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7月23日電 題:專(zhuan) 訪梁廣寒:孔子學院本土漢語教師“自產(chan) 自用”如何成為(wei) 可能?
作者 曾玥 國璿
2006年10月,菲律賓亞(ya) 典耀大學孔子學院開始辦學,成為(wei) 菲律賓第一所、全球第十二所孔子學院。2015年,亞(ya) 典耀大學孔子學院迎來第三任中方院長梁廣寒。作為(wei) 中山大學新聞傳(chuan) 播學院副教授,8年來梁廣寒時常在廣州和馬尼拉兩(liang) 座城市間輾轉,致力於(yu) 中菲兩(liang) 國教育互動和文化交流工作,思索孔子學院如何在兩(liang) 國間更好地發揮“橋梁”和“聚合器”作用。
近日,梁廣寒接受中新社記者專(zhuan) 訪,對孔子學院培養(yang) 本土漢語教師、推進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中菲高校文化交流合作等問題進行解讀。
記者:從(cong) 中山大學新聞傳(chuan) 播學院副教授,到菲律賓亞(ya) 典耀大學孔子學院中方院長,您對於(yu) 促進中菲高校之間的交流,以及國際教育合作與(yu) 交流做了哪些努力?這個(ge) 過程帶給您哪些啟發?
梁廣寒:我們(men) 建成了完整的菲律賓本土漢語師資培養(yang) 體(ti) 係。2015年,我們(men) 開設了菲律賓首個(ge) 中英雙語、雙專(zhuan) 業(ye) 雙學位的學士項目。這是一個(ge) 多方合作、本土培養(yang) ,且提供全額獎學金的項目,是在孔子學院、菲律賓的公立大學、學校所在城市的政府、城市中的商會(hui) 這四方合力下共同建成的。2019年,我們(men) 迎來項目的第一批本科畢業(ye) 生,大部分學生現在在不同層級的學校裏教書(shu) 。
2018年亞(ya) 典耀大學設立了菲律賓第一個(ge) 國際中文教育碩士點,由孔子學院、亞(ya) 典耀大學教育係和名為(wei) “中國研究”的學校機構三方共同合作。通過本科和碩士的培養(yang) ,我們(men) 現在已經“自產(chan) 自用”本土漢語教師了。
此外,2007年以來,我們(men) 每年都會(hui) 在菲律賓開展免費的全國本土漢語教師培訓,主要麵向非馬尼拉地區的學校。2018年底,亞(ya) 典耀大學孔子學院引進了《國際中文教師證書(shu) 》海外版並成功舉(ju) 辦了全球首次考前培訓。如今作為(wei) 海外培訓基地和考點,亞(ya) 大孔院開展麵向海外人群和中文母語者兩(liang) 個(ge) 群體(ti) 的培訓和考試。
本土師資培養(yang) 是一個(ge) 漫長的過程,但我們(men) 已經踏出了第一步。我認為(wei) ,以中文為(wei) 母語的國際漢語教師的地位無可替代。但像我們(men) 中國人學英語,承擔英語教學任務的老師主體(ti) 更多的還是中國人自己,所以反向思考,我希望各個(ge) 國家的孔子學院都能夠嚐試用自己的方式培養(yang) 本土漢語師資,這是解決(jue) 問題的根源所在。
記者:您持續多年進行中菲關(guan) 係史研究,成果包括論文、紀錄電影、電視劇集等多種形式,這其中有沒有令您印象深刻的中菲文化交流故事?
梁廣寒:中菲文化交流已經超過1000年,學界更多關(guan) 注外交史等方麵,對文化交流的研究較少。給我印象特別深刻的往事是1987年中菲合拍的故事片《蘇祿國王與(yu) 中國皇帝》。這個(ge) 故事表現了中菲交好的重要曆史,但中菲青年人對此都不太了解,所以我們(men) 拍攝了紀錄電影係列《尋找蘇祿王》,拍攝時遇到了資金、選取準確的時間節點等挑戰,但我們(men) 總能得到很多有識之士的支持,證明對於(yu) 中菲友好關(guan) 係的期待是共識。
基於(yu) 紀錄片的拍攝,2018年,我們(men) 希望通過和更多菲律賓青年學者合作,挖取更多史料,形成更多學術成果,於(yu) 是我們(men) 開展了“菲律賓前殖民時期與(yu) 殖民時期中菲關(guan) 係史研究”的課題,研究成果即將於(yu) 明年初出版。我們(men) 也希望把這些研究成果譯成中文,讓更多人了解中非的友好關(guan) 係。這個(ge) 研究既有文字的學術成果,也有青年人喜聞樂(le) 見的視覺呈現。我們(men) 在拍攝過程中特別關(guan) 注並且使用了VR等新技術。我們(men) 希望通過視覺敘事等青年人喜聞樂(le) 見的方式,讓更多年輕人感知中菲曆史。
記者:中國國際中文教育基金會(hui) 成立三周年,孔子學院在中外文化交流合作上體(ti) 現何種作用?其中,菲律賓亞(ya) 典耀大學孔子學院具有哪些特色化、本土化的辦學經驗?
梁廣寒:孔子學院在文化雙向交流,以及文化的理解包容、文明共建方麵,起到了重要作用。不管國際關(guan) 係如何變化,和平和諧都是所有民族和國家的共同期待。孔子學院是通過教育與(yu) 人文交流促進和平和諧的很好的橋梁和平台。
除了語言和文化的雙向教育和溝通交流,孔子學院也是新興(xing) 科技和學術研究的合作平台。我們(men) 希望有更多世界青年通過學習(xi) 中文了解當代中國的科技發展,同時也能夠把他們(men) 國家的先進科技和知識分享到中國。我認為(wei) ,孔子學院是可以幫助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實體(ti) 。
孔子學院想要持久地取得成果,就一定需要合作,包括中外大學的合作,中外孔子學院院長的合作,孔子學院和大學、所在社區、企業(ye) 、機構等的合作。
記者:據您了解,目前菲律賓當地民眾(zhong) 對於(yu) 學習(xi) 漢語的反響如何?
梁廣寒:我以一組數字來輔助回答您的問題。2019年,我們(men) 的注冊(ce) 學生達到18000人,包括小學、中學、大學本科、碩士、博士各個(ge) 學生層級。從(cong) 2006年建院到2022年,菲律賓亞(ya) 典耀大學孔子學院所有類別的注冊(ce) 學生一共是17萬(wan) 人次。
之所以有這麽(me) 大的數字,是因為(wei) 除了在亞(ya) 典耀大學本校和學院本部本身開設選修課、必修課等學分課以外,還與(yu) 全國的大學和國際學校共合作開設了22個(ge) 教學點,所有在教學點開設的中文課程都是學分課。除此之外,我們(men) 還有一個(ge) 特色,就是麵向社會(hui) 專(zhuan) 業(ye) 人士的職場漢語教育。每年在孔院本部都會(hui) 有四個(ge) 學期的職場漢語課程,平均每年的學生達到2000多人次。
這說明,在菲律賓,漢語的學習(xi) 需求是很大的,尤其是2016年以來,菲律賓呈現持續向上攀升的漢語熱現象。這與(yu) 中菲兩(liang) 國交好有一定的關(guan) 係,也和所有從(cong) 事推廣國際中文教育的人的共同努力是分不開的。
記者:近日舉(ju) 辦的東(dong) 南亞(ya) 孔子學院聯席會(hui) 議反複提及“中文+職業(ye) 教育”,在菲律賓亞(ya) 典耀大學孔子學院接受漢語教育的經曆是否會(hui) 對當地學生進入職場有所幫助?
梁廣寒:我專(zhuan) 門問過幾個(ge) 漢語水平考試(HSK)考到5到6級的學生,為(wei) 什麽(me) 這麽(me) 積極地考漢語水平證書(shu) ?有些學生直接告訴我,他們(men) 所在的公司明確規定,如果員工的漢語水平能達到5級或者6級,就能獲得升職加薪的機會(hui) 。可見,漢語學習(xi) ,包括證書(shu) 的獲取,對他們(men) 的職場發展有很大幫助。
我們(men) 有一個(ge) 初步調查,對於(yu) 菲律賓普通的工薪階層來說,如果他們(men) 能夠懂普通話,他們(men) 的月收入大概能夠提升兩(liang) 倍到三倍。如果他們(men) 還能多懂一門中文方言,收入可能能提升四五倍。
在學生就業(ye) 去向方麵,我們(men) 的學生畢業(ye) 後一部分會(hui) 成為(wei) 政要,或進入經濟財團工作,還有一部分學生會(hui) 成為(wei) 像記者、會(hui) 計師、律師這樣的專(zhuan) 業(ye) 人士。而在孔院接受漢語教育的職場人士,包括律師、記者、老師和政府工作人員,以及在聯合國、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工作的人。學習(xi) 結束後,他們(men) 會(hui) 帶著了解中國文化的種子,流動到世界各個(ge) 地方繼續從(cong) 事專(zhuan) 業(ye) 工作。
記者:以孔子學院為(wei) 代表的教育、文化交流在中菲兩(liang) 國共建“一帶一路”中發揮著什麽(me) 作用?未來兩(liang) 國高校在促進中菲文化交流上還可以如何發力?
梁廣寒:孔子學院最基本的作用是中文教育和中華文化推廣的橋梁和平台。除此以外,孔子學院還是一個(ge) 聚合器。比如,它每年都會(hui) 開辦一係列高端論壇、國際學術會(hui) 議等,匯集一批在不同專(zhuan) 業(ye) 、行業(ye) 的專(zhuan) 家和政要。
未來,我認為(wei) 中菲兩(liang) 國高校可以在學術交流方麵有更多合作。菲律賓在國際學術界非常活躍,中國的各所大學也都有自己的優(you) 勢項目,如果可以結合起來,既能幫助中國的學者和研究成果更好地走向國際學術界,也可以幫助菲方學者更好地理解中國。這也是中菲雙方合作大學校長的共同意願。(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