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動全球農(nong) 業(ye) 糧食體(ti) 係轉型(國際視點)
7月24日至26日,聯合國糧食體(ti) 係峰會(hui) 階段成果總結推進大會(hui) 在位於(yu) 意大利羅馬的聯合國糧農(nong) 組織總部召開。大會(hui) 由聯合國秘書(shu) 處發起,意大利政府與(yu) 聯合國駐羅馬的糧農(nong) 機構(聯合國糧農(nong) 組織、國際農(nong) 業(ye) 發展基金會(hui) 等)合作主辦,來自約180個(ge) 國家和地區的2000多名代表參會(hui) 。會(hui) 議回顧總結了2021年聯合國糧食體(ti) 係峰會(hui) 舉(ju) 行以來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並深入研究推進下一階段工作。大會(hui) 強調,各方應團結一心,加快行動步伐,推動全球農(nong) 業(ye) 糧食體(ti) 係轉型,建設更高效、更包容、更有韌性和可持續的農(nong) 業(ye) 糧食體(ti) 係。
全球糧食安全麵臨(lin) 多重挑戰
聯合國糧農(nong) 組織、國際農(nong) 業(ye) 發展基金會(hui) 、聯合國兒(er) 童基金會(hui) 、世界糧食計劃署等機構在會(hui) 前聯合發布的最新版《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yang) 狀況》報告指出,2022年全球估計有6.91億(yi) 至7.83億(yi) 人麵臨(lin) 饑餓,比2019年增加1.22億(yi) 人,其中西亞(ya) 、加勒比地區和非洲的饑餓狀況正在加劇。報告警告說,到2030年,全球預計有近6億(yi) 人長期食物不足,非洲形勢尤為(wei) 嚴(yan) 峻。
會(hui) 議認為(wei) ,目前全球糧食安全局勢較去年雖有所緩解,但仍麵臨(lin) 嚴(yan) 重威脅。今年的厄爾尼諾現象使全球一些農(nong) 業(ye) 主產(chan) 區遭遇災害天氣,農(nong) 作物生產(chan) 受到影響。據統計,西班牙有超過350萬(wan) 公頃的農(nong) 作物因極端幹旱而遭受“不可逆轉的損失”;美國春小麥產(chan) 區今年累計降水量比近10年的平均水平低36%,是2008年以來的最低值。
聯合國糧農(nong) 組織的數據顯示,7月以來全球大米價(jia) 格已達11年來最高水平,並且還有進一步上漲的趨勢。5月底,糧農(nong) 組織和世界糧食計劃署將蘇丹、海地、布基納法索和馬裏列入糧食不安全問題最嚴(yan) 重的國家之列,並將這四國糧食問題警戒級別提至最高,呼籲國際社會(hui) 采取緊急行動。世界糧食計劃署中東(dong) 、北非和東(dong) 歐地區主任弗萊舍此前警告,“全球正麵臨(lin) 現代最嚴(yan) 重的糧食安全危機”。
聯合國糧農(nong) 組織總幹事屈冬玉表示,由於(yu) 氣候危機、經濟衝(chong) 擊和持續衝(chong) 突的風險和影響不斷加大且相互關(guan) 聯,糧食不安全和營養(yang) 不良的驅動因素變得更複雜。他表示,糧農(nong) 組織致力於(yu) 支持各成員國沿著各自國家路徑實現更高效生產(chan) 、更佳營養(yang) 、更好環境和生活,不讓任何人掉隊。
意大利總理梅洛尼表示,糧食安全問題已成為(wei) 當今時代的全球主要挑戰之一。因此,各國需要共同合作,加大技術投資,增強農(nong) 業(ye) 的可持續性,提高農(nong) 產(chan) 品的質量和數量,幫助廣大發展中國家依靠自己的資源過上富裕的生活。
建設更可持續的農(nong) 業(ye) 糧食體(ti) 係
大會(hui) 期間,各國代表充分討論糧食浪費、氣候變化、健康膳食、夥(huo) 伴關(guan) 係、科學與(yu) 技術等多項議題,為(wei) 應對農(nong) 業(ye) 糧食體(ti) 係轉型過程中麵臨(lin) 的多重挑戰貢獻智慧。
屈冬玉強調,全球農(nong) 業(ye) 糧食體(ti) 係轉型迫在眉睫。各方應努力建設更高效、更包容、更有韌性和更可持續的農(nong) 業(ye) 糧食體(ti) 係。為(wei) 此,聯合國糧農(nong) 組織正在科技創新、公私部門投融資、提高數據能力等方麵推進工作,從(cong) 而為(wei) 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提供助力。
一些與(yu) 會(hui) 代表分享了維護糧食安全的經驗和啟示。孟加拉國總理哈西娜介紹,該國在過去14年中成功開發、引進了600多個(ge) 改良高產(chan) 作物品種,包括能夠抵抗氣候災害、抗逆性強的水稻品種,有力提高了農(nong) 作物產(chan) 量。孟政府還通過在各地設立的約500個(ge) 農(nong) 業(ye) 信息和通信中心,支持和推廣屋頂農(nong) 業(ye) 以及水培、氣霧培農(nong) 業(ye) 等創新實踐。埃塞俄比亞(ya) 總理阿比表示,該國正在推廣反季小麥生產(chan) ,大力加強灌溉基礎設施建設,小麥產(chan) 量大幅提高,並從(cong) 去年起正式停止小麥進口。
非洲作為(wei) 實現全球糧食安全的重點區域受到與(yu) 會(hui) 各方高度關(guan) 注,多個(ge) 國際和地區組織也在積極助力非洲國家改善糧食安全狀況。成立於(yu) 2006年的非洲綠色革命聯盟目前在11個(ge) 非洲國家開展工作,通過募集的14億(yi) 美元資金,支持當地農(nong) 戶改良種子、加強施肥並支持農(nong) 業(ye) 企業(ye) 進入市場,惠及超過2500萬(wan) 非洲農(nong) 戶。非洲綠色革命聯盟主席卡利貝塔在會(hui) 議上呼籲,進一步提升非洲國家糧食生產(chan) 信息化能力,並在農(nong) 業(ye) 轉型過程中提供融資等全方位支持。
積極發展智慧農(nong) 業(ye) 、氣候韌性農(nong) 業(ye) 也成為(wei) 廣泛共識。據悉,聯合國糧農(nong) 組織已啟動“數字千村”倡議,旨在將全球至少1000個(ge) 村莊轉化為(wei) 數字村莊中心,以數字化方式改造農(nong) 業(ye) 係統和糧食生產(chan) 。該組織將於(yu) 今年底在阿聯酋舉(ju) 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八次締約方大會(hui) 上提出一份路線圖,涵蓋農(nong) 作物和畜牧業(ye) 生產(chan) 、林業(ye) 、漁業(ye) 以及土地、水和土壤等多個(ge) 方麵,支持提高抵禦能力、減少溫室氣體(ti) 排放、增加碳固存並確保糧食安全。
聯合國秘書(shu) 長古特雷斯在會(hui) 議上呼籲,各國政府對可持續糧食體(ti) 係進行大規模投資並消除貿易壁壘和出口限製,增加所有人獲得新鮮、健康食品的機會(hui) 。
中國方案積極助力全球糧食合作
中國政府代表團團長、中國常駐聯合國糧農(nong) 機構代表廣德福在會(hui) 議上作國別發言時表示,長期以來,中國政府始終堅持把確保農(nong) 業(ye) 與(yu) 糧食安全作為(wei) 頭等大事。通過綜合施策,糧食產(chan) 量連續8年保持在1.3萬(wan) 億(yi) 斤以上,農(nong) 業(ye) 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62%,農(nong) 業(ye) 機械化水平大幅提升,未發生規模性返貧現象。中國依靠自身努力成功解決(jue) 了世界20%人口的吃飯問題,為(wei) 保障全球糧食安全與(yu) 和平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中國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還在會(hui) 前提交了一份《國家層麵糧食體(ti) 係轉型的進展報告》和4個(ge) 實踐案例,係統梳理並生動展示了中國自2021年聯合國糧食體(ti) 係峰會(hui) 召開以來,紮實高效推動糧食體(ti) 係轉型的主要成就和具體(ti) 行動。
在維護自身糧食安全、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同時,中國通過提供政策、資金、技術等,支持幫助廣大發展中國家不斷提高糧食生產(chan) 能力。中國是聯合國糧農(nong) 組織南南合作框架下資金援助最多、派出專(zhuan) 家最多、開展項目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同14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開展農(nong) 業(ye) 合作,向發展中國家推廣1000多項農(nong) 業(ye) 技術,帶動項目區農(nong) 作物平均增產(chan) 30%—60%;為(wei) 80多個(ge) 發展中國家培訓超過1.4萬(wan) 名雜交水稻專(zhuan) 業(ye) 技術人才;在非洲啟動建設13個(ge) 農(nong) 業(ye) 發展與(yu) 減貧示範村,切實幫助發展中國家提升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和保障糧食安全能力。
當前,雙邊和多邊框架下的中國對外農(nong) 業(ye) 合作項目不斷落地生根。今年3月,中國援建的巴巴多斯糧食安全中心項目開工。該項目總占地麵積5.4萬(wan) 平方米,由水果和蔬菜加工廠、肉類分揀加工廠、檢測實驗室等13個(ge) 建築單體(ti) 組成。巴巴多斯總理莫特利表示,中國支持的糧食安全中心和希望農(nong) 業(ye) 培訓學校等項目對促進巴農(nong) 業(ye) 發展、維護糧食安全、實現“2025計劃”及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具有重要意義(yi) 。
烏(wu) 茲(zi) 別克斯坦常駐聯合國糧農(nong) 機構代表奧塔別克·阿卡巴羅夫表示,“中方提出的國際糧食安全合作倡議和相關(guan) 務實方案,為(wei) 各國在該領域開展合作提供有益借鑒。”
(本報羅馬7月27日電)
本報記者 謝亞(ya) 宏
(人民日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