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博覽

中國傳統詩畫與21世紀英語詩歌

孫紅衛 發布時間:2023-07-25 08:37: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今年6月,第三十屆國際龐德學術研討會(hui) 在英國愛丁堡大學舉(ju) 行,其中一個(ge) 重要議題是美國詩人、文學評論家埃茲(zi) 拉·龐德的詩歌創作與(yu) 中國文化的關(guan) 係。英語詩界對中國文化的移用由來已久,1915年龐德的詩集《華夏集》出版,書(shu) 中對中國古詩的譯介與(yu) 改寫(xie) 在英語詩界掀起波瀾,推動了現代英語詩歌的發展。

  龐德對於(yu) 中國文化的興(xing) 趣,不僅(jin) 體(ti) 現在詩歌創作上,也表現在繪畫藝術上。例如他的讀畫詩對南派山水畫《瀟湘八景》匠心獨運的再現,在審美視野與(yu) 思想內(nei) 容上開拓了英語詩歌的新境界,形成了新的表意方式,並引發英語詩界對於(yu) 中國詩畫的興(xing) 趣。

  20世紀以來,從(cong) 龐德、華萊士·史蒂文斯,到詹姆斯·賴特、王紅公(即肯尼斯·雷克思羅斯),再到羅伯特·勃萊、加裏·斯奈德等,這些不同代際的外國詩人從(cong) 中國文化中汲取營養(yang) ,詩歌創作所涉內(nei) 容既包括陶淵明、李白、白居易、寒山、李清照等人的詩詞,又旁及山水、花鳥、人物等中國傳(chuan) 統畫作。21世紀以來,更為(wei) 多樣化的中國詩畫進入英語詩人的“素材庫”,不僅(jin) 賡續了20世紀的風格和偏好,也發生了延伸與(yu) 變化。中國詩畫為(wei) 越來越多的英語詩人所欣賞,催生出更加多元的文學景觀。

  朗利的團扇與(yu) 小屋

  當代愛爾蘭(lan) 詩人邁克爾·朗利對中國傳(chuan) 統文化情有獨鍾。他在一首題為(wei) 《中國器物》的詩中寫(xie) 道:

  我選了一截素絹,

  如雪一般潔白無瑕

  裁作歡樂(le) 的形狀,

  圓似星空的滿月。

  不難看出,這首詩脫胎自中國西漢時期女詩人班婕妤的《怨歌行》,複現了“新裂齊紈素,皎潔如霜雪”的情境。在朗利筆下,原詩中哀怨的女性被替換成男性,憂心“她會(hui) 將這把扇子丟(diu) 進盒子”。在這裏,朗利將“宮怨”轉化為(wei) 當代愛情戲劇,人物和場景均發生變化,但秋風悲扇的慨歎卻是一致。中國古詩移入英語詩歌語境中,有效表達了細膩的情感體(ti) 驗,具有跨越國界與(yu) 文化的適應性。相隔兩(liang) 千載,原詩中的深情與(yu) 失落依然楚楚動人,生動表達了愛情的慨歎與(yu) 憂傷(shang) 。有趣的是,朗利並未標明詩歌出處,卻又以“中國器物”為(wei) 暗示,為(wei) 熟諳中國文化的讀者設置了破解的密碼。

  朗利在詩歌創作中多次巧妙引入葫蘆、茶、桑蠶等中國元素。於(yu) 他而言,中國文化代表了一種理想、一個(ge) 精神家園。朗利於(yu) 2004年出版的詩集《雪水》以中國茶文化為(wei) 主要支點。他在題為(wei) 《月餅》的詩中寫(xie) 道:

  超然的山巔小小的木屋

  是我繼續描畫杏花

  與(yu) 梅花的地方,直至垂垂老去。

  詩作表達了詩人的人生誌向,言明對隱逸生活的向往,並將這種誌向安置在“山巔小屋”、“杏花”與(yu) “梅花”等中國意象之中。正如題目《月餅》所暗示的,這些意象無異於(yu) 作者的精神投射。如果說朗利善於(yu) 藏匿詩中的意象來源,那麽(me) ,這個(ge) “山巔小屋”又出自何處呢?

  馬洪的茅屋與(yu) 雲(yun) 漢

  朗利好友、英國詩人德裏克·馬洪為(wei) 讀者提供了答案。在一首題為(wei) 《安寧的小屋》的詩中,馬洪對老友的小屋進行了唱和,講到朗利在愛爾蘭(lan) 西部海岸有一處安寧平和的處所,人在其中,心境也變得祥和安逸。這首詩來自馬洪2010年出版的詩集《秋風》(見右上圖,孫紅衛供圖)。在同一部詩集中,緊隨這首詩之後,馬洪引入唐代詩人丘為(wei) 的詩作《尋西山隱者不遇》,並將題目改寫(xie) 為(wei) 《一間茅屋》:

  山路延伸數裏直至山巔

  最高處是你的茅屋,

  屋內(nei) 無人,柴門緊閉。

  透過窗戶,我看到一張

  簡樸的桌子,一把粗陋的椅子……

  這5行詩幾乎是對《尋西山隱者不遇》前四句的直譯:“絕頂一茅茨,直上三十裏。扣關(guan) 無僮仆,窺室唯案幾。”與(yu) 此同時,該詩也呼應了朗利的“山巔小屋”,並回答了讀者的疑問:朗利的小屋原是出自丘為(wei) 的詩作。“小屋”作為(wei) 一個(ge) 關(guan) 鍵意象,勾連起兩(liang) 個(ge) 詩人之間的唱和,並指向一個(ge) 遙遠的山巔場景。

  除了《尋西山隱者不遇》,馬洪的這部詩集還收錄了李白的《蜀道難》《月下獨酌》、杜甫的《秋野五首》等多首詩歌,均以改寫(xie) 的方式呈現出新的麵貌,並明確標明原詩作者。杜甫晚年的詩歌對馬洪產(chan) 生重要影響,在《安寧的小屋》中,馬洪寫(xie) 道:“枝頭的大地之音/花叢(cong) 中的蝴蝶”——絢爛的花叢(cong) 與(yu) 翩翩飛舞的蝴蝶,令讀者聯想到杜甫晚年入川之後的詩句:“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wan) 朵壓枝低。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馬洪在詩中表達了北愛爾蘭(lan) 動亂(luan) 後的心境,這也與(yu) 杜甫原詩中經曆離亂(luan) 後的別樣安適相似。與(yu) 此同時,馬洪將詩集裏的中國詩歌部分稱為(wei) “星之河”,借用了李白《月下獨酌》“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yun) 漢”中“雲(yun) 漢”一詞的英譯。“星之河”具有超越塵世與(yu) 時空的浩渺高遠,這一意象也不斷出現在現代英語詩歌之中。

  格呂克的山峰與(yu) 童蒙

  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美國詩人露易絲(si) ·格呂克於(yu) 2021年出版詩集《冬季食譜》。她在開篇第一首詩中寫(xie) 道:“他們(men) 攀爬冰雪覆蓋的山峰/然後飛去。”詩中後續亦提及“身後的房屋”。寒冬已至,冰雪中若隱若現的山峰和房屋有著優(you) 美而淒冷、開闊又幽僻的意境,隱約帶有中國水墨山水畫的氣質,令人想到柳宗元的《江雪》一詩。

  《冬季食譜》的封麵是中國明末清初畫家八大山人的畫作《雞雛圖》,但令讀者困惑不解的是,詩作中並未提及八大山人,雛雞形象也無跡可尋。那麽(me) ,這幅畫僅(jin) 起到純粹的裝飾作用嗎?詩中冰雪覆蓋的山峰與(yu) 八大山人是否存在某種關(guan) 聯?

  學者們(men) 深入研究後發現,對於(yu) 八大山人,格呂克並非整體(ti) 移植,而是采擷細部,進行“點式”播撒,以落地生花的形式複現。在這首詩中,冰雪覆蓋的山峰令人既想到八大山人畫中高聳入雲(yun) 的山峰,也想起他的字“雪個(ge) ”——冰雪中的一枝孤竹,淩寒傲雪、挺立俏拔,詩集中多次出現的“雪”更是不斷強化了這一聯想。

  格呂克在詩集另一首詩中寫(xie) 道:“一切都在變化,他說,一切都相互關(guan) 聯。”八大山人《魚鳥圖》題跋中寫(xie) 有:“東(dong) 海之魚善化,其一曰黃雀,秋月為(wei) 雀,冬化入海為(wei) 魚;其一曰青鳩,夏化為(wei) 鳩,餘(yu) 月複入海為(wei) 魚。”世界變動不居,萬(wan) 物皆“善化”:

  有一隻鳥,她說。

  ……一旦有人吻它,

  就會(hui) 變成一個(ge) 人。

  鳥的意象隱隱呼應詩集封麵《雞雛圖》中的雛雞,似乎是對渺小的人在廣闊天地間的隱喻,與(yu) 《道德經》中“柔弱者生之徒”“柔弱處上”所蘊含的貴柔守雌的思想有所關(guan) 聯——格呂克在詩集中也提及《道德經》,通過引用“持而盈之,不如其已”,表達同樣的思想。此外,雛雞意味著童蒙與(yu) “忘機”,具有返璞歸真的意味,在一首追憶童年的詩中,格呂克寫(xie) 道:

  多麽(me) 渺小

  我那時如此,懸在

  母親(qin) 的腹中……

  多麽(me) 遺憾

  我變成了言語的動物,失去了

  與(yu) 那段記憶的聯係。

  詩人哀歎成為(wei) “真正的自我/強勁卻酸楚/就像一座鬧鍾”。鬧鍾象征著理性與(yu) 計算,是異化且非本真的狀態,“真正的自我”已失去原初的自足與(yu) 完滿。這是老子式的追問:“專(zhuan) 氣致柔,能如嬰兒(er) 乎?”

  八大山人的畫與(yu) 文中諸多元素被拆解、加工,糅合於(yu) 格呂克的詩文之中。詩集封麵上的《雞雛圖》若隱若現地呼應了格呂克空無、孤寂的主題與(yu) 簡省、寫(xie) 意的筆法。這種呼應方式錯落曲折,綜合了朗利之隱與(yu) 馬洪之顯。

  從(cong) 朗利、馬洪和格呂克的詩歌創作可以看出,中國詩畫標識的不僅(jin) 是求新尚異的創作風氣,還寄托了當代語境下詩人對人類生存與(yu) 精神狀況的思考。

  在21世紀英語詩歌中,廣采博取中國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進行創作的例子不勝枚舉(ju) ,這是中外文學交流互鑒的生動例證,也是創造性轉化中國文化的生動案例。在中國廣為(wei) 吟誦、流傳(chuan) 千年的美好意象及其背後的精神傳(chuan) 統,融入當代不同語言的創作,一次次叩開異國讀者的心扉。

  (作者為(wei) 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