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博覽

通訊:追憶中韓共同抗戰歲月——訪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和韓國獨立紀念館

杜白羽 陸睿 周思雨 發布時間:2023-08-16 08:57:00來源: 新華網

  新華社北京/首爾8月15日電 通訊:追憶中韓共同抗戰歲月——訪中國人民抗日戰爭(zheng) 紀念館和韓國獨立紀念館

  新華社記者杜白羽 陸睿 周思雨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朝鮮半島從(cong) 日本殖民統治下獲得解放。此後,每年8月15日是韓國的“光複節”。

  上世紀初期,朝鮮半島淪為(wei) 日本殖民地,大批獨立運動者流亡到中國,在中國成立許多抗日團體(ti) ,與(yu) 中國軍(jun) 隊並肩作戰,抗擊日本侵略者,最終贏得反法西斯戰爭(zheng) 的偉(wei) 大勝利。中韓兩(liang) 國人民共同抗戰結下的深厚情誼延續至今。

  北京盧溝橋畔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zheng) 紀念館和韓國天安市的韓國獨立紀念館,作為(wei) 中韓兩(liang) 國著名的二戰類博物館,多年來在研究抗戰史方麵持續深化交流與(yu) 合作。

  中韓並肩抗日 結下深厚友誼

  在韓國獨立紀念館中,名為(wei) “光複祖國”的第五展廳內(nei) 有這樣一張照片:近百名英姿颯爽的軍(jun) 官與(yu) 士兵列隊而立,手舉(ju) 寫(xie) 有韓文“朝鮮義(yi) 勇隊”字樣的旗幟。這張照片記錄的是1938年朝鮮義(yi) 勇隊在武漢成立時的場景。

  韓國獨立紀念館館長韓詩俊告訴記者,當時韓中兩(liang) 國都受到日本帝國主義(yi) 侵略,兩(liang) 國人民奮起反抗,朝鮮半島獨立運動者在中國展開活動時得到了中國抗日團體(ti) 和諸多革命家的支持與(yu) 幫助。1919年,大韓民國臨(lin) 時政府在中國上海成立,朝鮮半島獨立運動者與(yu) 中國革命家更是建立起緊密關(guan) 係、結下深厚友誼。

  韓國獨立紀念館7個(ge) 展廳中,第五展廳“光複祖國”和第六展廳“新國家”有不少展品呈現了朝鮮半島獨立運動者在中國的活動情形,講述了他們(men) 與(yu) 中國抗日人士的故事。

  “韓中兩(liang) 國都曾遭受被侵略的苦難,但兩(liang) 國人民守望相助聯手抗爭(zheng) ,最終取得了勝利。那段攜手抗戰的曆史歲月為(wei) 韓中兩(liang) 國提供了共克時艱的珍貴財富。”韓詩俊說。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zheng) 紀念館設有“支持朝鮮半島獨立運動”展覽專(zhuan) 欄,展示了大韓民國臨(lin) 時政府遷移活動、朝鮮人民參加東(dong) 北抗日聯軍(jun) 、半島愛國誌士尹奉吉刺殺日本陸軍(jun) 大將白川義(yi) 則、朝鮮義(yi) 勇隊和韓國光複軍(jun) 的成立與(yu) 訓練等相關(guan) 情況。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zheng) 紀念館館長羅存康對記者說:“這段並肩作戰共抗法西斯的曆史,見證了中韓深厚的友誼,把這段曆史放到展覽裏,希望能共同銘記。”

  珍藏曆史記憶 加強交流合作

  巧合的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zheng) 紀念館和韓國獨立紀念館都成立於(yu) 1987年,契機都是1982年日本歪曲教科書(shu) 事件。從(cong) 內(nei) 容上看,中韓在揭露日本侵略暴行、強調民族團結和開展英勇抗日等曆史經驗上具有很多共通性。

  1982年日本發行公然美化侵略行徑、歪曲事實的曆史教科書(shu) ,在韓國引發軒然大波,民眾(zhong) 發起抗議示威集會(hui) 。韓國國內(nei) 輿論意識到應將日本帝國主義(yi) 侵略韓國的曆史真相、韓國頑強抵禦日本侵略者的獨立運動曆史讓更多國民熟知。

  時至今日,日本政府仍未認真反省戰爭(zheng) 責任,未對日本軍(jun) 國主義(yi) 犯下的令人發指的罪行真誠道歉。正視曆史、深刻反省,是戰後日本同亞(ya) 洲鄰國恢複和發展正常關(guan) 係的必要前提。日本掩蓋史實和推卸責任無法“洗白”自己,拒不認罪、悔罪無法走向未來。

  韓詩俊說:“韓國、中國以及其他曾被日本侵略的亞(ya) 洲國家都應團結起來,有必要研究和銘記共同抗戰的曆史經驗,在要求日本謝罪與(yu) 反省問題上團結一致。”

  他說,韓國獨立紀念館已經與(yu)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zheng) 紀念館、南京的侵華日軍(jun) 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沈陽的“九·一八”曆史博物館等機構展開緊密交流合作,還與(yu) 南開大學、複旦大學和延邊大學等高校學者交流抗日戰爭(zheng) 相關(guan) 資料,共同召開學術會(hui) 議。

  羅存康說:“日本侵略亞(ya) 洲的曆史是現代文明史上黑暗的一頁,這一段曆史不容抹殺。新時代中韓兩(liang) 國應加強和平教育等活動方麵的聯動。在愛國主義(yi) 教育方麵可以互相借鑒和交流探討,讓青少年更好地銘記曆史。”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