men) 必須償(chang) 還他們(men) 對地球欠下的曆史性債(zhai) 務。”

  廣大發展中國家並沒有看到發達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足夠誠意。氣候融資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關(guan) 鍵。根據《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其《巴黎協定》的明確規定,發達國家負有明確的出資責任和義(yi) 務,發展中國家是自願出資。英國利茲(zi) 大學等開展的最新研究顯示,發達國家應向低碳排放國家支付總計170萬(wan) 億(yi) 美元的補償(chang) 金,以確保應對氣候變化的相關(guan) 目標可以實現。古特雷斯表示,到2030年,發展中國家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麵的資金需求將飆升至每年3400億(yi) 美元。麵對如此大的資金缺口,發達國家卻連14年前作出的2020年前每年向發展中國家提供1000億(yi) 美元氣候資金的承諾都未兌(dui) 現,其承諾的全球適應資金翻倍的路線圖仍不明朗。在日前舉(ju) 行的新全球融資契約峰會(hui) 上,氣候融資問題成為(wei) 焦點。聯合國氣候變化迪拜大會(hui) 候任主席蘇爾坦表示,共同應對氣候變化、推動世界可持續發展的資金缺口巨大,“僅(jin) 靠創可貼和止痛片,不可能解決(jue) 大手術才能解決(jue) 的問題”。

  近年來,一些發達國家氣候政策出現倒退,化石能源消費和碳排放不減反增,影響全球氣候治理進程。美國政府反複說要“透明”“負責”“尊重國際規則”,卻一直缺少連續、一致、透明、負責任的應對氣候變化政策,甚至未批準《京都議定書(shu) 》,一度退出《巴黎協定》,成為(wei) 全球氣候治理的攪局者。美國還以推動本國能源轉型為(wei) 借口,通過各種不公平法案和行政舉(ju) 措,投入數千億(yi) 美元為(wei) 本國製造業(ye) 提供高額補貼,同時針對別國的綠色產(chan) 業(ye) 大搞貿易壁壘,掐斷發展中國家獲得綠色技術的路徑。這些行為(wei) 公然違反世貿組織規則,擾亂(luan) 全球綠色產(chan) 業(ye) 鏈和供應鏈,破壞各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努力,與(yu) 國際社會(hui) 應對氣候變化的集體(ti) 努力背道而馳。

  中國是生態文明的踐行者,也是氣候治理的行動派。中國宣布了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將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強度降幅,用全球曆史上最短的時間實現從(cong) 碳達峰到碳中和。中國穩步推進能源結構調整,風電、光伏裝機量、發電量均居世界第一,新能源汽車產(chan) 銷量居全球之首。彭博社日前的報道指出,就對我們(men) 氣候未來最重要的指標——采用清潔能源取代化石燃料的速度而言,中國正成為(wei) 領導者之一。中國不僅(jin) 自身堅持走綠色發展道路,還持續深化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在綠色“一帶一路”和南南合作框架下,盡己所能為(wei) 其他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提供支持和幫助。

  應對氣候變化是人類共同的事業(ye) ,國際社會(hui) 應共同推動建立公平有效的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機製。在氣候變化問題上,如果抱著功利主義(yi) 的思維,希望多占點便宜、少承擔點責任,最終將是損人不利己。發達國家應正視其曆史責任,盡快兌(dui) 現承諾,加大對發展中國家資金、技術和能力建設支持,與(yu) 發展中國家攜手推動全球氣候治理取得實質性進展。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