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博覽

《藝術中的中國故事》講座在柏林中國文化中心舉辦

發布時間:2023-07-14 09:11: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藝術中的中國故事》講座在柏林中國文化中心舉(ju) 辦

  圖為(wei) 講座活動現場。 柏林中國文化中心供圖

  中新網柏林7月13日電 “中國故事”講座之《藝術中的中國故事》12日晚在柏林中國文化中心(簡稱“中心”)舉(ju) 辦,這是中心今年舉(ju) 辦的第三場“中國故事”講座。

  本次講座特邀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培訓中心副主任劉波教授主講,40多位熱愛中國文化藝術的中德友人參加了活動。

圖為(wei) 現場觀眾(zhong) 提問。 柏林中國文化中心供圖

  圖為(wei) 現場觀眾(zhong) 提問。 柏林中國文化中心供圖

  柏林中國文化中心主任孫勤航在致辭中介紹,劉波教授作為(wei) 藝術史博士、國家一級美術師,長年致力於(yu) 研究宋元繪畫鑒賞、古典詩文以及佛教壁畫、畫像、墓葬壁畫等,造詣深厚,發表了眾(zhong) 多學術論文和著作,舉(ju) 辦了多次美術作品展覽。劉教授也積極推動中西文化交流,經常到國外講學。今天我們(men) 齊聚一堂,用藝術作為(wei) 語言,以文化作為(wei) 橋梁,在中國故事中探討中國文化藝術的博大精深,促進中西方文明交流和互鑒,不斷增強中華文化與(yu) 世界文化的深度交融和共同發展。

  劉波教授的講座深入淺出,從(cong) 傳(chuan) 統文化經典故事“季劄掛劍”“伯牙與(yu) 鍾子期”及經典藝術作品《蘭(lan) 亭集序》《祭侄文稿》《蘭(lan) 亭雅集圖》《雪夜訪戴圖》等入手,用流利的英語將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中的誠信觀、忠烈觀、義(yi) 利觀、尚賢觀等思想娓娓道來,闡釋了“講信修睦”“重義(yi) 輕利”等儒家思想所蘊含的道理。此外,劉波教授還與(yu) 大家一同鑒賞了中國古代經典繪畫、書(shu) 法、石窟造像等藝術作品,並詳細分析了其中體(ti) 現的中國文化、曆史故事及美學理念。

圖為(wei) 現場觀眾(zhong) 提問。 柏林中國文化中心供圖

  圖為(wei) 現場觀眾(zhong) 提問。 柏林中國文化中心供圖

  在互動提問環節,觀眾(zhong) 踴躍發言。比如,有的觀眾(zhong) 對中國畫的構圖抱有興(xing) 趣,詢問中西方畫作構圖方式的異同;有的觀眾(zhong) 好奇中國古典書(shu) 畫作品的年代斷定方法,想了解古畫年代主要靠人工鑒別還是靠技術手段確定;有的觀眾(zhong) 對書(shu) 畫作品的印章及落款產(chan) 生了興(xing) 趣;有的觀眾(zhong) 以《清明上河圖》為(wei) 例,與(yu) 劉教授講座中提到的《雪夜訪戴圖》做比較,詢問中國畫寫(xie) 實和寫(xie) 意的區別等。

  針對這些問題,劉波教授進行了耐心細致的解答,對中國藝術的虛與(yu) 實、古典詩詞的發音及吟誦等做了進一步講解,當場即興(xing) 為(wei) 聽眾(zhong) 古音吟誦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杜甫的《秋興(xing) 八首》等名篇,引來觀眾(zhong) 掌聲不斷。

圖為(wei) 現場觀眾(zhong) 提問。 柏林中國文化中心供圖

  圖為(wei) 現場觀眾(zhong) 提問。 柏林中國文化中心供圖

  現場觀眾(zhong) 紛紛表示希望中心多舉(ju) 辦這類精彩的藝術講座活動,讓他們(men) 有更多機會(hui) 進一步了解中國曆史和文化藝術。

  “中國故事”係列講座是中心推出的文化品牌活動,中心邀請知名專(zhuan) 家向德國民眾(zhong) 闡釋推介具有中國特色、體(ti) 現中國精神、蘊藏中國智慧的優(you) 秀文化以及講述中歐文化交流的故事,以推動中德人文對話、民心相通和文明交流互鑒。(完)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