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甘肅武威7月18日電 題:赴隴20餘(yu) 年台商錢建華:人進來 貨出去 心留住
中新社記者 李雪峰
“現代農(nong) 業(ye) 一定要有產(chan) 業(ye) 鏈,懂生產(chan) 更要懂銷售。人要進來,貨要出去,錢要回來,這樣的投資才可持續。”7月天氣炎熱,不適合菌菇生長。趁處於(yu) 休整期,台商錢建華在甘肅武威市古浪縣黃花灘生態移民區的菌菇大棚旁,接受中新社等參加“絲(si) 路風采 如意甘肅”聯合采訪活動的兩(liang) 岸及香港記者采訪。
“人進得來”
1999年,錢建華隨多位台灣企業(ye) 家朋友前來甘肅考察。“恰逢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我們(men) 就想把自己的事業(ye) 和國家戰略結合起來,就這樣開啟了自己在甘肅的事業(ye) 。”
在錢建華看來,相比東(dong) 部沿海,西北內(nei) 陸地區的投資門檻低,人力成本小,且國家扶持力度大,公司由此能夠獲得更高利潤。
不過,他也表示,從(cong) 事農(nong) 業(ye) 很辛苦。“投入成本大,回報周期長,風險性也高,既重管理又‘靠天吃飯’,因此離不開政府的政策扶持與(yu) 各項補助。”
錢建華以自己所在的菌業(ye) 公司為(wei) 例介紹,當地政府對外來投資持開放態度。四年前,正是得到包括大棚、冷庫、勞動力和資金等軟、硬件的支持,公司才得以成立。
“一路摸爬滾打,我們(men) 已擁有種植食用菌大棚126個(ge) ,冷庫4個(ge) ,2022年全年銷售額800萬(wan) 元人民幣,平均每天帶動周邊勞動力50至100人,目前這一數字仍在不斷擴大。”錢建華說。
7月17日,甘肅省古浪縣,參加“絲(si) 路風采 如意甘肅”聯合采訪活動的兩(liang) 岸及香港記者在當地養(yang) 菌出菇的冷庫內(nei) 采訪拍攝。 中新社記者 李雪峰 攝
2021年3月,國台辦等11個(ge) 部門聯合出台《關(guan) 於(yu) 支持台灣同胞台資企業(ye) 在大陸農(nong) 業(ye) 林業(ye) 領域發展的若幹措施》(“農(nong) 林22條措施”),錢建華認為(wei) ,這為(wei) 台胞台企參與(yu) 大陸農(nong) 業(ye) 林業(ye) 高質量發展,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提供便利,也吸引了更多台胞西進大陸。
“貨出得去”
甘肅地處內(nei) 陸腹地,日照強,晝夜溫差大,適合不少種類農(nong) 作物生長。錢建華介紹,目前在古浪縣投資的台資企業(ye) 有9家,全部都與(yu) 農(nong) 業(ye) 相關(guan) 。下半年,還將陸續成立3家台資企業(ye) ,從(cong) 事育種育苗與(yu) 生態環境治理相關(guan) 工作。因此,如何將生產(chan) 出來的優(you) 質農(nong) 產(chan) 品銷售出去就顯得尤為(wei) 重要。
“作為(wei) 供應方,我們(men) 要確保能夠找到銷路,寧願壓低利潤,也要保證銷量;作為(wei) 投資方,我們(men) 要了解當地缺什麽(me) ,將投資項目與(yu) 當地實際相結合,這樣生產(chan) 才可持續。”他說。
錢建華介紹,目前,公司通過協議供貨方式,主要將產(chan) 品銷往香港、深圳等南方城市。“得益於(yu) 網絡技術發展,我們(men) 也正在與(yu) 電商平台開展合作,線上線下相結合,不斷拓寬銷路,創造效益的同時也能帶動就業(ye) 。”他說。
“心留得住”
從(cong) 小在台灣長大,錢建華從(cong) 沒想到自己能在甘肅一待二十多年。不僅(jin) 自己來,還把妻子帶了過來。
“我覺得這就是情懷,機緣巧合來到這裏,逐漸喜歡上甘肅,也在這裏發現商機,人留了下來,心也留在了這裏。”他說。
在他看來,甘肅投資空間巨大,但由於(yu) 地處內(nei) 陸腹地,外界對其了解較少。赴隴多年,他仍時常因台灣人的身份讓人驚詫於(yu) 為(wei) 何會(hui) 從(cong) 海峽對岸到此紮根。
目前,錢建華正在籌劃投資有機肥廠,借助當地養(yang) 羊數量多的優(you) 勢,發展循環經濟,“這是一條生態產(chan) 業(ye) 鏈。”他說。
“希望更多的台灣同胞尤其台灣青年多多關(guan) 注甘肅,關(guan) 注西北,到這裏來看一看,實地考察,或許可以找到適合投資興(xing) 業(ye) 及自身發展的項目。”錢建華說。(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