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博覽

“焚經”事件:瑞典與穆斯林國家添新怨

鄧宇飛 發布時間:2023-08-01 09:14:00來源: 光明日報

  【特別關(guan) 注】

  從(cong) 去年開始,瑞典等北歐國家就發生了歧視穆斯林的事件,招致了穆斯林國家強烈不滿。而隨著近期瑞典等國焚燒《古蘭(lan) 經》事件再次出現,穆斯林國家紛紛開展對北歐國家外交、商業(ye) 的抵製活動,雙方衝(chong) 突似乎愈演愈烈。

  瑞典頻發“焚經”事件

  去年,丹麥政客拉斯穆斯·帕魯丹在瑞典多個(ge) 城市巡回焚燒《古蘭(lan) 經》,引起當地大規模的暴亂(luan) 以及多個(ge) 穆斯林國家的譴責。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甚至表示,瑞典如果繼續允許焚燒《古蘭(lan) 經》的行為(wei) ,就不要指望能夠加入北約。

  但是,今年7月20日,一名來自伊拉克,在瑞典獲得難民身份的36歲男子薩爾萬(wan) ·莫米卡在伊拉克駐瑞典大使館外踩踏《古蘭(lan) 經》。6月28日,薩爾萬(wan) ·莫米卡就曾在伊拉克駐瑞典大使館前,用培根塗抹《古蘭(lan) 經》並用腳踩踏,隨後點燃焚燒。他聲稱這本書(shu) “比核武器還危險”。

  此事引發眾(zhong) 多穆斯林國家的強烈抗議。瑞典駐伊拉克大使館隨即被伊拉克民眾(zhong) 包圍,使館的建築被憤怒的民眾(zhong) 放火點燃。根據與(yu) 瑞典相鄰並共用使館區的芬蘭(lan) 大使館的官員講述,大部分使館區建築都被燒毀。伊拉克召回了伊拉克駐瑞典大使,對瑞典駐伊拉克大使下達了驅逐令,並且宣布終止與(yu) 瑞典的一切商業(ye) 合作,包括收回瑞典電信巨頭愛立信在伊拉克的運營執照,注銷愛立信30多名員工在伊拉克的工作簽證。

  包括沙特阿拉伯、卡塔爾和伊朗在內(nei) 的多個(ge) 穆斯林國家外交部也都召見了駐本國的瑞典大使,對焚燒《古蘭(lan) 經》的行為(wei) 提出嚴(yan) 正抗議和強烈譴責。沙特阿拉伯外交部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沙特政府向瑞典駐該國臨(lin) 時代辦發出抗議照會(hui) ,要求瑞典立即采取一切必要措施製止這些可恥行為(wei) 。黎巴嫩當局號召所有的阿拉伯和伊斯蘭(lan) 國家都將本國駐瑞典的大使召回。黎巴嫩真主黨(dang) 組織領導人賽義(yi) 德·哈桑·納斯魯拉呼籲阿拉伯和伊斯蘭(lan) 國家效仿伊拉克驅逐瑞典大使。土耳其譴責瑞典對《古蘭(lan) 經》的“卑鄙攻擊”,土耳其外交部表示,瑞典必須采取措施防止針對伊斯蘭(lan) 教的仇恨犯罪。伊朗宗教領袖哈梅內(nei) 伊則表示:“瑞典政府正在讓該國對穆斯林世界發動戰爭(zheng) 。”

  在埃及首都開羅,頗具影響力的愛資哈爾大學呼籲抵製所有瑞典產(chan) 品,稱對瑞典當局再次允許焚燒《古蘭(lan) 經》極度不滿。愛資哈爾大學是遜尼派穆斯林的高等教育機構,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高等學校之一。

  “言論自由”邊界在哪

  《古蘭(lan) 經》是伊斯蘭(lan) 教教義(yi) 和法律的基礎,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對於(yu) 伊斯蘭(lan) 教信徒來說,《古蘭(lan) 經》是他們(men) 的信仰、靈魂和精神支柱。焚燒《古蘭(lan) 經》,顯然就是在公開挑戰伊斯蘭(lan) 教的權威和尊嚴(yan) ,也是對伊斯蘭(lan) 文化和信仰的不尊重。

  其實,在此前土耳其對瑞典發出“不能加入北約”警告後的約半年內(nei) ,瑞典警方沒有再批準任何焚燒《古蘭(lan) 經》的申請,理由是“危害國家安全”。但是,隨後瑞典警方被告到了瑞典行政法院,而法院判定警方給出的“危害國家安全”理由不夠充分,違反了憲法規定的“言論自由”。瑞典警方雖再次提出複議,但是上訴法庭依然維持原判。

  與(yu) 許多西方國家一樣,瑞典沒有任何“褻(xie) 瀆法”,也沒有法律明確禁止焚燒或褻(xie) 瀆《古蘭(lan) 經》和其他宗教文本。其實,直到19世紀,褻(xie) 瀆在瑞典仍被視為(wei) 嚴(yan) 重犯罪,最高可判處死刑。但隨著瑞典社會(hui) 觀念不斷變化,“褻(xie) 瀆法”逐漸調整放寬,最後一部此類法律於(yu) 1970年被取消。

  盡管瑞典政府發表聲明稱,“強烈反對瑞典個(ge) 人實施的仇視伊斯蘭(lan) 行為(wei) ”,並補充表示,允許焚燒《古蘭(lan) 經》“絕不反映瑞典政府的意見”。但這樣的態度也招致瑞典很多評論家和社會(hui) 活動家的批評,他們(men) 表示,政府需要維護“言論自由”,不應對個(ge) 別抗議活動作出判斷。瑞典著名“言論自由”倡導者尼爾斯·馮(feng) 克在接受瑞典公共廣播公司SVT采訪時表示:“政府批評一個(ge) 人進行的個(ge) 人示威是極其不恰當的。”

  瑞典外交政策研究所中東(dong) 和北非項目研究員魯茲(zi) 貝·帕爾斯認為(wei) ,焚燒《古蘭(lan) 經》與(yu) 瑞典國內(nei) 對言論自由界限,以及宗教在社會(hui) 中的作用的認知有關(guan) 。帕爾斯稱,焚燒《古蘭(lan) 經》的人想要表明穆斯林是“不寬容的”,想凸顯瑞典民眾(zhong) 的反移民立場。帕爾斯認為(wei) ,目前想要瑞典政府禁止焚燒《古蘭(lan) 經》是很困難的。

  盡管如此,瑞典出現的極端行為(wei) 在歐盟還是引發了批評和反思。歐盟外交與(yu) 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嚴(yan) 厲譴責焚燒《古蘭(lan) 經》事件和宗教仇恨,“(焚燒伊斯蘭(lan) 聖書(shu) )是冒犯的、不尊重的,是明顯的挑釁”“並不是所有合法的東(dong) 西都是道德的”。

  移民問題激化矛盾

  除瑞典外,在丹麥和芬蘭(lan) ,近期也出現了圍繞穆斯林問題引起的一係列爭(zheng) 端。7月21日,一段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焚燒宗教典籍的視頻在社交媒體(ti) 上傳(chuan) 播。視頻中,一位男子在伊拉克駐丹麥大使館前焚燒宗教典籍,並對伊拉克國旗做出了侮辱挑釁的動作。這立刻引起伊拉克民眾(zhong) 在丹麥駐伊拉克使館前的抗議活動。丹麥公共廣播公司報道稱,伊拉克城市巴士拉的一家丹麥慈善組織隨後遭到襲擊。

  在芬蘭(lan) ,財政部長麗(li) 卡·普拉因過往的種族主義(yi) 言論遭到不少穆斯林宗教團體(ti) 的批評。芬蘭(lan) 共有26個(ge) 穆斯林團體(ti) 和組織發表聯合聲明,譴責麗(li) 卡·普拉2019年撰寫(xie) 的博客評論,普拉用侮辱性的詞語來指代穆斯林女性的穿著,並對包括土耳其在內(nei) 的一些穆斯林國家發表了具有貶損意味的言論。此前,芬蘭(lan) 新任外長訪問土耳其期間,不得不為(wei) 普拉的攻擊性言論向埃爾多安道歉。

  在標榜自由和寬容的北歐社會(hui) ,對穆斯林的這些仇視和反感情緒從(cong) 何而來?此間分析指出,除了北歐部分民眾(zhong) 根深蒂固的宗教歧視,還反映出穆斯林移民群體(ti) 的增長給北歐國家帶來了不小壓力。

  近年來,北歐國家或多或少麵臨(lin) 人口減少、人口老齡化、出生率日益降低、適齡工作人數不斷減少等問題,因此迫切需要外國勞動力或納稅人來支撐國家財政收入,促進經濟發展,維持社會(hui) 福利體(ti) 係。因此,穆斯林群體(ti) 大量湧入。芬蘭(lan) 官方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有超過3萬(wan) 名伊拉克移民居住在芬蘭(lan) ,而上世紀末每年移居到芬蘭(lan) 的外國人僅(jin) 有約8000人。目前居住在芬蘭(lan) 的外國人人數大約是本世紀初的四倍,將近51萬(wan) 人,占總人口的比例約為(wei) 9.1%,其中穆斯林移民人數約有13萬(wan) 。瑞典的外國移民比例則達到26.9%,且其移民人口中有超過一半是穆斯林。

  在此期間,很多歐洲國家左翼政府為(wei) 了保護和吸收移民,堅持保障歐洲的“用工”條件,強調移民勞工的準入、福利、保障和生活條件,但是卻缺乏合理和高效的移民管理政策,導致因文化差異、觀念碰撞而產(chan) 生的社會(hui) 問題不斷激化,甚至產(chan) 生了“穆斯林入侵歐洲”的論調。比如,在宗教問題上,穆斯林群體(ti) 與(yu) 歐洲人之間的差異被很多保守派人士攻擊。這也使得北歐國家保守主義(yi) 政治勢力抬頭,呼籲收緊移民政策的右翼黨(dang) 派支持率不斷上升,進一步加劇了北歐社會(hui) 對移民問題的激烈討論。

  (本報赫爾辛基7月29日電 本報駐赫爾辛基記者 鄧宇飛)

  (光明日報)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