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8月9日電(孟湘君 吳辛茹)從(cong) 19歲到45歲再到58歲,人生三階段,澳大利亞(ya) 漢學家魏華德(Harold Weldon)始終關(guan) 注著一個(ge) 關(guan) 鍵詞:中國。近日,在中新社“東(dong) 西問·中外對話”中,他談及對中國的印象時感觸頗深,並分享了自己在澳中兩(liang) 國間擔任“文化橋梁”的感受。
“我已經去了中國100多次”,聊起與(yu) 中國的情緣,魏華德如數家珍。他表示,“中國的快速發展令我印象深刻,這種速度在世界曆史上前所未有”。
1985年,時年19歲的魏華德隨父親(qin) 赴華,第一次踏上走長征路的旅程。談及當時的感受,他記憶猶新——“我身高1.93米,眼睛是藍色的,在1985年的中國,我顯得與(yu) 眾(zhong) 不同。但我從(cong) 未感受到敵意,沿途我感受到的,是當地人對陌生外國人的好奇以及熱情”。
魏華德表示,中國民眾(zhong) 對他的團隊表示歡迎,這種氛圍帶給他溫暖,也讓他確認了一個(ge) 觀點——麵對麵的接觸,才會(hui) 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因此,他認為(wei) ,作為(wei) 解決(jue) 澳大利亞(ya) 和中國間長期問題的關(guan) 鍵,麵對麵溝通不可或缺。
為(wei) 深入了解中國在新世紀的發展變化,魏華德在45歲這一年,重新踏上長征路。隨後,他出版了紀念紅軍(jun) 長征勝利75周年的畫冊(ce) ,將其命名為(wei) 《中國——新長征》。
從(cong) 重走長征路到如今,十多年過去了。然而,從(cong) 高鐵到基礎設施建設的發展,中國的“驚人變化”,仍令58歲的魏華德感歎不已。在本次對話中,他直言“我覺得我真的應該寫(xie) 第三本書(shu) ,因為(wei) 中國取得了巨大的發展成就”。
魏華德表示,從(cong) 19歲到58歲,自己大半輩子都在致力於(yu) 幫助中國企業(ye) 進入西方市場,幫助澳大利亞(ya) 企業(ye) 進入中國市場。這位“中國通”分享了自己的深入觀察:在中國,上至國家層麵,下至地方部門、企業(ye) ,都有一種迅速適應曆史環境和條件的能力。
“我想我可能永遠不會(hui) 參透中華文化的秘訣,但我認為(wei) ,這種(適應能力)是中華文明綿延五千年的重要原因之一”,他坦言。
魏華德還表示,“中國的生意人非常擅長談判,而我從(cong) 中隻學到九牛一毛”,“我每天都在學習(xi) 中國人做生意的技巧”。
他認為(wei) ,中國人這種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可能部分來自儒家思想,一種不同於(yu) 強調個(ge) 體(ti) 利益的“天下大同”思想。
魏華德認為(wei) ,澳大利亞(ya) 文化強調個(ge) 人取得的成功。而在中國,雖然也欣賞個(ge) 人的成功,但在與(yu) 同事或朋友們(men) 接觸的過程中,他感覺到,人們(men) 總會(hui) 從(cong) 集體(ti) 或整體(ti) 的需求去考慮。
魏華德表示,自己從(cong) 事的是文化外交。“在這座溝通之橋上,我已經以我的綿薄之力去促進兩(liang) 國貿易和交流”,“我對澳中關(guan) 係的發展持積極看法,因為(wei) 它必須向前發展,我們(men) 也必須確保這一點”。
基於(yu) 長期的興(xing) 趣和研究,魏華德指出,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相對其他文化而言,幾乎是裏程碑式的,在五千多年間保持著統一性。他希望在澳中交往過程中,對於(yu) 兩(liang) 國關(guan) 係的討論少摻雜地緣政治因素,更多地從(cong) 人文交流的角度出發。
“澳大利亞(ya) 民眾(zhong) 需要多了解現實情況,了解真實的中華文化,而不是僅(jin) 限於(yu) 媒體(ti) 報道框定的狹窄視野”,魏華德指出,這需要從(cong) 澳大利亞(ya) 的教育體(ti) 係開始做改變,更需要大家抱有相互尊重的精神。
加強澳中兩(liang) 國的人文交流和互相了解,任重道遠,如同一場“正在進行的長征”,魏華德總結道。(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