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雅加達7月13日電 題:“龍獅運動”為(wei) 何會(hui) 風靡印尼?
——專(zhuan) 訪印尼龍獅運動聯合會(hui) 總主席丘昌仁
中新社記者 李誌全
源於(yu) 中國的“舞龍舞獅”,如今在印度尼西亞(ya) 也有著廣泛影響力和吸引力,出現在印尼各地、各民族、各種各樣的節日慶典中,並融入當地文化元素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印尼“龍獅運動”。“舞獅”更是被列為(wei) 2024年印尼全國運動會(hui) 正式比賽項目。
“龍獅運動”為(wei) 何會(hui) 風靡印尼?印尼“龍獅運動”有何特點?“龍獅運動”對促進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融合起到哪些作用?近日,印尼龍獅運動聯合會(hui) 總主席丘昌仁就此接受中新社“東(dong) 西問”專(zhuan) 訪。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印尼“龍獅運動”起源於(yu) 何時?有何特點?
丘昌仁:“舞龍舞獅”是中國古老的民間傳(chuan) 統習(xi) 俗。中國是世界“龍獅運動”的發源地。近代,中國廣東(dong) 、福建兩(liang) 省大批華僑(qiao) “下南洋”,在印尼各地組建同鄉(xiang) 社團,逐步把舞龍、舞獅,還有賽龍舟等中國傳(chuan) 統習(xi) 俗帶到僑(qiao) 居地。再後來,隨著華僑(qiao) 身份向華人轉變,“龍獅運動”也在當地衍生紮根。
在異國他鄉(xiang) ,很多青壯年僑(qiao) 胞習(xi) 武練功,而舞龍舞獅不僅(jin) 鍛煉體(ti) 魄,也是華僑(qiao) 及至後來的華人內(nei) 聚互助的社團活動。每逢傳(chuan) 統節日、拜神、舉(ju) 辦慶典活動,印尼的華僑(qiao) 華人社團都會(hui) 組織舞龍舞獅表演。至於(yu) “龍獅運動”在印尼起源於(yu) 何時、何地,目前缺乏文獻記載,但至少已有一百多年曆史。
我是印尼客家人的後代,1951年出生在蘇門答臘的楠榜。小時候經常在街上看到僑(qiao) 社組織的舞獅活動,非常吸引人,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印尼龍獅運動聯合會(hui) 總主席丘昌仁在雅加達接受中新社“東(dong) 西問”欄目專(zhuan) 訪。圖為(wei) 丘昌仁展示舞獅道具。李誌全 攝
中國舞獅分為(wei) 南北兩(liang) 大流派,廣東(dong) 佛山、江門一帶自古就有舞獅傳(chuan) 統,屬於(yu) 南派的“醒獅”之鄉(xiang) 。一般而言,印尼早期的舞獅活動,多由印尼各地廣肇會(hui) 館的廣府人發起和傳(chuan) 承。如,印尼龍獅運動聯合會(hui) 副主席黃柏就是雅加達廣肇會(hui) 館的理事,他10歲開始學習(xi) 舞獅,現年近80歲,仍擔任雅加達廣肇江夏堂舞獅團的團長兼總教練,指導訓練青少年,帶領他們(men) 到處表演,且多次率團參加國際比賽。
2023年5月,丘昌仁在印尼蘇門達臘島東(dong) 部城市巨港參加活動。受訪者供圖
中新社記者:過去參與(yu) 舞龍舞獅的多是華僑(qiao) 華人,現在非華裔印尼人甚至軍(jun) 警都參與(yu) 這項運動,“龍獅運動”為(wei) 何會(hui) 風靡印尼?
丘昌仁:盡管舞龍舞獅仍是印尼華人文化的象征,但該項運動如今已具有更廣泛吸引力,既有專(zhuan) 職從(cong) 業(ye) 者,又有業(ye) 餘(yu) 愛好者,甚至有軍(jun) 人、警察也兼職從(cong) 事舞龍舞獅。目前活躍在印尼各地的龍獅表演團體(ti) ,估計至少80%的成員是非華裔印尼人。
舞龍舞獅在中國民間文化中象征著風調雨順、吉祥幸福、勇敢頑強。中國人相信傳(chuan) 說中的“龍”能行雲(yun) 布雨、消災降福,所以祖先就以舞龍的方式祈求平安和豐(feng) 收。獅子的外形威武,動作剛勁有力,神態多變;舞獅的意義(yi) 在於(yu) 驅邪避害、喜慶熱烈。受華僑(qiao) 華人影響,印尼老百姓也是如此認為(wei) 。
舞龍舞獅作為(wei) 中國民間傳(chuan) 統文化,其藝術形式已成為(wei) 世界通行的“文化語言”。印尼軍(jun) 方一些連隊也喜歡舞龍運動,因為(wei) 舞龍不僅(jin) 可培養(yang) 勇敢和團隊精神,還能讓士兵們(men) 步伐靈活、動作協調一致,同時又具有很強的娛樂(le) 性。去年10月,印尼龍獅運動聯合總會(hui) 在日惹舉(ju) 辦了印尼全國龍獅大賽,印尼軍(jun) 方派出多支代表隊參賽。今年3月,北蘇門答臘省龍獅分會(hui) 在棉蘭(lan) 舉(ju) 辦國際舞獅大賽,當地軍(jun) 方也派出舞龍隊到場表演。
2015年8月,印尼三寶壟市隆重舉(ju) 行紀念中國航海家鄭和下西洋610周年活動,三寶壟市陸軍(jun) 軍(jun) 人進行了精彩的舞龍表演。顧時宏 攝
舞獅表演還進入到印尼一些中小學校。如,棉蘭(lan) 目前已有6所中小學開展有關(guan) 舞獅的訓練。我們(men) 深受鼓舞,這是學生接觸中華文化並產(chan) 生好感的一個(ge) 直接途徑。得益於(yu) 這項活動的普及,印尼龍獅運動聯合會(hui) 在印尼34個(ge) 省區中成立了27個(ge) 省級分會(hui) 。印尼龍獅運動聯合會(hui) 是隸屬於(yu) 印尼青年和體(ti) 育部的全國性體(ti) 育組織。
2005年6月,印尼華裔青少年夏令營在中國湖南省舉(ju) 行。圖為(wei) 閉營儀(yi) 式上印尼青少年進行精彩的舞龍表演。劉雙雙 攝
中新社記者:“舞獅”被列為(wei) 2024年印尼全國運動會(hui) 比賽項目。這項運動如何從(cong) 民間運動項目成為(wei) 印尼的國家運動項目?
丘昌仁:舞龍舞獅是華人從(cong) 中國帶到印尼的。我們(men) 作為(wei) 海外炎黃子孫,有責任傳(chuan) 承和弘揚中國傳(chuan) 統文化。
“舞獅”被列為(wei) 2024年在亞(ya) 齊舉(ju) 辦的印尼全國運動會(hui) 比賽項目,既是龍獅總會(hui) 從(cong) 2012年開始不斷努力推動的結果,也是其越來越被印尼民眾(zhong) 喜聞樂(le) 見,得到印尼官方主管部門重視的結果。
中新社記者:從(cong) 中國到印尼,“龍獅運動”有哪些新變化?
丘昌仁:中華文化在印尼曾有過慘遭禁絕的曆史。蘇哈托時代,華人十分看重的舞龍舞獅也被禁止。後來,印尼實行民主改革,舞龍舞獅又開始恢複。剛恢複的時候,很多華人看到久違的龍獅表演都激動流淚。
印尼的舞獅運動主要以中國南獅表演風格為(wei) 主。南獅也叫“醒獅”,道具造型威猛,主要是以舞獅人的動作表現獅子形態,一般是二人同舞一獅。表演時注重馬步,透過不同的馬步,配合獅頭動作把各種抽象造型表現出來,活靈活現。表演情節主要有出洞、上山、巡山會(hui) 獅、采青、入洞等,其中采青是氣氛最為(wei) 熱烈的表演環節。舞南獅的樂(le) 器以大鑼、大鼓、大鈸為(wei) 主,表演動作與(yu) 音樂(le) 節奏相配合。
如今,印尼全國舞龍舞獅團體(ti) 和培訓機構不少於(yu) 500家,其中有300多家已加入印尼龍獅運動聯合會(hui) ,個(ge) 人注冊(ce) 會(hui) 員2000多人。印尼龍獅團體(ti) 多次出國參加一些國際賽事。
2022年6月,印尼雅加達老城區唐人街牌樓重建落成慶典舉(ju) 行,唐人街舞獅團助興(xing) 。Sukris 攝
中新社記者:“龍獅運動”對促進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融合,起到哪些作用?
丘昌仁:“龍獅運動”具有天然的感染力,隻要一敲鼓、一打鑼,馬上就會(hui) 有印尼民眾(zhong) 跑過來觀看龍獅表演。印尼一些地方,在慶祝豐(feng) 收、商場開張等活動時,也會(hui) 請龍獅表演,過去隻是為(wei) 了娛樂(le) ,如今已知道龍獅表演的寓意。
龍獅表演在印尼落地生根,且融入了當地一些元素。如,在東(dong) 爪哇、巴厘島等地,當地的舞龍舞獅在音樂(le) 、造型及顏色方麵都融入了當地元素。“龍獅運動”在印尼已成為(wei) 中華文化與(yu) 印尼文化相互融合的見證。
200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與(yu) 印度尼西亞(ya) 共和國兩(liang) 國郵政聯合發行《舞龍舞獅》特種郵票一套兩(liang) 枚,內(nei) 容分別為(wei) 中國的舞龍和印尼的舞獅,以表現兩(liang) 國各具特色的民間文化傳(chuan) 統。圖為(wei) 工作人員展示該郵票圖稿。郭虹 攝
中新社記者:您將如何推動舞龍舞獅運動在印尼更好發展?
丘昌仁:長期以來,印尼的舞獅都是以南獅為(wei) 主的流派。為(wei) 豐(feng) 富龍獅文化,希望有機會(hui) 借鑒學習(xi) 北獅項目。另外,我們(men) 正與(yu) 印尼相關(guan) 旅遊部門協商,希望在歡迎外國遊客到訪印尼,或其他重要場合,盡可能多使用龍獅表演。
未來,我們(men) 也希望有更多印尼華僑(qiao) 華人支持“龍獅運動”,讓更多人把龍獅舞起來,讓舞龍舞獅這一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在印尼進一步發揚光大。(完)
受訪者簡介:
印尼龍獅運動聯合會(hui) 總主席丘昌仁在雅加達接受中新社“東(dong) 西問”欄目專(zhuan) 訪。李誌全 攝
丘昌仁,祖籍廣東(dong) 梅縣,印尼第二代華人、知名企業(ye) 家。現任印尼龍獅運動聯合會(hui) 總主席、印尼客屬聯誼總會(hui) 副總主席;熱心社會(hui) 公益,致力舞龍舞獅運動在印尼的推廣。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