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倫(lun) 敦8月3日電 題:“沸騰七月”再敲全球氣候危機警鍾
新華社記者郭爽
剛剛過去的7月,世界各地極端天氣伴隨著前所未有的高溫,讓人們(men) 對全球氣候變化的累積效應有了更加直接可感的認知。世界氣象組織和歐盟氣象機構發表最新聯合報告指出,今年7月“極有可能”成為(wei) 自1940年有記錄以來最熱的月份。
灼熱、幹旱、野火、暴雨、洪水……與(yu) 氣候變化緊密相關(guan) 的極端天氣正在全球多地更加頻繁出現,對人類健康、生態係統、經濟、農(nong) 業(ye) 、能源和水供應等各個(ge) 方麵產(chan) 生重大影響甚至持續威脅。“全球變暖時代已經結束,全球沸騰時代到來。”聯合國秘書(shu) 長古特雷斯以“沸騰時代”就全球氣候危機再次發出的警告盡管是一種誇張說法,但就全球氣候變化的危急性而言並不過分。
氣候變化帶來的極端影響符合科學家此前的預警,但其速度卻遠超預期。伴隨人類活動不斷加劇,全球溫室氣體(ti) 排放量越來越大,二氧化碳的濃度越來越高,氣候恢複力和可持續發展正麵臨(lin) 越來越嚴(yan) 峻挑戰。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zhuan) 門委員會(hui) 警告,全球溫升一旦突破“氣候臨(lin) 界點”,氣候災害發生頻率和強度將大幅上升。全球15個(ge) 氣候臨(lin) 界點已有9個(ge) 被激活,氣候危機“灰犀牛”正加速向人類走來。
如果繼續拖延所需采取的關(guan) 鍵措施,擺在人類麵前的將是災難性局麵。麵對氣候危機,所有國家都必須作出反應,采取更為(wei) 積極的措施,為(wei) 碳中和作出切實且持續努力,加快從(cong) 化石燃料向可再生能源“公正、公平的過渡”。
麵對氣候危機,發達國家負有導致全球變暖的曆史責任、法律義(yi) 務和道義(yi) 責任。最新研究顯示,約90%的過量碳排放源自發達國家,這些國家應向低碳排放國家支付總計170萬(wan) 億(yi) 美元的補償(chang) 金。但迄今為(wei) 止,發達國家仍未償(chang) 還他們(men) 欠下的曆史債(zhai) 務,甚至連14年前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hui) 上作出的到2020年每年向發展中國家提供1000億(yi) 美元氣候資金的承諾都未兌(dui) 現。當務之急,發達國家應正視自身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責任、義(yi) 務,進一步加大減排力度,盡快兌(dui) 現承諾,為(wei) 發展中國家提供氣候資金和技術轉讓,停止單邊措施、脫鉤斷鏈和貿易壁壘等影響和破壞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行為(wei) 。
麵對氣候危機,中國是生態文明的踐行者,是推進全球氣候治理的行動派。中國將力爭(zheng) 於(yu) 2030年前達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將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強度降幅,用全球曆史上最短的時間實現從(cong) 碳達峰到碳中和。中國建立了落實雙碳承諾的“1+N”政策體(ti) 係,建成了世界最大的清潔發電網絡,貢獻了本世紀以來全球25%的新增綠化麵積,成為(wei) 全球能耗強度降低最快的國家之一,是全球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最多的國家。中國還盡己所能為(wei) 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支持和幫助,與(yu) 38個(ge) 發展中國家簽署43份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文件,為(wei) 120多個(ge) 發展中國家培訓約2000名氣候變化領域的官員和技術人員,為(wei) 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體(ti) 係作出積極貢獻。
麵對氣候危機,沒有國家可以獨善其身,國際社會(hui) 必須盡快推動建立公平有效的氣候變化全球應對機製,各國必須通力合作且立即加強行動,共同推動全球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