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博覽

我國首部生態保護紅線藍皮書正式發布

龐無忌 發布時間:2023-08-16 09:04: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8月15日電 (記者 龐無忌)記者15日從(cong) 自然資源部獲悉,當日中國國土勘測規劃院組織編撰的《中國生態保護紅線藍皮書(shu) (2023年)》(以下簡稱《藍皮書(shu) 》)首次與(yu) 社會(hui) 公眾(zhong) 見麵。

  8月15日,首個(ge) 全國生態日主場活動在浙江湖州舉(ju) 行,中國國家發改委、中國自然資源部等部門發布碳達峰碳中和重大宣示三周年重要成果、《中國生態保護紅線藍皮書(shu) (2023年)》等多方麵的成果成效。圖為(wei) 《中國生態保護紅線藍皮書(shu) (2023年)》發布。 中新社記者 錢晨菲 攝

  2023年8月15日是我國首個(ge) 全國生態日。生態保護紅線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代表性成果和重大製度創新。自然資源部結合《全國國土空間規劃綱要(2021—2035年)》的編製,會(hui) 同生態環境部、國家林草局等部門,首次全麵完成了全國陸海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實現一條紅線管控重要生態空間,為(wei) 全球生態保護與(yu) 治理提供了中國方案。

  本次規劃劃定生態保護紅線麵積合計約319萬(wan) 平方公裏,其中陸域生態保護紅線麵積約304萬(wan) 平方公裏(占我國陸域國土麵積比例超過30%),海洋生態保護紅線麵積約15萬(wan) 平方公裏。通過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把我國自然生態係統最重要、自然景觀最獨特、自然遺產(chan) 最精華、生物多樣性最富集的區域完整保護起來,實現了對重要自然資源、生態空間、珍稀瀕危物種和棲息地的大規模、整體(ti) 性保護,為(wei) 子孫後代留下寶貴的自然資產(chan) 和山清水秀的美麗(li) 家園。

  這是我國首部生態保護紅線藍皮書(shu) ,係統總結了全麵完成生態保護紅線劃定的曆程、方法、成果和實踐案例,提出了加強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完善生態保護紅線製度的思路和建議。

  據介紹,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工作做到“六個(ge) 堅持”:一是堅持係統觀念,站在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統籌發展和安全,以國土空間規劃為(wei) 依據,把生態、農(nong) 業(ye) 、城鎮空間和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nong) 田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作為(wei) 調整經濟結構、規劃產(chan) 業(ye) 發展、推進城鎮化不可逾越的紅線,推動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加快形成綠色生產(chan) 方式和生活方式。

  二是堅持底線思維,牢固樹立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體(ti) 的理念,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jia) 為(wei) 基礎,將生態功能極重要、生態極脆弱,以及具有潛在重要生態價(jia) 值的區域劃入生態保護紅線,包括了整合優(you) 化後的自然保護地,牢牢守住國家生態安全底線,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加快形成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

  三是堅持以人為(wei) 本,注重生產(chan) 、生活、生態的有機融合,強化人口密集的城市群、都市圈地區的生態功能,塑造更多城市“綠心”“綠肺”,讓廣大市民能夠就近享受綠水青山等美好生態,允許在生態保護紅線內(nei) 保留對生態功能不造成破壞的有限人為(wei) 活動,將良好的生態環境轉化為(wei) 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四是堅持自信自立,充分發掘我國國土資源的地域性、多樣性優(you) 勢,引導各地立足資源稟賦特點,將寶貴的自然遺產(chan) 和豐(feng) 富多彩的景觀資源作為(wei) 美麗(li) 國土的重要標識和支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戰略資源納入生態保護紅線,將底線變成優(you) 勢,為(wei) “兩(liang) 山”轉化創造條件。

  五是堅持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生態保護紅線劃定範圍涵蓋了我國屬於(yu) 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全部熱點區域、90%以上的典型生態係統類型,國際重要濕地也全麵納入,構建起麵向全球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

  六是堅持全生命周期管理,將生態保護紅線納入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確保“數、線、圖”一致,並落實到實體(ti) 空間,建立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測網絡,定期開展監測和保護成效評估工作,切實加強全生命周期監管,將最嚴(yan) 格生態保護製度落到實處,確保劃得實、守得住、效果好。(完)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