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博覽

東西問·五性 | 張傑:“創新性”為何是中華民族性格的重要部分?

韓禹 安英昭 發布時間:2023-08-04 16:58: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北京8月3日電 題:“創新性”為(wei) 何是中華民族性格的重要部分?

  ——專(zhuan) 訪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院社會(hui) 學係教授張傑

  作者 韓禹 安英昭

  編者按:

  今年6月2日,中共中央總書(shu) 記、國家主席、中央軍(jun) 委主席習(xi) 近平在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座談會(hui) 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

  8月2日起,中新社“東(dong) 西問”專(zhuan) 欄特別推出“五性”係列策劃,邀請海內(nei) 外知名專(zhuan) 家學者,深入解讀闡釋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該係列共五篇,一天一篇。敬請垂注。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中國先秦文獻中的上古君王商湯,如此以“新”自我警醒。中華文明能夠曆經5000多年始終保持生機,正得益於(yu) 血液裏“求新”的民族稟賦。

  中新社“東(dong) 西問”近日專(zhuan) 訪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院社會(hui) 學係教授張傑。他自1986年負笈美國,此後頻頻往來於(yu) 中美進行國際學術文化交流。以獨特視角觀察三十餘(yu) 年來中國與(yu) 海外華人創新發展成就,他認為(wei) ,無數實例可以證明,創新一直是中華民族性格的重要部分;要改變西方殖民時代以來對中國“守舊落後”的東(dong) 方主義(yi) 想象,中國一方麵要壯大實力,另一方麵要加強溝通,改變東(dong) 西方認知差異中的既有社會(hui) 參照。

  視頻:【東(dong) 西問】張傑:“創新性”為(wei) 何是中華民族性格的重要部分?來源:中國新聞網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在中國先秦文獻當中很早就出現“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做新民”等表述。在傳(chuan) 統理念中,中華民族對創新持怎樣的看法?

  張傑:在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中,創新一直是中華民族性格裏的重要部分。中華民族一直在創新,五千多年來的文明積澱、當下社會(hui) 的經濟發展,都是在創新中進行的。創新是進步發展的動力,是中華民族的血液和靈魂。

  “四大發明”這樣的科技創新,佛教中國化這樣的文化創新,以及文官製度等製度創新,這些都是中華民族值得驕傲的創新成就。

  湖北武漢一書(shu) 店內(nei) ,一位母親(qin) 給兒(er) 子講述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印刷術的故事。李長林 攝

  中新社記者:您從(cong) 1986年到美國求學,此後頻頻往返於(yu) 中美之間進行學術文化交流。從(cong) 海外視角來看,中國三十年來有何創新舉(ju) 措讓您印象深刻?

  張傑:最令我感動的有三點,一是2006年中國全麵取消農(nong) 業(ye) 稅。這是中華民族的一個(ge) 創新,極大造福了勞動群眾(zhong) ,尤其是農(nong) 民的幸福感隨之增強。

  2023年7月23日,甘肅省嘉峪關(guan) 市文殊鎮3000餘(yu) 畝(mu) 小麥喜獲豐(feng) 收,農(nong) 民搶抓晴好天氣揚場晾曬小麥,確保顆粒歸倉(cang) 。馬玉福 攝

  第二,中國現在要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也是一個(ge) 巨大的創新。這一創舉(ju) 是現代化本質精髓與(yu) 中國本國特點和文化基因的集大成者。實踐檢驗下,中國的製度創新在過去四十多年中,推動了國家快速發展,給人民帶來巨大福祉。我們(men) 作為(wei) 海外的中國人,由衷感到鼓舞。

  第三是微觀層麵的一例。目前社會(hui) 醫學領域一個(ge) 公認的事實是,在全世界自殺率上漲的情況下,中國實現了自殺率急劇下降,對全球精神衛生和生命安全健康保護做了巨大貢獻。除了經濟增長、生活水平改善、社會(hui) 思想的解放發展等宏觀因素外,其實有無數基層的創新舉(ju) 措在發揮作用。十年前,我經人介紹到河北正定調研,發現一件讓人耳目一新的事——當地的婦聯組織村裏的留守婦女舉(ju) 辦很多活動,大家一起學習(xi) 、座談、唱歌跳舞,科普一些精神健康知識,在活動中互相給予社會(hui) 支持,建設溫暖的、讓人有歸屬感的社群共同體(ti) 。這在西方很難做到,因為(wei) 中國有自上而下的組織係統。為(wei) 了保護民眾(zhong) 的生命和精神健康,中國的製度設計是可以做到這種創新的,而且做得非常好。

  浙江省湖州市長興(xing) 縣小浦鎮小浦村文化禮堂,婦聯女同胞們(men) 在學習(xi) 插花。陳海偉(wei) 攝

  中新社記者:您在美國曾經擔任過華人聯誼會(hui) 的會(hui) 長,在美國華人社團廣有聲譽。就您在海外華人社團的經曆,是否有海外華人的創新秉性讓您感到為(wei) 之一振?

  張傑:我做過幾年華人聯誼會(hui) 會(hui) 長,現在仍然是華人聯誼會(hui) 的顧問,經常參加當地的華人活動。在美國近四十年,據我的觀察經驗,華人有很強的創新精神。

  華人不像印度人、越南人那麽(me) 抱團,但勝在每一個(ge) 人都很強。在科技公司中,華人最能體(ti) 現出創新能力:像優(you) 步(Uber)、臉書(shu) (Facebook)、亞(ya) 馬遜(Amazon)乃至特斯拉(Tesla),這些頂尖公司裏的技術發展,有很多華人的貢獻。

  僅(jin) 以我所在的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院為(wei) 例,其計算機係華人人才輩出,在科技領域取得很大成就。譬如百度的創始人李彥宏,正是從(cong) 這裏碩士畢業(ye) 。還有從(cong) 這裏博士畢業(ye) 的徐雷,他在無人駕駛領域做出很大創新。

  中新社記者:長久以來,一種文化本質主義(yi) 的觀點認為(wei) ,西方先發現代化國家更具創新精神,相較之下東(dong) 方屬於(yu) 相對守舊的文明;另一種反殖民主義(yi) 的批判觀點認為(wei) ,這是一種典型的東(dong) 方主義(yi) 敘事。您認為(wei) 哪種觀點符合現實?中國現在應當如何麵對這種現狀?

  張傑:這是話語權的問題,話語權是經濟基礎決(jue) 定的。誰在經濟上占優(you) 勢,誰就在文化上占優(you) 勢,就有話語權。中國現在雖然經濟飛速發展,成為(wei) 世界第二大經濟體(ti) ,但是話語權還在逐步匹配的過程中。

  我曾基於(yu) 中國文化思維特點、吸收西方社會(hui) 學理論史而提出“社會(hui) 參照論”,可借以理解此問題。社會(hui) 參照論有四個(ge) 命題:第一,認識建立在參照的基礎上;第二,沒有參照就沒有認識;第三,改變參照就改變認識;第四,如果雙方意見相左,多半是持不同的參照。

  東(dong) 西方在某些認識上的對立,包括對於(yu) 創新精神的認識差異,關(guan) 鍵是參照不一樣。西方認為(wei) 自己的價(jia) 值觀和意識形態是唯一正確的,但中國人有自己的參照,中國人不認為(wei) 那是唯一正確的。以各自背景為(wei) 參照,就產(chan) 生了這種矛盾。

  西方一度認定中國落後守舊、沒有創新,所以西方教科書(shu) 很少講中國的“四大發明”,不講古代東(dong) 方社會(hui) 在技術發展、商業(ye) 貿易、文化創新等方麵對人類社會(hui) 做的巨大貢獻,也鮮少提及中國明代鄭和下西洋這種和平的海上艦隊。這就是西方話語的參照。

  所以一方麵,中國目前要爭(zheng) 取話語權,其基礎就是進一步發展中國的實力,改變認知參照。另一方麵,東(dong) 西方文化一定要溝通,一定要互相了解對方的參照是什麽(me) ,才能解決(jue) 矛盾。

  在美國的學者正是起這種作用。我在美國講課或跟同事聊天時,都是努力做這種工作,把美國人不知道的中國事情告訴他,要改變他的參照。中國從(cong) 哪裏來的,過去怎樣,現在經濟發展是怎麽(me) 來的……一定要給他們(men) 介紹。如今在我的學校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院,有一個(ge) 中國學研究中心(Center for China Studies),聚集了一大批愛好中國文化、欣賞中國經濟發展、欣賞中國體(ti) 製的美國教授。所以我認為(wei) 交流非常重要,不能閉塞。文化溝通必須互相了解、互相走動。

  2023年7月1日,“紐約中美青年音樂(le) 節”在美國紐約卡內(nei) 基音樂(le) 廳舉(ju) 行,來自中國和美國的青年音樂(le) 人演奏新國樂(le) 、實驗世界音樂(le) 、實驗民謠、新爵士樂(le) ,吸引當地觀眾(zhong) 聆聽。圖為(wei) 音樂(le) 人巫娜(右)與(yu) 李帶菓以古琴和鋼琴演奏新國樂(le) 。廖攀 攝

  中新社記者:中國領導人習(xi) 近平日前提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一重要命題。在締造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過程中,應怎樣發揮中華文明的創新性?

  張傑:中國的現代化跟西方不同,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跟西方現代文明不同,這是中華民族文明基因決(jue) 定的。我從(cong) 社會(hui) 理論的角度做一解析。

  從(cong) 社會(hui) 學來看,貫穿人類社會(hui) 發展始終的一個(ge) 問題是社會(hui) 與(yu) 個(ge) 體(ti) 之間的矛盾。有些人認為(wei) 社會(hui) 比個(ge) 體(ti) 大,有些人認為(wei) 個(ge) 體(ti) 比社會(hui) 大。這一基本問題的回答可以體(ti) 現在很多方麵,如學術派別的爭(zheng) 論、社會(hui) 政策的製定、治理模式的確立乃至文明發展的方向。典型體(ti) 現之一,就是美國民主黨(dang) 與(yu) 共和黨(dang) 之爭(zheng) 與(yu) 左右政策搖擺。

  中華民族在社會(hui) 與(yu) 個(ge) 體(ti) 之間試圖取得一個(ge) 相對平衡:中華民族高度注重個(ge) 體(ti) ,但個(ge) 體(ti) 並不比社會(hui) 更大。中國實行的很多經濟政策、政治政策、社會(hui) 政策都是圍繞著這個(ge) 原則來進行的,是非常成功的,這也應該是中國社會(hui) 進步、中華民族文明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中國社會(hui) 創新的重要落腳點。

  2023年6月3日拍攝的鄂爾多斯市鄂托克前旗敖勒召其鎮馬場井村易地搬遷集中安置點。王正 攝

  從(cong) 國際社會(hui) 看,中華文明高度自信,但同時並不認為(wei) 自己高於(yu) 其他文明乃至高於(yu) 全世界。所以中國沒有侵略性,不會(hui) 欺負人,不霸占別人的土地。這是中華民族的一大特征。

  解決(jue) 社會(hui) 和個(ge) 體(ti) 之間的矛盾,中國有自己的路。中國要以此為(wei) 立足點去摸索、發展、創新,發現適於(yu) 中華民族同時對世界有益的發展規律。(完)

  受訪者簡介:

  張傑,美國紐約州立大學資深教授,布法羅州立大學社會(hui) 學係終身教授,紐約州立大學中國研究中心主任。現兼任中央財經大學特聘教授,原社會(hui) 發展學院院長及山東(dong) 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生導師。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